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文繼母養兒日常 第86節
仔細一回憶,好像系統彈出通知、梅若初摔在馬車旁的時間,就是衛奚拿到試卷的時間。 沈翠作為山長,素來是只負責行政事務,而教學上頭她是不會插手的。前頭備考的時候,幾個少年確實時常待在一起溫書交流。 便也沒想到梅若初還真擔起了助教的職責,給衛奚押了題。 【他押中了?】 【嗯,中的還不少。根據數據分析,2號培養對象比3號培養對象資質更優秀,本來考中案首的概率就極高。他本來就有80%的概率可以考到案首,又有4號培養對象幫著押題……那概率就幾乎提高到了100%……所以4號培養對象的幸運值就相對扣掉了一部分?!?/br> 沈翠這下子是真不知道說啥好了。他總不能怪梅若初對同窗的熱心,也不能怪梅若初太有本事,押題還真押中了…… 說來說去,還是得怪那坑爹的系統法則! 押題的書院多了去了,能押中的能人異士肯定也有,怎么不見旁人押中題之后,降低自己的氣運的? 這個不用和系統打聽,沈翠自己能想明白,肯定還是因為梅若初本身氣運低,所以這種事情才會發生在他身上。 沈翠沉吟半晌,又接著問:【那他寫的那份教案……】 他的教案寫的是真好,而且最近也都一直在寫,只是因為時間短,所以還未成體系,沒有派上大用場。 他日真要編成了教材,于穆二胖他們肯定有莫大幫助。 若他的教案幫了人,他卻還會跌幸運值,那等于他這半年都在做無用功。實在讓人唏噓。 好在系統說不會,【教案和押題不同。教案等于是資源的整合,學到多少,取決于看教案溫書的人有多用心、多努力,跟一種米養百種人一個道理。而押題押對了,則可以讓人不需要付出努力,直接照著題也能考上……也幸虧2號培養本來就極有可能考中案首。宿主應該能明白?】 沈翠咂摸了一下,大概也明白了一些,反正就是梅若初不能再給別人押題,直接影響別人的名次。做資源整合的話,算是間接影響,則沒有關系。 這次還好只是給衛奚押題,他本來就有真才實學,考得案首的概率極高。所以梅若初只掉了20點幸運值。 換成一個本來不可能考上的,梅若初給人押題押對了,怕是今天真就…… 沈翠做了個這么久的任務,一直知道自己所做的一切是為了幫著自己、幫著大家擺脫紙片人的既定命運,即所謂的位面法則。 但在今天這件事之前,她還真不知道這法則之力這么強悍,強悍到一點意外的小插曲,就可能讓人喪命。 她的心里不大好受,不想讓少年們看出來,她后頭就借口在馬車里憋悶,想在外頭散散。 ………… 縣試第一場正常一般考到酉時,但衛奚在酉時前就交了卷從龍門出來了。 果然他面帶喜色,見了梅若初就拱手笑道:“梅兄好本事,今日考的題目還真讓你押中了不少。我寫的特別順遂?!?/br> 梅若初心理承受能力極強,此時他自己倒是忘卻了早上的意外。他并不居功,拱手還禮笑道:“衛賢弟客氣,今日考的都是帖經墨義那些,衛賢弟本就是會的。而且也是衛賢弟高運,像我前頭給自己押題,就從來沒中過……就是不知道后面考的能不能押中?!?/br> 沈翠盡可能維持著臉上的笑意,語氣如常地詢問道:“你這是押了多少題……” 梅若初笑著說不多,“只是把今年咱們要考的縣試、府試、院試都押了一遍而已?!?/br> 沈翠還想著回頭叮囑他們不要再胡亂押題了,沒成想他是早就都給押完了! 她略有些無力地擺擺手,靠在車壁上說讓他們回書院再聊,她要睡會兒。 可不是現下得抓緊時間睡會兒嗎?照著這個趨勢,算上他下場時要掉的,加上他可能給別人押中的……她得往死里做女紅,才能穩住梅若初的幸運值! 