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小戶女 第1節
書迷正在閱讀:燕爾新婚、完美適配[星際]、滿級玄學大佬的還債生活、小青梅[八零]、病嬌團寵:重生后小撩精制霸全球、清冷大師姐總撩我、成為仙門白月光的對照組、七零被迫養娃記[互穿]、在荒野求生比賽拍大片、失憶后,大佬找我復合了
? 古代小戶女 作者: 竹筍君 簡介: 穿越種田文,市井人家家長里短過日子,順便發家致富。 讀書二十載,一朝猝死工作間,張知魚睜眼醒來便身處江南溫柔富貴鄉,姑蘇花柳繁華地。 即使未入鐘鳴鼎食之家,小有余糧市井女也有熱熱鬧鬧好日子。 醫術平平的阿公,身患眼疾的繡娘阿婆,疼愛女兒的爹爹娘親、調皮搗蛋的姑姑小妹、心軟狡猾的孫婆子,張家十口人齊心協力,在魚米之鄉悶聲發大財。 等魚姐兒成了名滿江南的神醫,張大郎變成江湖豪俠,李氏的船菜都賣到金陵城去了,街坊鄰里才逐漸發現事情有點不對:張家這是要發呀~ 家宅大吉、六畜興旺。 張家的日子逐漸順風順水起來,媒婆踏破了門檻兒魚姐兒還是搖頭。 只一指隔壁正念書的病秧子鄰居道,就他就可以啦~ 溫馨提示 第一,本文涉及的所有醫學知識,均在理論的基礎上杜撰,并且穿都穿了,作者君假定全部、統統、所有都有效(小郭微笑臉)。生病還得去醫院遵循醫囑喲。 第二,本文涉及的制藥過程,都不支持自己動手cao作哦~魚姐兒每一次看似隨隨便便的成功,都有作者君在背后大開金手指。 第三,懸浮醫療不能當真,低武設定,介意勿入。 第四:部分人物設定靈感來自唐宋歷史人物。 女主靈感來源于宋時針灸名醫外科圣手張小娘子和明時婦科名醫談允賢。 文中cp全員青梅竹馬,主要人物全出身寒門。 內容標簽: 天作之合 穿越時空 青梅竹馬 市井生活 搜索關鍵字:主角:張知魚 ┃ 配角:顧慈 ┃ 其它:預收《重回1997》《大宋收租女》 一句話簡介:江南女醫生活日常 立意:一家人最重要的就是整整齊齊 ?作品簡評:醫學生張知魚穿進了蘇州府南水縣內的小戶之家,跟隨同樣是大夫的阿公重啟學醫之路,因兒時曾差點被拐子抱走,于是和小伙伴們約定修改相關法律要重懲拐子,最后在打打鬧鬧中逐漸成長為自己想要成為的人,且成功修改了相關律法。 本文背景設定獨特,語言詼諧幽默,是低武元素的穿越種田文,平淡的生活間時不時有江湖豪客出現。但本質上是一群市井平凡人的百味人生錄,煙雨朦朧的江南地界,聚焦所有的小人物,大家努力生活的狀態,會通過女主治病間的接觸緩緩道來。 第1章 、面上錦繡的張家 才過了冬至,蘇州南水縣就已經開始為上元佳節做起了準備,河道兩旁無論白天黑夜都有數不清的賣藝人,雜耍、幻術、泥塑攤、燈謎層出不窮。 虹橋邊也已經用竹子搭起了用來放燈的棚樓,上邊擺滿了鮮花素果與神仙布畫,在別地難得一見的精美錦帛在這兒僅僅是用來裝飾山棚的飾物之一而已。 如此繁華的南水縣還僅僅是蘇州轄下的一個小縣,由此可見江南豪富。 但這些消遣玩樂之事大部分時候跟竹枝巷的張家都是沒有什么關系的。南水縣雖也算一處溫柔富貴鄉,但這里依然生活著許多平民百姓。城南的幾條巷子就是專供這樣,只要勤懇勞作就還稱得上小有余糧的市井人家的生活之處。 正是年節上,卯時剛到,天還沒一絲亮光,李氏就披了衣服起床,用喜鵲登枝的梅花簪挽了個干凈利落的圓髻,燃燈摸到廚房。 還沒進門就聽到咕嘟咕嘟的響動,李氏看著已經滾開的一鍋水笑著感嘆:“孫婆婆永遠時候都掐得這樣好?!?/br> 孫婆子就住在前院,緊挨著廚房,最近這個月主家當差起得早,她哪敢睡懶覺,每天卯時一到就起床燒灶,因張家并不是刻薄人家,待久了也敢開兩句玩笑,便道:“相公不愛吃老婆子做的菜,已經辛苦娘子早起,我再躲懶算什么?” 