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文繼母養兒日常 第92節
科舉上頭的細節,沈翠還知道的不如他多,畢竟這本科舉文是個架空的朝代,科舉體系雖然完善,卻并不屬于歷史上任何一個確切知道的朝代,更像是雜糅在一起,原書作者另外編纂的。 被他這么三言兩語一繞,沈翠還真有些懵,她就說:“你就先還準備著,我且得想想?!?/br> 等他走了,轉頭沈翠找機會把衛恕喊過來,問問他府學是不是有占名額這么個說法。 衛恕給他詳細解釋了一通,院考分為歲試和科試。歲試呢,就是大家通稱的童生考秀才。通過之后,就算是‘進學’了,也就是成為朝廷公家的學生,能進入縣學或者府學。其中按照等級劃分,又可分為享有朝廷補貼的廩生、增廣者增生、附于諸生之末的附生。其中廩生、增生人數皆有定額。 梅若初這個水平,衛恕覺得他只要不像前頭那般倒霉,考個一等廩生問題不大。 但他若不去府學,則也確實可惜。本朝只給入府學縣學的廩生發放錢糧補助,而且一般也沒有人放著入府學這樣的好機會不去的——府學設教授一人,訓導四人,個個都是博古通今、學識淵博之輩。 更別說還有機會接觸提督學政那樣的人物,有機會結交各種才學上乘的同窗,為來日積攢人脈……隨便拿出一樣,都是十分寶貴的資源。 而且前頭說過,歲試之后還有個科試。通過歲科二試,才真正有了考鄉試的資格。 這兩場都是提督學政主持,不去府學進學,如何能掌握第一手資料? 他好一通科普,沈翠腦子越發懵了,半晌后才消化道:“所以,若初說的沒錯,若他考上了廩生而不入府學,那邊又有定額,等于他白占了一個可以領補貼的寶貴名額,對吧?” 衛恕點頭,然后沈翠又接著自顧自道:“所以解決辦法就是,他考他的,考上之后也進府學。但又不用和翠微分開……唔,好像問題也不大?!?/br> 早先書院升級的時候,系統就已經開放變更書院位置這個功能了。 真要不想分開,她把翠微挪到府城就是了。 但眼下還不是提這個事兒的時機,一來現在都是想當然的情況,梅若初和衛恕、衛奚還未真的考過院試。二來,穆二胖還有半年要參加第一場縣試。 最好的結果就是,前頭三人都考過院試、進了府學,而穆二胖明年又考過了縣試,沒有再需要回縣城的原因,再來確定搬書院的時間。 若真的確定要搬,則還要在府城選址,并且和沈家通告一聲,征得娘家人的同意。 另外當時勞不語說好三年免費教學,三年之期眼看著只剩半年了,半年后勞不語是跟著他們一道走,還是有別的打算,還得問問他的意愿。 要忙的事兒且多著呢,短時間內并不能給出定論,總之還是先看院試的結果。 至于梅若初那所謂不能參加院試的說法,當然也讓沈翠駁回了,她沒解釋什么,就轉頭看向衛恕和衛奚,說:“若初不想下場誒?!?/br> 梅若初真正的用意,沈翠能猜到,衛恕和衛奚當然也能猜到。 他們兄弟聽到這個能坐得???一個二個都說不許。 “輸給梅兄我心服口服,輸給旁人,我可不愿?!?/br> “就是,梅兄不參加,這考院試案首的壓力不就到我們身上了?” 兄弟倆把梅若初往中間一夾,不得他一句準話,就不放人。 勞不語有些害臊地在旁邊小聲補充道:“我師兄前頭教出個‘小三元’,其實我到現在還眼紅的很。若初雖是弘樂的學生,但卻是在我們書院游學期間,考出了好成績,真要連中個‘小二元’,那才是真為我這老臉增光!” 穆二胖夸張的‘哎呦’一聲,“先生現在眼光高咯,非‘案首’才能給增光。這可如何是好?下屆科考可只我一人,壓力來到我這邊啦!” 一陣笑鬧,梅若初只得投降,再不提自己后頭不下場這件事。 第一百零三章 院試的報名和作保等手續與府試縣試差不多,由學政親臨,在省內各府輪流舉行,童生按著戶籍就近參加。 所以它其實并沒有確切的時間,畢竟這個‘輪流’的先后順序決定了每個府城的考試時間。 但大概范圍就在六七月份,在八月鄉試秋闈之前結束。 今年衛恕打聽到了確切的消息,確定了府城的考試時間在七月,還有三個月左右的備考時間,并不算特別緊迫。 沈翠有心也讓他們在翠微多留一留,畢竟算上書院里的時間增益,能讓應考的三個少年多出將近一倍的時間溫書。