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荒年老太之隨身帶著小賣部 第163節
馬老三也心情很好的揮手回應。 調皮的孩子們,已經跑向了馬老三,跟在牛車后面,又蹦又跳。 “村長,馬家村現在怎么樣了???” 一見面,村民就迫不及待的問到。 馬家村,那就是他們的家,他們的根,他們迫切的想要知道,村子如今是什么模樣。 “村子里到處都是逃出來的家畜,沒有外人?!?/br> 提起馬家村,馬老三并不多話,只是簡單的回答道。 就算再留戀,也沒法再回去居住了。 “村長,你帶了什么東西來?” 大家的目光,都投向了牛車上的麻布袋。 “我把我家的大米帶過來了,大家有糧食吃了!” “太好了!” “真好??!能吃上大米飯了!” …… 這個消息,讓村民們歡欣雀躍。 “村長,這牛車和牛怎么也給弄下來了?” 有人很好奇,牛和牛車是怎么來到青連山的。 “跟著我們一起坐機關下來的?!?/br> 馬老三耐心的回答到。 “就是咱們那天從懸崖上逃下來的那個機關嗎?” “沒錯,就是那個機關,多虧了那個機關,咱們才能自如的上下懸崖,等以后咱們在青連山里,把房子建好了,就回去把咱們家的東西都給搬下來?!?/br> “真的嗎?咱們還能回去搬東西?” 村民們一臉驚喜的看著馬老三。 “當然了,那些東西,本來就是咱們自己的,為什么不能拿過來呢!” 馬老三理所當然的說道。 其實,村民們能從懸崖上逃脫,已經覺得非常的幸運了。 他們也都知道,在外人眼里,兩個村的人,都已經死絕了。 他們從下了懸崖的那一刻開始,就只能隱藏在青連山里。 從此以后,只能在青連山里生活。 本以為,一切都要從頭開始了。 現在突然得知,自己家里的東西,還能拿回來,自然是異常的開心了。 “等咱們吃過中飯了,就開始建房子!給咱們造機關的朱先生,是一位很厲害的建筑大師,他說了,最多只要半個月,咱們就都在青連山里住上自己的房子?!?/br> 趁著大家興致高昂,馬老三把建房子的事情和大家伙說了。 “太好了!” “馬上就能住上新房子了!” …… 村民們興高采烈的議論紛紛。 楊大慶也和楊家村的村民們,一起分享了這個好消息。 兩個村的村民們,都陷入了喜慶的氣氛中。 蘇念看見大家的笑容,也跟著笑開了。 這樣生氣勃勃的場景,總是讓人欣喜的。 …… “敏年,來,把這幾口鍋給搬下來吧!” 蘇念對周敏年吩咐道。 “好嘞!” 周敏年立刻把鐵鍋從牛車上搬了下來。 接著,又在大棚外面,搭了幾個簡易的土灶。 把幾口大鍋,都安放了上去。 因為今天中午要吃酸菜魚,馬老三已經安排了幾個身強體壯的村民,去小河了撈魚。 只撈了一網,就撈回來好幾桶的魚。 蘇念只選了一些大的魚。 她叫上李桂蘭和一些手巧的村婦們一起幫忙,把大魚片成薄薄的魚片。 帶下來的酸菜,蘇念也清洗好了,切成了小段。 酸酸的味道,在空氣中漂浮,光是聞一聞,就讓人胃口大開。 很快,魚也片好了,被裝在了一個巨大的木盆里。 清洗過后,蘇念把魚片簡單的腌制。 接著,她就開始煮酸菜魚了。 只見蘇念往大鍋里倒入了大量的油,接著把蔥姜蒜和酸菜倒入翻炒。 炒出香味后,立馬加入了大量的水。 水開后,蘇念將腌好的魚片倒入了水中。 等到水再次燒開了,蘇念就把大鍋底下燃燒的柴禾都挪開。 一大鍋酸菜魚,就完美的做好了。 擔心一鍋酸菜魚不夠大家吃,蘇念做好第一鍋后,又接著做了第二鍋。 很快,兩鍋酸菜魚的酸辣味,就在空氣中飄蕩。 村民們都在暗暗的咽著口水。 “娘,米飯煮好了!咱們可以吃中飯了嗎?” 第一個忍不住的人,是周敏年。 他跑到蘇念跟前,小聲的問到。 “當然可以了!酸菜魚也做好了,讓大家來吃飯吧!” 蘇念說完,周敏年立刻跑開了,去通知兩位村長。 兩位村長便帶著各自村里的村民,排著隊,打飯打菜。 …… 這一頓中飯,所有的人,都吃的無比的滿足。 米飯香甜可口,酸菜魚酸辣開胃。 每個人還分到了一小碗魚湯。 在這樣寒冷的天氣里,喝到一碗熱氣騰騰的魚湯,無比的舒暢! 從頭到腳都暖和了。 吃過中飯后,周素素和柳南風,又開始給大家熬藥了。 不過這一次,不用和蘇念爭大鍋里。 如今,大棚外面,已經有八口大鍋了,已經足夠使用了。 大約半個時辰后,藥也熬好了,村民們又依次排隊領藥。 柳南風不愧是神醫,許多的村民們,不過喝了兩次藥,就已經覺得身子恢復了很多。 不僅沒有咳嗽發熱等癥狀了,連力氣也跟著恢復了。 “好了!大家吃過中飯了,藥也喝了,咱們就不浪費時間了,從今天下午開始,咱們就開始做土磚,建房子,爭取早日住進新家!” 村民們吃過藥后,被馬老三和楊大慶召集到了一起,號召大家努力建房子。 如今,村民們都對未來充滿了希望,都期盼著住進新房子,所有人都大聲的回答道:“好!” 整齊的聲音,劃破了青連山的上空,驚飛了不少的鳥兒。 第一百五十五章 互幫互助 三天后,在村民們的努力下,土磚準備好了。 喝了三天的藥,村民們的瘟疫也好的七七八八了。 村民們身子骨更健壯了,干活也更有力氣了。 每個人都盼著早日住進新房子里,每個人都不遺余力的幫忙做事。 連四、五歲的小孩子,都知道幫著父母親挖泥巴。 做好的土磚,整整齊齊的壘在一起,一層又一層。 像是一堵又一堵的墻,從遠處看去,頗為壯觀。 三天時間,朱見陽把地基也規劃好了。 周勤年、周敏年和張青山三人,用白色的石灰,幫著朱見陽一起畫好了地基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