這確實是,孫婆子原是魯地人,因著前年魯地大旱家里人凈餓死了,剩她一個便自賣自身流落至此。 在鄉里時,孫婆子燒的菜也是周圍數得上的,但貧苦人家出身,食材只有那幾樣,再講究又講究得到哪里去,于是到了南水縣這手藝便不夠看了,且蘇州人大多口味清淡,不太習慣吃魯菜。 原本張大郎也是從小在村里窮苦慣了的,一直到二十歲上下全家才攢下家業在縣里置了宅子,按理說對粗糙的食物接受度應當很高,但李氏自小便燒得一手好菜,逢年過節常有街坊鄰里辦宴時請她掌勺,十年下來張大郎嘴已經被養得很叼,平時還好,但凡忙起來早上勉強吃了孫婆子做的菜,不到中午就得回家拿保胃丸化水吃了,所以每日早上李氏依然還是自己親手煮飯,孫婆子打打下手。 談話間李氏便下了兩竹屜前天包的魚蝦蓮藕餡兒小餛飩,個個皮薄如紙肚子卻炸鼓鼓的,活像吃飽了的小金魚。 南水縣四處是水,魚蝦價賤,張大郎尤愛早起吃一碗這樣的餛飩,但捕快巡街是要使力氣的,魚蝦哪里頂飽。李氏又在另一個小灶眼上添水煮了兩個紅糖荷包蛋。不過一刻鐘兩樣早點便全好了。 等她端了一大碗浮著香油的小餛飩回來時,張大郎也已經洗漱好了,他取了調羹舀了一只和著湯水吃下去,皮薄得輕輕一抿,魚蝦的鮮嫩便一下子在嘴里炸開,兩三口下去額頭便沁出薄薄的一層汗,張大郎忍不住贊了一聲好。 李氏的手藝整個南城都是沒話說的,就算是讓她下碗清湯寡水的陽春面,也能比別人好吃三分。張大郎當初看上她,除了美貌外跟這手廚藝也不無關系??粗拮哟蛄藗€哈欠,張大郎皺眉道:“怎地不叫孫婆子起來做?!?/br> 李氏呸他一口道:“孫婆婆倒是想燒,省得她整日提心吊膽的,怕你覺得白買了她。我還不知道你么,其他時候倒還罷了,大清早一吃她做的飯還不發一天的悶火?” 張大郎被噎了兩句,干笑兩聲道:“孫婆子手重,我實吃不慣那味,早上吃了總感覺一口油頂著胃不上不下的?!闭f到這他又不好意思起來,“等忙完這幾天,你也好生歇歇?!?/br> 李氏看著他瘦了一圈兒的臉擔憂道:“衙門可曾說了何時休沐?往日都五日一休,這都忙了快一旬了,從前年節也沒這么忙的?!?/br> 張大郎長得斯文俊秀卻有一身蠻力,自打十五歲上踹死了一只鄉間發瘋的老牛便出了名。知縣驚聞自己治下居然有如此力士,便讓他做了個一月一兩三錢銀子的小巡捕。 張大郎性子純善嫉惡如仇,自覺拿了官家錢財得了好處,日間上衙越發用心起來,此時聞言便說:“自多開了一條河道,年景越發好了,五湖四海的商販都往這邊來,事情自然也比往年多。這幾天可抓了好幾個拐子,何縣丞家的小女兒禎娘你可記得?” 因丈夫當差用心,頗得上峰賞識,李氏逢年過節也跟著他去過兩次官宦人家,皺眉想了想道:“那個圓圓臉兒,眉頭有顆美人痣的小丫頭?” 張大郎放了筷子抹抹嘴道:“可不是,昨晚跟著丫鬟婆子出門看燈,一個錯眼就被抱走了,找到的時候拐子都走到春晚橋了,再過一條巷子就是碼頭,到時候上哪找去?” 李氏心里一驚:“那可不許魚姐兒和夏姐兒出門耍了,兩個瘋丫頭越發拉不住,魚姐兒還好些,夏姐兒一過五歲便日日不著家,就昨兒還纏著要去看猴戲呢!” 張大郎想起小女兒的性子哈哈一笑:“那今天可有得磨嘍?!?/br> 果然午時剛過,張家院子就鬧騰起來,張知夏方才五歲半,正是想一出是一出的年紀,過去一個晚上早就將猴戲忘在腦后,此刻正死活要拿了新玩具去巷子里找小姐妹們玩花牌踢毽子,李氏聽得縣里出了拐子,頭目且還沒抓到,哪里敢放她出去。 坐在院子里曬太陽的王阿婆最喜歡家里兩個長得花骨朵一樣的孫女兒,見夏姐兒歪纏許久便心疼起來:“竹枝巷子里哪有不認識的人家,這也不似那魚龍混雜的貧賤居所,來個生人還沒到巷子口就被人盯住了,讓她們在巷子口玩玩吧?!?/br> 李氏也不是狠心的人,見婆婆發了話便囑咐道:“只許在家門口耍會兒,不許跑遠了,你這么大點子的小孩兒都不要蒙汗藥,抱在懷里提起就走了。