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頁
書迷正在閱讀:渣了徒弟后我跑路了、我見帝師多嫵媚、穿成反派雄蟲如何求生[蟲族]、圣女他是位翩翩公子、將軍又在套路大總管、靈氣復蘇時代的日常、地球長大的雄蟲太子[蟲族]、錯把反派仙尊當成拯救對象、團寵小魔廚、我養的貓貓有皇位繼承
林昭走了之后,榮老王爺坐在座位上一直沒動。在暗處觀察著的陳管家見林昭走了,趕緊進去看他們家王爺。 榮老王爺抑制了許久的情緒終于控制不住了,他今天問了林昭很多事情。 林昭感覺這個人對他似乎沒有惡意,面上看著也很親切,想著會不會是老人家太寂寞了想找個人說說話,便當作平常聊天一般跟他聊了會。 榮老王爺此時對陳管家道:“你不知道,我的親親孫兒受了多大的苦,秋容在他十歲的時候就死了,還留下一個不會說話的兒子。他還那么小,就要上山打獵養活自己和弟弟。 “老陳啊,我聽見他說這些話的時候,我的心像被刀子剜了似的。他還那么小,本來該在王府享受榮華富貴的,卻吃了那么多苦?!?/br> “都是我的錯,都是我的錯??!” 陳管家看自家王爺說的如此悲慟,就知道他今日是勸不了了。 他只能道:“沒事了王爺,等尋個合適的時機,咱們就把小世子認回來。小世子年紀還小,以后的人生還長著,王爺可以慢慢彌補?!?/br> “再說了,小世子如今還沒十八,等到時候年紀到了,這及冠禮您肯定是趕得上的。只要人找到就好,以后您要怎么補償就怎么補償,對不對?” 第140章 “你說的對, 人總是要向前看的?!?/br> 榮老王爺嘆了口氣,如今的結局對他來說已是上天對他的恩賜了。 “只是我只要一想到他以前受了那么多苦,心里就……那叫一個難受??!” 陳管家道:“王爺, 找到小世子是件好事,您應該高興點才對?!?/br> “說的是,高興, 高興!自從斌兒去世后, 這是我最高興的時候了。趕明兒我就進宮一趟, 請圣上給他封榮王世子?!?/br> “王爺, 這件事不著急,左右不過進宮一趟的事。您現在當務之急,是應該先和小世子相認哪!” “對對對, 瞧把我給高興的, 把這件事都忘了??煺覀€良辰吉日,我要鄭重的將這件事告訴他?!?/br> 榮老王爺一說起這件事瞬間容光煥發, 仿佛剛才凄凄慘慘戚戚的模樣不是他。 林昭只覺得今天遇見的這個老人奇奇怪怪的,不過并沒有感覺對他有惡意, 所以他便沒有放在心上。 回家以后依舊是和以前一樣, 偶爾翻會兒典籍,更多時候便去找姜子延膩歪在一起。 姜子延的酒廠已經逐步走上正軌,釀造了十幾種不同口味的果酒, 用不同的瓷瓶裝著。小瓷瓶上的畫十分精致雅觀, 上面還有一層薄紗封口,很得客人的喜歡。 這日林昭回來后姜子延不在,他吃過飯后便去了小書閣看書。 長臨突然推門而入, 恭敬的道:“少爺, 外頭來了個宮里頭的太監, 說是圣上請您進宮一趟?!?/br> 林昭十分疑惑,怎么這個時候皇上宣召他?回想起這些日子,在翰林院當值的時候也并未得罪什么人,可他實在想不明白皇上有什么事找他。 不過不管是什么事,總不好讓人家傳話的在前廳等久了。 這個小太監是御前當值的,他之前進宮的時候見過。他有心想打聽皇上為何要他這時候進宮,心下轉了許多念頭,臉上卻不動聲色,在進門看到小太監時拱手道:“錢公公,在下林昭,久等了?!?/br> 錢公公在這里坐了一會兒,下人給他上的糕點和奶茶他都吃了一半了。 他看到林昭后十分客氣,“林大人客氣了,皇上有旨,請林大人即刻進宮一趟?!?/br> “好,那咱們現在就走吧?!?/br> 路上林昭有意無意的像錢公公打聽,“公共可知皇上找我進宮是為了何事?” 錢公公諱莫如深的看了他一眼,仿佛是看在剛才的糕點和奶茶的份上,提點道:“這個咱家也不太清楚,好像是和李尚書有關?!?/br> 林昭眉頭微皺,拱手謝過錢公公。 一路上他都在沉默著,思緒飛轉,李尚書為工部尚書,正三品的京官,而他在翰林院編撰修書,并無任何沖突,難道是知道他和子延住在一起所以這是朝他下手了? 錢公公帶著林昭一路到了勤政殿,他進去之后果然看到李尚書在里面。 除了李尚書之外,下面還有幾個人跪在地上。 林昭不明緣由,給皇帝行了禮之后,聽見皇帝說道:“林愛卿,聽說你出自凜州地界的清平村,可還記得有一香江堤壩?!?/br> 林昭拱了拱手,回道:“回皇上,臣知道?!?/br> “朕前不久收到消息,香江堤壩決堤了?!?/br> 林昭震驚,前幾年還在清平鎮的時候,明明就要決堤過一次。當時幸虧提前發現了情況,他還給了吳縣令一些建議,這才沒有釀成大禍。 按理說這件事情之后,吳縣令應該將此事上報,請求工部派人去加固堤壩才是。 為何又決堤了? 可這次香江堤壩決堤跟他又有什么關系?為何皇帝今日召他進宮? 接下來皇帝的話讓林昭解開了這個疑惑。 香江堤壩決堤死傷眾多,皇帝震怒讓工部派人去查此事,結果工部尚書李缺派人快馬加鞭去了一趟,回來報告香江堤壩決堤原因,說是因為兩三年前開閘放水的緣故,導致堤壩攔水能力減弱,這次碰上大雨才這么容易就決堤了。 說來說去,李尚書把這個責任都推到了林昭這個當時給吳縣令建議的人身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