晚上回去她就先給梅若初先做腰帶,也別管會不會捂出痱子、上茅房會不會麻煩了,有多少就系多少在身上吧。有備無患! 一夜過去,沈翠就又趕工出一條腰帶,讓梅若初系在身上。 因為一夜沒怎么合眼,她第二日早上起來的臉色自然不好。 衛奚就主動提出讓她在家休息。 手心手背都是rou,沈翠就還是撐著精神去送他。 等衛奚再次進場,少年們便很有默契地提出想去附近逛逛,添置點東西。其實是把馬車留給沈翠補覺。 沈翠把他們留了一留,等從光幕上看到衛奚拿到試卷了,而梅若初的幸運值沒跌,確定他本場押題沒中之后,她才放下心來,叮囑他們別走遠,又讓穆二胖帶著梅若初,別讓他單獨行動。 等少年們離開,沈翠就閉眼補眠。補到衛奚再出考場,一行人再一道回去,而后沈翠晚上接著做針線。 后來衛奚考了幾天,沈翠就做了幾條腰帶,做好就讓梅若初系上。 其實換成旁人,此時心里肯定要犯嘀咕,畢竟他的腰帶都要多的柜子里放不下了,可沈翠還在一個勁兒給他做。 但前頭沈翠說過,這是她在書上看來的一種祝福辦法。 所以梅若初就知道是自己在考場外頭差點遭遇不測,把她給嚇著了。 于是他既不多問,也不多說什么,沈翠讓他如何,他就如何。 等梅若初的腰上系上十條腰帶的時候,縣試放榜了! 自打第一場過后,衛奚就被提了堂號,去了知縣旁邊考試。 在主考官旁邊考試,于考生而言當然是一種莫大的壓力。尤其本縣的知縣甚是威嚴,目光如炬。 幾次他站到衛奚身側的時候,衛奚不自覺地連呼吸都放輕了。 但是前頭衛恕給他們講過,知縣大人有個習慣,就是遇到看不過眼的情況,會發生重重的嘆息聲。 而知縣只是看著衛奚答題,沒發出嘆息,他就做到了心中有數,也就沒那么慌張了。 后頭他再沒挪位置,一直坐在距離知縣最近的位置,也就代表每個正場,他都是發揮最好的那個! 所以這次放榜,毫無意外,衛奚考得頭名案首! 第九十六章 放榜就不需要大家集體出動了,尤其沈翠因為連著趕工,臉色確實不大好。 她自己心里也有數,看著體質掉了3點,就不準備再那么拼命了。 就只讓衛恕和衛奚兩人去看榜,她負責觀察就成——水云村和縣城離得近,還算在同城范圍,所以她能看到他們的q版小人,加上能看到他們的心情值,其實已經能知道許多東西。 兄弟倆去看榜之前,都有些忐忑,衛奚這當事人更緊張一些。 后頭看到結果了,兩人的心情值都上漲了很多。 沈翠把光幕上的畫面一放大,果然能看到那長長的條案上,衛奚的名次出現在了第一個! 她也跟著高興,已經在想著今日該怎么慶祝了。他們兄弟肯定不樂意她破費,今天又特地提出只他們二人去,多半是要自己張羅吃食回來。 她邊做針線邊想著事兒,抬眼卻發現兄弟倆站在榜前沒動,衛恕的心情值狂跌,衛奚倒還好,拉著他不知道說什么。 可惜系統的觀察功能只能傳回來圖像,并沒有聲音,所以沈翠也不知道發生了何事。 一個時辰后,衛恕和衛奚提著東西回來了——如沈翠所想,衛奚之前就猜著自己應該考的不錯,書院里肯定要張羅慶祝一番。 前頭沈翠不肯讓周氏貼補,覺得周氏賺的是辛苦錢。 其實在他們看來,沈翠每個月只收他們兄弟二十兩生活費,卻要無微不至地照顧他們讀書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他們又哪里舍得讓她貼補? 于是看完名次之后,兩人就還去了之前衛恕常去的酒樓,置辦了一些熱菜和好酒,打包帶了回來。 知道喜訊之后,大家自然都高興不已,尤其這不僅是屬于衛奚一個人的好成績,更也是書院的一次證明! 