皎娘 第7節
葉氏暗暗松了口氣,要是這丫頭順坡下驢的往后推,自己還真不知怎么跟梁驚鴻那魔星交代。 想著梁驚鴻下意識側頭望了望,碼頭后不遠那個茶樓的二樓上,隔著帷幔雖影綽綽也能瞧出那小子的身影,不免在心里嘆了口氣,真是就這般等不得。 梁驚鴻自是心急,這眼瞅著rou在嘴邊兒上,就是吃不到嘴,能不鬧心嗎,這兩日著急上火的,嘴里都燒出了燎泡,夜夜做夢,夢里都是明樓下那嬌人兒,一會兒嗔一會兒惱,一會兒笑,亦或不嗔不惱不笑,只那么靜靜的坐著,都撩撥的自己火燒火燎,恨不能立時就把人抱在懷里,肆意的疼上個千百回。心火燎原,不得紓解,今兒早上竟落了兩管鼻血下來,再這么下去,非燒出毛病來不可。 眼見著那行舟隱隱遠去 ,梁驚鴻那顆火燥的心方才落了一些下來,這些日子過來,玉家的底細早已知曉,玉秀才也還罷了,就是個屢試不第不得志的窮秀才,為人有些酸腐之氣,倒是疼愛兒女,也正因疼愛女兒,才應下潘復這門親事。 而這姐弟倆自小親近,皎娘也最是心疼自己的兄弟,故此只要把玉成俊也就是冬郎,抓在手里,這美人兒便怎么也跑不了。 第19章 世情薄人情惡 不知是不是碼頭風寒,皎娘忽覺有些背后冷嗖嗖的,禁不得打了個寒戰,下意識攏了攏身上的披風,葉氏夫人忙道:“雖說開了春,這河風也冷的緊,你身子又弱,時候長了恐禁不得,若病了可又得遭罪,咱們這就回吧?!?/br> 皎娘是覺有些冷,遂點點頭,跟葉氏夫人上了車。 到了家,葉氏夫人仍有些不放心,跟著過來,盯著皎娘喝了一碗熱滾滾的姜湯下去才罷,見皎娘神思倦怠,想是昨兒姐弟倆熬夜說話兒了,今兒又起了個大早,她這弱巴巴的身子哪里撐得住,便不再擾她,尋了個由頭告辭出來。 出了潘家大門,葉氏夫人卻住了腳往后瞧了瞧,不覺嘆了口氣,身后的周mama道:“這一大早上的,怎夫人就嘆上氣了?!?/br> 葉氏搖搖頭:“我是有些擔心?!?/br> 周mama自然知道主子擔心什么,不禁道:“ 夫人何必如此,老奴瞧著倒是這位大娘子的好運道呢,且不論家世單論相貌品格,咱家表少爺也是頂尖兒了吧,便是仙女也配的起,更何況這大娘子還不是仙女呢,若非好運道,豈會被咱們表少爺瞧上,這可是想也想不到的造化,再說她一寒門小戶的出身,還能瞧不上咱們表少爺不成?!?/br> 葉氏:“這話糊涂,便是寒門小戶的出身,好好的過人家的本份日子,也沒招誰惹誰,卻平白被人惦記謀算,這是哪門子的造化,分明是天降橫禍,若此事我不知也還罷了,偏我不僅知道還助紂為虐的幫著驚鴻設套謀算,引她步步入甕,這事兒做的實在虧心?!?/br> 周mama:“夫人既如此后悔,當初便不該應下表少爺?!?/br> 葉氏搖搖頭:“這話也不過嘴上說說罷了,他雖叫我一聲表姐,不過是客氣,難道我自己還當真充個大的不成,且不說葉家如今已大不如前,便是當年鼎盛興旺的時節,如何能跟梁府這樣有爵位的世家大族相比,更何況,我家還不是葉家嫡支一脈,我更是姨娘所出,若不是有些運氣隨祖母進了京中,想來他都不知道有我這個表姐呢,以他的身份,既開口說了求字,便知此事再荒唐,也推拒不得?!闭f著嘆了口氣:“得了,到這會兒說什么都是矯情,到底是虧了心,如今只盼著驚鴻能多疼惜她些,到了能有個囫圇的結果才好?!?/br> 周mama:“這個夫人倒不用擔心,這么多年了何嘗見表少爺這般過,便是再好看的美人兒,也沒見怎么著,這位可是費了大心思才弄到手,哪會不疼惜呢,更何況表少爺再怎么著也比她那男人強吧,這大娘子只要不呆不傻,自然能分出個高下好壞來,她那男人老奴瞅著就是嘴把式,什么夫妻和美相敬如賓,都是演的,若真是把媳婦兒擱在心上,能成日里不著家嗎?!?/br> 葉氏心知這婆子雖話說的糙,卻并非胡言,就這些日子在旁瞧著,多少也能看出這夫妻倆不大對勁兒,要說剛成婚才一年,還算新婚燕爾呢,尋常夫妻正是蜜里調油,恨不能日日夜夜都黏在一處才好,偏這兩口子并不多親近,說話行事也都像隔著一層,不遠不近的,不像夫妻倒像搭伙過日子的,少了那么股子熱乎勁兒。 葉氏是過來人自然知道男人真要稀罕你,那恨不能日日夜夜都在榻上 ,就如驚鴻一般,只一眼就稀罕上了,如今這千般謀算萬種手段,說穿了不就是為了把人弄上榻嗎,就不知過后能熱乎多少日子罷了。 皎娘卻不知這些,念著葉氏夫人的體貼 ,對冬郎的恩德,心里不知怎么感激才好,那戲文里總唱著世情薄人情惡,可皎娘卻覺世上還是良善的好人多,一碗姜湯下去,連心都是暖融融的。 一覺醒來日已偏西,李mama端了溫在暖瓠子里的藥膳過來,服侍她用下,便去收拾東西,嘴里絮叨著:“剛也忘了問要住多少日子,也好收拾衣裳?!?