第384頁
書迷正在閱讀:渣了徒弟后我跑路了、我見帝師多嫵媚、穿成反派雄蟲如何求生[蟲族]、圣女他是位翩翩公子、將軍又在套路大總管、靈氣復蘇時代的日常、地球長大的雄蟲太子[蟲族]、錯把反派仙尊當成拯救對象、團寵小魔廚、我養的貓貓有皇位繼承
第三個客商說道:“這你們就不知道了吧?這酒啊,可是京城中那些貴人們愛喝的酒。我之前去過一趟京城,知道京中有一家姜記酒坊賣的酒就是這種味道。 雖然地方偏,但真是酒香不怕巷子深,沒事,去買酒的人仍舊排長隊,而且他們還限量,有的九去的晚了就沒有了?!?/br> 那個愛喝酒的客商聞言眼前一亮,“這么說,咱和那些達官貴人喝的都是同一種酒了?” “那是自然?!?/br> “那等咱們回去的時候,我要買幾壇子帶回去!” 不過他說完又有幾分憂愁,“只是這幾壇子酒不太好帶啊。倒不是說它沉,就是這一路上定經不起顛簸??!唉!要是這臨安的水泥路能夠修到我們縣口就好了?!?/br> 一直坐在那里,沒出過聲的那個客商開口了,他放下手中的酒杯,“倒也不無可能?!?/br> “鄭兄這是何意?” 這個姓鄭的客商和他們本來不是一路的,只是在水泥官道上碰到了,幾個人聊的來,便在一處了。 “不瞞大家,我家中有遠房親戚在朝堂里做官,聽說這水泥路只是在臨安城作為一個試點,如果效果好的話,就可以在全國內進行推廣?!?/br> “這敢情好??!要是都修了水泥路,那咱們這以后出門在外經商多方便呀。別的不說,單這馬車趕路的時間就縮短了不少。以前我回家少說也要一個月,要是修了水泥路,說不準我半個月就能到家?!?/br> 另外一個客商道:“鄭兄,你說的這消息準不準???” “準不準我不知道,因為能不能推行到全國,還是要皇城里那位拍板釘釘的。我聽說到時候可能會征求一下百姓的意見,也許支持的百姓多了,那位可能就會同意吧。只是這修建水泥路耗費的銀子也多,所以這修不修還真說不好?!?/br> “唉不管了,如果到時候要征求百姓的意見,那我老李第一個站起來舉雙手同意?!?/br> “就是就是!你們看看這臨安城,自從有了水泥路之后,可是大變樣。我聽說好多人都來這里買水泥回去修房子。 還有那些個特別有錢的,在外面發財了,回鄉造福,專門買了水泥給村子里修路?!?/br> “是啊,聽說這些都是新上任也才一年多的那位臨安縣令搞的,這真是位好官??!我們縣怎么就沒有這個福氣呢?” “現在當官只為民做主的人可不不多了,難得碰上一個,卻不是在我們縣,唉?!?/br> “行了行了,也別唉聲嘆氣了。這幾日在城中,你們逛的如何?打算帶哪些貨回去?” 這話終于問到點子上了,他們幾個都是商人,此行來的目的可不就是為了帶點貨回去嗎? 一般帶回去的貨都是當地沒有的,他們再以高價賣出,賺的就是中間這個差價。 李姓的客商道:“我準備多帶些布料還有衣服回去,這邊的成衣樣式我在別處都沒見過。我那個王老弟賣的衣服就是從這進的貨,現在生意做的特別火,我也要進一些回去試試?!?/br> 挨著他坐的那個客商說道:“要不我也寄一些布料和衣服回去看看。還有這酒也不錯,李老弟你可以少帶一些回去,用小瓶裝,多用棉被包上幾層,定然不會碰破的?!?/br> “老高呢,打算運什么回去?” 姓高的客商咧嘴一笑,“我這次趕著騾子來的,兩匹騾子駕車,打算裝一車水泥回去?!?/br> 他拉的貨車比其余幾人的貨車都大,若是裝水泥的話,滿滿一車應該能裝不少。 “鄭兄呢,打算帶些什么回去?” “我想帶些甘蔗回去?!?/br> 剛才那個老高說要帶些水泥回去,大家也沒什么驚訝。但當聽到他說要帶些甘蔗回去時,紛紛驚訝了。 “鄭兄,這甘蔗我們也知道,不就是我們那家里地里的甜桿嗎?這東西到處都有,拉回去賣也不值錢,何不拉點別的東西回去?” “幾位大哥不必再勸了,像是布匹之類的在我們那里已經有人做這個營生了,唯獨這個甘蔗生意還沒人做。 趁著這次帶的錢足夠,我打算多收一些甘蔗來,現在已是五月,天氣逐漸熱了,這東西吃起來甜絲絲的帶水,又解渴又好吃,肯定不愁賣?!?/br> “有道理??!那鄭兄先試試水,要是生意好的話,就給哥幾個來信兒說一聲,到時候我們也都拉些甘蔗回去賣!” 第197章 臨安城百姓的日子rou眼可見的好了起來, 臉上的笑容都變多了。 姜子延之前買的那條街,曾經都破爛的沒人要,后頭住的都是一些貧窮百姓。 店鋪的主人換了一茬又一茬, 什么生意做不了一段時間,鋪子就倒閉了。 正常養家糊口的銀錢都沒有,更別提裝修鋪子了。 姜子延在這里打通了幾條連著的鋪子, 開了個織布坊, 但一條街兩邊都是鋪子, 另外一邊買的時候破爛不堪, 后來有了水泥之后,姜子延他是讓人整修這些鋪子。 一年的時間過去,鋪子也都裝修的差不多了。 這條街靠近城邊, 地方偏僻。但架不住織布坊生意好了之后來往的人多了。甚至有算命先生說, 這是塊風水寶地,和織布業相輔相成。 姜子延一聽就知道他在瞎說, 畢竟在之前這塊地方破敗的不能再破敗了。 不過現在可不一樣了,整個臨安城的地價紛紛上漲, 好多人搶著在這里買鋪子做生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