所以原計劃是讓他們跟前頭一樣,等快開考的時候再過去。左右衛家人已經對府城十分熟悉,而且衛恕也常租下了一個小院,并不需要提前過去適應。 但計劃趕不上變化。 前頭府試成績出來后,沈翠就沒藏著這個好消息,進城去和沈家人分享了。 這二年,沈大已經從小管事升為了一間店鋪掌柜,沈二也從廚房里的二把手升了一把手。 兩人的升遷不只是月錢提高一倍,讓沈家的日子越發好過,同時也代表他們的人脈更上一層樓。 二月縣試之后,那些說翠微占青竹便宜、才走了狗屎運,出了一個縣案首的傳言經過時間發酵,傳的越發厲害,甚至還有人打聽到了翠微的山長是個婦人,越發看不上翠微……沈大沈二都在上工的地方聽到了一些。 兄弟倆氣的不成,這事兒他們沒敢告訴鄭氏,怕鄭氏知道干著急,兄弟倆商量之后,讓為人穩妥的李氏過來問了一趟。 沈翠讓他們別擔心,說府試之后,自家學生考出了好成績,就能讓那傳言不攻自破。 所以府試成績出來后,沈翠便回了一趟茶壺巷報喜。 不用她多示意什么,沈大和沈二自然幫著她宣傳了一番。 這下子是再沒人信前頭那些傳言,但沒想到宣傳的結果好過了頭,翠微書院在縣城里揚了名——一個成立兩年,攏共只有四個常駐學生的書院,三個學生已經有了童生功名在身上,且這三人縣試、府試的成績還都好的嚇人。 這樣的書院甭管成立年限多短、設施多簡陋、地處多偏僻,只論成績,就成了時人趨之若鶩的對象。 于是很快,有心人開始打聽翠微書院的確切地址了。 沈翠這邊是要開時間增益的,不能有外人打擾,也幾乎確實沒外人過來,所以這個增益一直用的十分順手,書院大門也日常敞開。 但揚名之后,尋來的人可就多了去了。 有些人還好些,到了門口知道敲門,有些人則不帶一點禮數,見門敞開就直接進,導致時間增益直接失效。 后頭沈翠就日常把大門關著,但后果就是三不五時有人過來拍門。 他們也不是存了什么壞心,就是自家有準備入學的孩子,想來考察一下翠微的實況,然后打聽一下翠微收不收人。 沈翠最近沒有再升級書院的打算,四個學生的名額滿滿當當的,自然都是回絕。 但人家既特地上了門,她少不得應酬一會兒。 應酬的時候她可做不到聚精會神,專注值會隨著時間推移而下跌。而且起來開門應酬的次數多了,吵吵嚷嚷的,沈翠和書院里其他人的心情值也受到影響。 整個五月,時間增益起效的時間還不到一半。 沈翠不勝其煩,在門口豎起了‘生人勿進’的木牌,還張貼了暫時并不準備擴招生源的告示,依舊沒阻斷那些人的熱情——經過這段時間,已不只是城里人知道翠微書院了,村里人看到那么些城里人慕名而來,少不得打聽一下他們干什么來了? 一打聽之下,才知道原來自家村里的書院這么厲害,光童生老爺就有三個! 那些慕名而來的城里人說完自己知道的,當然同樣也會和村里人打聽一些別的,來個信息互換。 這一問才知道,三年前那個‘小三元’,人雖然是青竹的學生,但卻是穆家的兒子! 村里有些人也是碎嘴子,光說這個還不算完,還得扯兩句旁的,說沈翠,也就是翠微的山長,從前可是個蠻橫無理的主兒,親兒子也看著癡癡傻傻的,反正母子倆都是讓人看不上的貨色。 也不知道哪天起,母子倆也都變了個人,一個知書達理,性子和善,開設了翠微,另一個更是翠微的第一個學生,保不齊來年也要成為童生老爺了! 童生在普通人中也是備受尊重的,甚至在偏遠一些的村子里,直接開私塾收學生,入學的名額那都得搶破頭。 到了翠微這兒,人人是童生,這功名好像是不要錢的一樣! 前頭衛恕和衛家父母說起翠微的與眾不同,順利得出翠微所在的舊宅是個風水寶地的結論。 這種猜想他們會有,旁人自然也會有。 也不知道怎么的,反正翠微這邊就成了遠近聞名的風水寶地,人杰地靈。 甚至還有人傳,這邊的一花一木、一塊石頭一塊磚,都帶著靈氣兒呢! 這話有些人不信的,但架不住好多人連字兒都不認識,就愛聽這種神神道道的小道消息。 而且左右只是過來逛逛,蹭到所謂的靈氣就是賺到,蹭不到就拉倒,又不虧什么。 