到時候給別人做媳婦兒再也見不著爹娘?!?/br> 張知夏雖玩性大卻是個好糊弄的,她還不知道給人做媳婦兒是怎么回事,但聽到再也回不了家就怯了起來,再不提要出門,拿了花牌拉著jiejie鉆進房里耍去,小人家正在長身體,欠覺得很,不一會兒便歪在床上睡熟了。 張知魚見終于哄睡了meimei,給她蓋好被子就溜下床拿著針線籃子去院子里跟王阿婆學針線。 張家在南水縣可以算作中等之家,小兩進的宅子一共住了十口人,后院住了張阿公王阿婆和他們十三歲的大女兒張雪梅、十歲的二女兒張臘月和六歲的小女兒張秋水。 前院住著張大郎兩口子和他們六歲的張知魚和五歲的張知夏兩姐妹,因著家里人太多,李氏一個人忙不過來,張大郎半年前抓賊有功得了些賞銀,便咬著牙掏了家里的閑錢買了一個婆子使。 張家外邊看著好花好稻,實際上日子并不寬裕,張阿公年輕時在府城藥鋪做過十五年學徒,這年月做學徒學的是活命本事,得求著人教,故此不僅沒有錢拿,還得給師父一家端茶倒水。 精窮的小子真正開始賺錢是在學成后,張阿公天資不豐,師父老胡大夫也不算醫術高明,徒弟超過師父的能有幾個?年限一到,張阿公在府城無處立身只好收拾包袱回鄉在趙家保和堂坐診,拿著一個月一兩的契銀,加上出診謝銀,一個月多的時候約莫能有二兩。 父子倆月銀合在一起原也夠一家人平平淡淡地過些寬松日子。但沒奈何,張阿公的渾家王阿婆因是繡娘出身,日日點燈熬油,眼睛不到二十便不大好了,加上久坐傷身,又連著生了幾個孩子,從此便常年起不來床。 這樣一位氣血兩虧,身兼多病的人,直接就能將一戶還算富裕的家庭拖到泥地上了。還好張阿公本就是大夫,藥材上能走后門便宜點兒,但即使這樣,父子倆的月銀每月也要用去三分之一來給王阿婆買藥。 張知魚穿過來已經快七年,也不是沒想過一展穿越女雄風,但古代的孩童站不住腳的太多,家家戶戶都把孩子看得緊。 別說展示才藝,五歲前她甚至連院子門兒也沒怎么出過,等到了六歲上,她依然健健康康的,大家這才認為這孩子算活下來了,從此便放松了看管許她無事出門逛逛——當然是家長帶著的。 說是逛街,其實只不過是陪著李氏去錢屠夫攤子上買rou罷了。這一去就把張知魚嚇了一跳。她從沒發現過原來她家這么窮。 一斤豬rou的價格是一百二十文,牛rou是四十文,羊rou則要七百文,江南是魚米之鄉,這些都比別處便宜些,正常年景下一石米是五百文,一斤魚蝦只要八文,一只成雞得八十文。 像張家這樣的十口之家,一年光口糧就要近四十兩,再加上人情往來、添衣生病等意外之需。想要從容點過活兒,那就要往四十五兩打算。平均下來一個月他們家要花三兩多。 也不知是老天掐著算過還是怎地,家中主要的銀錢來源,張氏父子的月銀合起來竟是比著開支量過的一般肥瘦剛好。每月若非李氏精打細算,便是一個子兒也攢不下。 因此盡管張知魚從沒挨過餓,但確實過的也算不上多好的日子,張家的女人們還需要經常做點針線活補貼家用。當然這都是相對的縣城人家而言,對張知魚鄉下的堂姊妹來說,這樣不用下地的生活已經是她們做夢都不敢想的富貴日子。 這幾年王阿婆不再生養,常喝決明子泡的茶,又慢慢用藥調養了許久,眼睛竟亮了起來,每日間還能教孫女們做點活計了。 她眼睛好時光是織出的帕子,一方就能比別人多賣兩錢銀子。家里女兒們學了這門手藝,以后也算有個安身立命的本事,還能順便給家里添個進項。 家境如此,再加上蘇繡原本就名滿天下,因此張知魚并不排斥學習女紅,權當做多考了個技工證。 作者有話說: 豬rou、牛rou和雞rou的價格參考了一下宋朝,牛rou價格這么低,是為了讓賣牛rou的無利可圖,從而起到保護耕牛的目的,實際上北宋只許賣二十文。當然,黑市依然存在天價牛rou,但明面上就這么多。 魚蝦我忘記在哪看到的記載,回頭翻到放上來,應該不是宋朝時期的物價,我是幾個朝代混著虛構的,只是相對較多地參考了宋朝。 