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荒年老太之隨身帶著小賣部 第230節
蘇念抬眼看去,發現是序序回來了。 “序序,你怎么就回來啦?” 如今還是午后時分,往日里,序序都要跟著趙先生,念書到傍晚呢! “趙先生說,他和兩位先生還有別的事情,讓我先回來了?!?/br> 如今和三位先生的住處離的近,序序每天都是自己上下學,蘇念也不會過多擔憂。 “什么事情???比你念書還重要?” 趙先生此人,對序序極為看重,平日里很少缺課。 如今,居然這么早就放序序回來了,也不知道出了什么事情? “來來來!快坐到奶奶這里來?!?/br> 序序頂著大太陽走回來,一頭的汗。 蘇念趕緊招呼他坐到自己身旁。 自己坐的地方,正好有穿堂風。 序序乖乖的跑到蘇念身旁坐好。 蘇念把手中吃了幾口的西瓜,遞到了序序手上。 “序序,你先吃瓜!奶奶去擰條手帕,給你擦擦汗?!?/br> 這孩子本來就怕熱,如今天氣熱起來了,動不動就是一身的汗。 “謝謝奶奶!” 序序抱著西瓜,笑得甜滋滋的。 “桂蘭,序序回來了,你看著他點,我去一趟三位先生那里!” 給序序擦完汗后,蘇念向李桂蘭交代了一聲,便動身去了三位先生那里。 她迫切的想要知道,趙先生因為什么事情而提前讓序序放學。 …… “趙先生……” 一來到三位先生的住處,蘇念就看見了正在院子里枯坐的趙秋云。 只見他眉頭緊皺,表情嚴肅,也不知道在想些什么事情。 蘇念喊了一聲,趙秋云并沒有理會她。 “趙先生!” 蘇念走近他,又喊了一聲。 “周家大嬸……” 蘇念喊了第二遍,趙秋云才反應過來。 “趙先生,發生什么事情了嗎?” 蘇念迎著趙秋云凝重的表情,擔心的問到。 “東邊……發生了嚴重的干旱……” 趙秋云抬頭望著萬里無云的天空,輕聲呢喃到。 “你說什么?” 蘇念不敢置信的瞪大了眼睛。 “東邊大旱?” “是??!前段時間,我夜觀天象,就發覺東邊隱隱有災難,昨天,我去了一趟金豐縣,找到邱老板一問,他告訴我,大興的東邊,發生了嚴重的干旱,百姓們顆粒無收,難民們已經四處奔逃了……” 原來如此,怪不得趙秋云會提前給序序放學。 三位先生雖然隱居在青連山,然而依然心懷天下。 如今大興有了如此大災,三人自然憂心。 “趙先生,發生了這樣嚴重的災害,朝廷自然會出手營救老百姓的,先生不必太過憂愁?!?/br> 在其位謀其政,三位先生已經遠離朝廷了,再擔憂也沒有法子。 “哼!” 聽了蘇念的話,趙秋云冷笑了一聲。 “要是朝廷能管一管,我又何必如此憂心!干旱自兩個月前就發生了,朝廷竟然到現在都沒有派送一石糧食,一兩銀子給當地的老百姓?!?/br> 提起朝廷,趙秋云更氣了。 如今的朝廷,被陳統把持。 自上到下都是烏煙瘴氣的,可憐老百姓們遭此遭難,卻無人營救。 憂國憂民的三位先生,因為過于憂慮,都已經好幾天沒有好好休息過了。 第二百二十二章 落腳邊關 “你可知道,連金豐縣城里,如今都有從東邊逃難過來的難民了!” 趙秋云一臉痛心的說道。 “什么?連金豐縣都有難民了?” 金豐縣算的上是大興的最北邊了,從東邊逃難過來,距離可不算近??! “是??!逃入金豐縣城的難民,被金豐縣的縣官拒之門外,如今,正在城門外頭待著呢!還好現在天氣熱,要是遇上冬天了,非得凍死不可?!?