村里人都和沈翠、周氏有些交情,有些老人還倚老賣老,說看著沈翠長大的,更不拿自己當外人,一會兒是領著別的村的親朋好友過來瞧瞧,一會兒是受了什么七拐八拐親戚的托付,來問招不招生的——至于那個張貼的暫不招生的告示,人家根本不識字,不頂用! 沈翠客客氣氣地解釋了說自家暫時不招生的事兒,遇到的反應也是各不相同。 大多數人知道不招生也就不多問什么了,有些人牛皮糖似的,自賣自夸道:“我親戚家的孩子那聰明勁兒,真是沒話說。你好歹見見人,考??夹!比缓箦浂簧岬仡I著孩子往翠微跑。 更有些混不吝的,直接就道:“都是一個村里的,有啥招不招的?讓我家孩子過來旁聽一下又咋了?你小時候還在我家吃過一口飯呢!” 其實按著沈翠的性子,遇上那些磨人歪纏、不講道理的,她根本不想給好臉,甚至有些極品,讓她恨不能直接打出去。 但沒辦法,有些事兒一牽扯到人情世故就變的非常麻煩,而且時下讀書人要名譽,她作為書院之長,代表的不僅是她自己,便只能強壓著脾氣。 后來甚至連村里那個已經糊涂了老阿婆都被牽連進來——旁人不知道從哪里聽說,她跟周氏交情好,就哄著她把人往翠微這邊帶。 對她老人家是真輕不得重不得的,而且還不大說得通道理。都說老小孩老小孩的,應付這阿婆一個,比沈翠教養四個崽崽累上一百倍! 自家書院這清幽地方儼然成了后世那種網紅打卡點。 這下子前頭那個說容后再議的搬書院計劃,正式提上了日程——眼下他們三個還只是童生呢,回頭等院考過后,翠微一口氣出了三個秀才,怕是更要門庭若市! 沈翠先跟勞不語商量,勞不語舉前頭說是教學三年嘛,但若不是沈翠提醒,他壓根就忘記這回事兒了。 “反正我不走,書院到哪兒我就到哪兒。書院的一切安排,也都聽山長的!” 征得他的同意,沈翠當天就抽空回了沈家一趟。 剛一見面,鄭氏看著她就道:“你臉色這么這樣?不知道的還當是你親自下場考試呢!你眼瞅著快三十了,怎么還不讓人省心?” 鄭氏埋怨歸埋怨,但眼睛里是實打實的心疼。 讓沈翠進屋之后,鄭氏開了箱籠,拿了一匣子點心出來給她。 “前頭你二哥的東家給的,一共兩盒,一盒他們兩房分了,另一個孝敬我們二老的。我們沒舍得吃,本想抽空送去給二胖的?!?/br> 沈家人都去上工了,茶壺巷這邊反倒比書院那邊清靜,沈翠覺得好受了一些,脫鞋上炕找了個舒服的姿勢躺著,懨懨地應道:“那我拿回去給二胖吧?!?/br> “也別拿來拿去了,你就在這兒吃了。我記得你也愛吃這種精細點心?!编嵤现苯影腰c心匣子上的封條拆了,打開拿了一塊遞她手里。 在人前,沈翠是書院之長,所有人遇到拿不準的事務都會詢問請教她。 久而久之,沈翠也承擔起了這份責任,像這次遇上好些個無理攪三分的混賬,她是真的覺得煩躁,但也沒向其他人透露半點。少年們問起,她也讓他們別cao心,說自己能處理好。 但對著鄭氏也不知道怎么了,她就不想裝了。香香軟軟的牛乳糕下肚,沈翠有些氣呼呼地說:“娘,我在村里可能待不下去了?!?/br> 鄭氏剛還笑呵呵的,聽到這個眉毛一豎,“誰為難你了?” 她這架勢看著像要去和人拼命,沈翠趕緊說也不是為難,“就是來看熱鬧的、來觀光的、來問招不招生的,甚至還有人想在半夜偷摘我們書院牌匾拿去賣錢的……我想換個地方辦書院?!?/br> “原是這個?!编嵤戏畔滦膩?,“那些人就是看咱家書院根基淺,又看主事兒的是你一個婦道人家,以為咱們好欺負呢!不然怎么不見他們去青竹書院那種地方撒潑?你不發作也是對的,真發作出來,那些人又該傳咱家剛出了幾個童生就張狂起來了,對孩子們的名聲不好……不過其實村里也不是什么好地方,三教九流什么人都有,從前也只占了清幽一樣好處而已。眼下那份清幽都沒了,也沒留在那里的必要。你想去哪里?” 沈翠就把自己之前的計劃和鄭氏說了,“衛恕他們和二胖處成了親兄弟,都不想分開。而且二胖明年考過縣試之后,后頭府試、院試就都在府城了?!?/br> 聽說她直接想去府城辦書院了。 其實鄭氏私心里還是希望沈翠把書院挪到縣城里,這樣離他們二老近。 就算白日里二胖要讀書,他們不好打擾,但時不時可以過來吃頓飯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