張大郎的俸祿有的讀者一直覺得不對勁,我是這么想的,水滸傳里武松做為一個縣的都頭一個月五十貫錢,張大郎只是一個微末小衙役,他的俸祿還是衙門自籌發的,等于編制內的合同工,所以工錢除以十——里頭還要晉升很多次才能到武松的位置(不是說張大郎會到那個位置去)。 而且文里的大周朝,設定是環境還算平穩,物價沒有北宋末年高得離譜,所以我又除以二,算下來就是二三兩銀子。 以我的能力,目前物價設定也就能到這個地步了………下一本我會更注意些。 第2章 、小孩玩的就是新鮮 張家院子里種了一株櫻桃、一株石榴、一株老槐,還栽了些瓊花。因張知魚嗜辣,前院的墻根兒還劈了幾分地種些辣椒和瓜果蔬菜。 雖都是蘇州常見的品種,但后院那棵老櫻桃足有四十來年,長得格外高大,旁邊還打了口井。一年四季張家人都愛在樹底下歇息玩耍。 這會兒正是一日里陽光最盛的時候,曬得人渾身都暖融融的。王阿婆和孫婆子帶著兩個小姑搬了凳子在樹底下繡荷包。 張知魚掃了下四周,見少了兩個人便對王阿婆道:“我娘和大姑呢?” 王阿婆便道:“她說今日日頭好,不凍手,帶了梅姐兒賣船食去了?!?/br> 南水縣河道眾多,其中一條新開通連著大運河的河道離竹枝巷子就隔了兩條街,因水面寬闊,許多富貴人家都租了大船日日飄在河上吟詩作賦,周圍的花娘見有利可圖也支了彩船邊劃邊唱些小曲兒。 都說江南佳人多,尋常人家的女兒整日吃糠咽菜,還得做許多家務活兒,不是天生麗質哪里就能白嫩嬌美了,富貴人家的閨秀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尋常人又哪里見得到。 這些說的其實大多都是這些散落在江南山水間的花娘,她們不似揚州的瘦馬蘇州的仙妓,從小吃穿用度比肩大家閨秀,但也不差,穿金戴銀吃香喝辣真論起來物質上比小官之家的閨女過得還好些。 春河到底靠著尋常正經人家的巷子,河上的自然不會是一等一的仙妓——她們都在太湖,當然也不會是最底層開門迎客的姐兒,而是明面兒上賣藝不賣身的清倌人,主要是“做花頭”和“打茶圍”,陪吃陪喝陪聊但不過夜,暗地里可能那是另外的價錢。但明面上是沒有花街柳巷的yin靡之氣的。 江南多鹽場,遍地曬黃金,多的是萬貫家財的貴人,貴人們花錢如流水,不消三月,上邊就烏泱泱停得都是賣小食、新鮮玩意兒的烏篷船。 李氏吃過兩回張大郎帶回來的小食,覺得還不如自己做得好,又離得近,便起了去賣船菜的念想。 恰巧巷子里的王家是賣菜的,南水縣里再小的貨大家也習慣走水路,王家經年累月往來收菜便置了艘烏篷船,如今便停在春河上,李氏要用時只需每日給十個大錢。 又用他家的船又買他家的菜,一碗飯吃兩遍,兩口子如何不愿意。反正那菜三日才進一回,白放著還不如租出去。 李氏做的味道好,賣的小食不過一個時辰就消耗殆盡,春夏兩岸風光正好時一日下來刨去成本能賺上五六十文,碼頭抗包的漢子腰酸背痛勞作一天也才拿四十文。 但這樣好的買賣李氏并不常去,家里病的病小的小,只有梅姐兒得用些,對著一大攤子家事來說依然不夠用,她能讓十三歲的小姑子在冬日里洗衣裳么? 在家做女兒,可能就是一個女人一生最快活的時候了,又不是在鄉里種地,沒有必要誰也不會讓她們干多少活兒,也就是灶上地上的幫把手罷了,李氏自家做姑子時過得怎樣,如今梅姐兒幾個也過的怎樣的日子。 如此李氏自己就太勞累了,張大郎早有心給妻子買個婆子使,讓她也享點福,不想一家竟窮了這些年,但如今才瞅著空子買了來。 起初張大郎買了孫婆子回來時李氏還生了一場氣,家里一點余錢都沒有就呼奴喚婢不像個樣子。 但日子一久她也覺出好來——終于能抽出手做點自己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