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頁
無論朝局如何變幻,倘若忽略這個執掌生殺大權的老頭兒,那一切謀算與預測,便都是水中撈月、霧里探花。 帝王之術,即是制衡之術。站在老皇帝的角度上,自然是希望維持住西北與東北兩方的平衡的,哪一邊比另一邊高了或是低了,都是要不得的。 楊國忠升任丞相后,就變成了皇帝制衡安祿山的棋。他背后有哥舒翰的西北軍團支持著,是準能把安祿山壓死的。但壓得太死了,也不行。明皇將朔方、河東節度使的任命,交給安祿山一方,便是對楊國忠的制衡。 只是他怕是沒想到,安祿山這廝,居然敢打著清君側的旗號,公然造反了。老皇帝知道這消息時會是什么表情?李慕云想不到,但他著實想看看,自己這個偏聽偏信的爺爺,究竟要如何收場。 李慕云起先便猜測,皇帝一定會在這場平叛之戰中,大力任用來自西北系的將領,壓制東北方。而事實也是如此。明皇先是啟用了當時正在京中朝見的安西節度使封常清,與前安西節度使高仙芝。這二人潼關被斬之后,明皇又直接任用了西北軍中最為核心的人物——哥舒翰。甚至不顧他已經因風疾(半身癱瘓)病廢在家,都要將他趕到戰場上來。 西北軍必然會受到重視,這已經是確鑿無疑的了。 李慕云覺得,只要自己能搭上西北軍這艘乘風直上的大船,那么在朝中覓得棲身之地,便不只再是空想。 但現實中,仍有一大難題擺在李慕云面前。 那便是立場不明的肅王。 倘若李慕云直接向哥舒翰報出自己肅王世子的身份,那這大船,他可能就乘不上了。他必須得在哥舒翰面前將自己的立場與父親完全撇清了,否則未來的一切,就仍只是空想。 第50章 對頭 潼關地勢險要,北臨大河,南踞山腰,自古便是緊扼關內諸郡之要沖所在。武后朝時,朝廷在潼關設潼津縣,以加強對潼關的掌控。 如今駐守潼關的唐軍,就駐扎在這依山傍水的潼津縣中。軍中大多數人,都是在當地臨時募來的農民,這些人沒有實戰經驗,揮起鋤頭來,比揮刀還有力氣??梢韵胍?,這樣的一支軍隊,縱然將領的指揮再高明,論實力,也是比不上安祿山手下征戰多年的東北邊兵的。 但好在去年年末,封常清、高仙芝二位將軍出征潼關時,還從京城帶出了一支規模不大的臨時部隊。這只部隊雖然也是臨時拼湊出的,但組成這支部隊的成員,卻不是平日里安享太平的農民,而是散落在長安各處的邊兵。 這些因為種種原因而逗留長安的邊兵,在朝廷的緊急動員下加入了兩位西北大將組建的臨時部隊,而隨著潼關駐軍的人數日益增長,他們也成了潼關駐軍中的中流砥柱。一個個按照原來的軍銜,連升幾級,小兵成了隊長,隊長成了旅帥,在這支體量巨大的萬人軍團中,承擔起了訓練新兵的重任。 如今老將哥舒翰進駐潼關,關內屯兵的數量已經接近二十萬。這個體量相對于一向主張精兵強將的西北系將領,已然是個龐大的數字,倘若有二十萬西北邊兵,就是滅去西域一國,也不是難事。 只是……如今的二十萬唐軍,十九萬多都是農民。如何令這二十萬大軍發揮出其應有的實力,仍然是個巨大的難題。 胡李二人一進入潼津縣地界,就被路上巡邏的守軍給攔住了。 “你們兩個!鬼鬼祟祟的,干什么的!” 二人遠遠的就見著個穿著灰布短打的漢子cao著一嘴東都官話向他們奔來,模樣似是不善。但這也都在二人的意料之中。 這路是李慕云選的,他不想走大路,便是因為大路上盤查的都是兩都文吏,一見著他那份來自長安勝業坊的精致驗傳,這身份也就藏不住了。 但無論走哪條路,想要進入潼關,都總得有個身份才行。李慕云已經穿上了胡九彰的布衣,這一路下來,縱然他遠比胡九彰要講究許多,但這時渾身上下,也積了不少灰土。倘若排除他那張過分俊秀的臉蛋不看,這一身行頭,絕對能讓他轉眼就沒入人群中,想冒都冒不出來。 眼見著那老大哥就要沖至跟前,胡九彰快走幾步搶到李慕云面前,合手沖著那人施過一禮,臉上又帶上笑。 “兄臺,我二人是打西邊來從軍的,聽說這邊還在募兵?” 這說辭也是二人早先就商量好的。這種時候,也只有打著投軍的名號,才能被潼關守軍收留,況且胡九彰本就一身西北軍裝,他若要投軍,定然不會遭到拒絕。 迎面那人雖然不認識胡九彰這身軍裝,但他認得唐軍的橫刀。再一聽胡九彰口中言語,這表情轉瞬就不一樣了。 “軍爺要到咱們這兒來效力了?那當然歡迎??!不過還得驗過驗傳才行,不知可否一閱?” “這是自然?!?/br> 胡九彰笑著從衣襟里掏出自己的驗傳冊子,遞到那人手里。 北庭都護府,童叟無欺。那人盯著這幾個大字連看了好幾遍,再抬頭時,已經是雙手捧著胡九彰的驗傳,恭恭敬敬的給他承了回去。 “看過了,軍爺收好。我這就去幫您稟過盧將軍,咱們這兒募兵的事都是由盧盛將軍負責的,倘若他知道有像您這樣的邊兵前來投奔,定然歡喜的。若是再過了盧將軍這一關,回頭升個旅帥,甚至是校尉,都是大有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