/br> 提起金豐縣城外的難民,趙秋云痛心疾首。 從上次馬家村和楊家村村民得了瘟疫的事情看來,就知道金豐縣的縣官,是個沒有擔當的,一心只會逃避責任,壓根就不會為民著想。 如今,逃難的難民來了,居然直接把城門給關上了。 除了第一天象征性的給難民們施舍了一些米糧外,其余時間理都不理。 還是金豐縣城的老百姓心善,自發的給難民們湊了些糧食送去。 要不然,難民們可熬不下去。 可是,眼見著難民越來越多了,金豐縣的老百姓也無力承擔這么多人的口糧??! 朝廷也指望不上,難民們又無處可去。 難道要眼睜睜的看著這一群難民餓死嗎? 想到這件事,趙秋云就心急如焚。 聽了趙秋云的描述,蘇念立馬想起了當初自己一大家子逃難的經歷。 也是和現在的難民們一樣,被縣城拒之門外。 而且當時是嚴寒的冬天,要不是有小賣部里的物資,周家人說不定根本活不到現在。 蘇念立馬對難民們心生憐憫。 “趙先生,前段日子,咱們種的第二批土豆又大豐收了,如今,馬家村和楊家村的村民們,家家戶戶都糧食滿倉,咱們不如向他們買下土豆,給難民們送去吧!” 蘇念知曉,趙秋云手握巨款。 而且,他對錢財根本就不在意。 如果能用手上的銀子換取糧食,他一定會毫不猶豫的交換。 “這個法子,我早就想到了,我也已經去找過馬村長和楊村長了,他們甚至愿意直接把土豆無償的送給難民們。但是,咱們能幫的了一時,卻幫不了一世??!如何安置這些難民,才是最難解決的問題?!?/br> 趙秋云摸了摸自己的兩撇胡子,一臉憂愁。 指望著村民們一直送糧食,那是不可能的。 “趙先生,我倒是想到了一個地方,說不定能夠解決難民們無處落腳的難題?!?/br> 蘇念靈光一閃,想起了一個好去處。 “哦?說說看!” 趙秋云迫不及待的詢問到。 “難民們可以去邊關定居??!” 蘇念時常與張青山、周敏年通信,雖然沒有去過邊關,但是蘇念對于那邊的情況,了解的一清二楚。 “邊關那么荒涼,如何能住人呢?” “趙先生,你這就有所不知了。其實,也就是軍營附近的二十里地,才是一片荒涼,如今,那里都被士兵們給開荒了,種上了土豆和玉米,也不再是荒涼之地了?!?/br> 蘇念頓了頓,接著說道:“青山在信里和我說了,原來邊關那塊地方,也是有人居住的,只不過被大越人sao擾怕了,紛紛搬走了,那邊的土地雖然算不上肥沃,但是種植糧食,絕對不成問題。再說了,土豆和玉米,在大越都能種,在邊關種下,也絕對沒有問題?!?/br> 老百姓,都是樸素而老實的,所求的東西不多,要不是日子實在過不下去了,誰會想要背井離鄉呢? 既然已經離開家鄉了,最大的愿望,也就是找個地方重新定居,帶著一家老小安定的生活下去。 作為從周家莊逃難而來,一路顛沛流離抵達青連山的蘇念來說,太明白不過了。 “你這么一說,邊關確實是個好去處!” 聽了蘇念的話,趙秋云恍然大悟,愁容也散開了。 “我這就上金豐縣去,找難民們商量一番,看看他們愿不愿意去邊關定居?!?/br> 趙秋云當即就想動身前往金豐縣城。 “趙先生,你先別著急!這件事,只是我的初步設想,我還得和馮將軍通通氣?!?/br> 蘇念拉住馬上就要離開的趙秋云。 難民們能不能去邊關,還是要聽馮將軍的。 馮將軍點頭同意了,難民們才能動身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