因沒有外人在,吃飯的時候也不用講究什么規矩,勞不語自斟自飲,美滋滋道:“下午晌我就給我那師兄報喜去?!?/br> 青竹書院今年也有人下場,他們這邊知道名次的時候,凌青明自然也得了消息。 勞不語這所謂的‘報喜’,當然是去要去他面前嘚瑟一下。 他這性子有時候跟孩子似的,大家都習慣了,倒是衛恕在旁邊欲言又止。 等到大家都吃的差不多了,沈翠就找機會把衛恕喊到一邊,問他是不是看榜的時候遇到什么事兒了? 衛恕是個直性子,做不來彎彎繞繞的事兒,他懊喪地道:“小奚說別提的,但山長既自己看出來了,我也不瞞著了?!?/br> 原來他們今日從村里出發去看放榜,那會兒榜前已經聚集了不少文人書生。 前二年的案首,不論是穆云川還是宋堯,都算是遠近聞名的才子。 而今年,大家都對衛奚這個名字有些陌生,已經在議論起來。 “我記得去年案首和第二都是青竹書院的學生,今年這衛奚是不是青竹的?怎么好像從未聽人提過?!?/br> “不是,這個衛奚我有印象!參加過書院大比的,好像是咱們這一個小書院的,叫翠啥來著……” “叫翠微!”有人搶著回答,“這個書院我知道,是在村里辦的。所以在城里無甚名氣。辦學時間好像也不過才兩年?!?/br> 議論的人多了,自然有人泛酸,“兩年就能培養出一個縣案首?這是走了哪門子狗屎運?!?/br> 這種自己考不好就怪別人走狗屎運的言論,衛恕和衛奚也就當笑話聽。 但后頭有人來了一句,“去年得第二的衛恕,你們知道吧?一筆寫不出兩個衛字,衛恕和這衛奚是親兄弟?!?/br> “那兄臺你就更把我說迷糊了,他們兄弟倆,天資都這么高,怎么不同去青竹,而是讓他弟弟去了名不見經傳的翠微?” 這話聽得衛恕心中哂然。這些人讀了幾年書,就覺得了解天下事了——青竹是名聲更響,辦學時間更長,許多人夢寐以求都考不進去。但難道就不許人更喜歡別的書院? 翠微有多好,根本不是言語可以形容的。要不是有王婆賣瓜,自吹自擂的嫌疑,衛恕都想直接和他們分辯分辯了。 衛奚既已知道名次,也不管旁人怎么酸他,就準備拉著衛恕離開。 沒想到這些碎嘴子還在那兒一個勁的說,有人甚至猜測,是不是這兄弟倆不合,所以才不在一個書院? 前頭點出他們是親兄弟的那人接著道:“聽說這衛恕呢,從前確實是在青竹書院的,不知道后頭不知為何不在那兒了,日常就出入翠微了?!?/br> 此時那些人已經不在管什么名次了,只把這當場茶余飯后的八卦事聽。 而前頭挑了話茬的那人卻悄悄退了出去,兀自留下這些人猜測。 “到底怎么回事???” “難不成是凌山長不肯收他弟弟,所以衛恕從青竹學到了什么,偷偷去翠微傳授他弟弟了?” “別說,還真有這種可能。不然這種默默無聞的小書院憑什么兩年培養出一個縣案首?” “那這凌山長也忒好性兒了。自家書院的東西那可都是寶貝!怎么能輕易傳授給外人?” “我前頭看書院大比的時候聽人提過一嘴,翠微的先生好像是凌山長的師弟,所以他們兩家也不算是外人?” 這種話衛恕就聽不過去,前頭旁人議論他們兄弟不值當什么,但是眼下在有心人的挑唆之下,隱隱就把翠微貶的一文不值……出了縣案首,倒好似是撿了青竹的便宜似的! 他上前就要和人爭論。衛奚把他拉住了,說不值當,“《荀子·大略》說,‘流丸止于甌臾,流言止于智者’。兄長覺得,他們是智者嗎?” 這些人看熱鬧不嫌事兒大,只愿意相信他們猜想的,而不愿意相信翠微這樣名不見經傳的地方真的出了個人物。自然稱不上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