/br> 皎娘道:“聽葉jiejie的意思想來也就住個三兩日光景,簡單收拾些衣裳就好,便真不夠了,橫豎就在城外,也不是隔著千山萬水,家來拿一趟衣裳也不費什么功夫?!?/br> 李mama卻道:“大娘子想必是沒去過城外那些園子玩吧?!?/br> 皎娘:“我自來身子不好,在家養著也是每常病的,哪還能出去 ?!?/br> 李mama:“這便是了,大娘子不常出門想必不知,那城外的園子可熱鬧著呢,雖說是各家私宅,到了春天景致好的時候,也許外人進去逛, 那可都是富貴人家的園子,咱尋常的老百姓誰不想進去見識見識,老人孩子也還罷了,那些大姑娘小媳婦難得這樣的機會,自然要花紅柳綠的打扮起來,要不是不方便,恨不能一日八開箱呢,大娘子您跟著葉夫人住在那園子里,難免要出去逛,總穿一兩身衣裳豈不讓人笑話?!?/br> 皎娘雖未見識過,卻聽父親玉秀才說過,如今圣主臨朝,喜文章,好風雅,年節兒時候常在御花園中擺宴,邀文武官員品酒論詩,有道是上有所好下必效之,日子長了便成了風氣,即便這距京都千里之外的燕州城,亦不能免俗。 富貴人家大也都在城外蓋了園子,每逢和暖春日或邀三五風雅之士,亦或親朋去城外游園賞景,父親雖屢第未中,卻有秀才的功名在身,還是潘家蒙學里的先生,便常被邀去參加什么詩會宴席,家來也會把那新鮮有趣的景色故事說給她們姐弟倆聽,權做個消遣。 這會兒聽見李mama說的熱鬧,不禁道:“mama可是常去逛園子嗎?” 李mama老臉一紅:“這個,老婆子哪有那樣的福氣,是聽幾個在那園子里做工的老姐妹兒們說的,只聽說過,卻沒親眼見過,這回兒可是托了大娘子的福,老婆子能去見識見識那富貴人家的園子什么樣兒,想來跟天上王母娘娘的瑤池仙宮差不多吧?!?/br> 皎娘聽了這話,忍不住噗嗤笑了出來:“便收拾的再好,也不過就是亭臺樓閣,軒館花木罷了,哪能稱得上什么瑤池仙宮?!?/br> 李mama:“這可難說,誰也沒上天去見過王母娘娘的瑤池仙宮不是?!?/br> 兩人正在這兒說著閑話兒,潘府的小廝來回說大爺得了大娘子的信兒,本要家來,卻不妨今兒席上多吃了幾盞酒,醉的很了,怕家來又要攪的大娘子不安寧,索性就在那邊客房里歇下了,特意帶話兒來說,既葉氏夫人相邀,便去散散心也好,省的成日悶在家里,若覺舒心越性多住些日子也無妨。 第20章 輾轉反側度時如年 皎娘讓李mama抓了幾個錢給那小廝吃酒,好生送了出去,轉回來見皎娘神色淡淡,忍不住道 :“大娘子怎的一點兒都不著緊,要知道如今可不比從前了?!?/br> 這話皎娘倒有些不明白了:“如今怎樣?從前如何?” 李mama:“從前大爺在衙門里當差雖也體面,那月例俸銀卻都是既定的,如今醫館里摻了股,那醫館又是咱們燕州城頭一份的紅火,便分紅也不是個小數呢,這男人家手里能使喚的活錢一多,可不是什么好事兒?!?/br> 皎娘:“銀錢多手頭寬裕些怎就不好了?!?/br> 李mama:“大娘子到底年輕,不知道這男人家都一個樣兒,便瞧著再正經,心里頭也有那花花兒的心眼兒,家里娘子厲害些許還能老實,若跟大娘子您這般溫軟好性兒,不理不問的,手里沒銀錢也還罷了,窮得叮當響,有那花花心也沒用,一旦有了銀子,便不想也有勾魂的往前湊,男人家哪里禁得住勾,三湊兩湊就成了真事,大娘子您這再不理會,回頭大爺真抬回來一位小的,您可有的氣了?!?/br> 皎娘倒是愣了愣,這事兒之前她真沒想過,自嫁過來跟相公相敬如賓,從未紅過臉,也沒往旁處想過,這會兒李mama一提,皎娘認真想了想,覺著若是相公有意納妾,自己總不好攔著,貌似也沒必要生氣,便道:“男人三妻四妾也不算什么稀罕事?!?/br> 李mama愣了好一會兒方回過神來,心道大娘子這心胸實在大的有些過了,竟然能和顏悅色的談論丈夫可能納妾的事,難道這世上真有戲文里那樣賢良淑德不嫉妒的婦人嗎,李mama可不信,莫說他們這樣才成婚一年的年輕夫妻,就是那過了幾十年的老夫老妻,男人要是真想納小,也沒說這么大度的。 轉念一想,便又明白過來,大娘子雖說模樣好,性子也好,身子卻不好,三天兩日的便要病上一場,吃藥跟吃飯似的,是嬌弱的惹人憐愛,可光惹人憐不能生養,終究不中用,有道是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總不能斷了潘家的香火吧,這納妾還不是早晚的事兒,想必大娘子早已料到自己不能生養,自然要大度些。 李mama在心里琢磨了一番,深覺自己猜出了大娘子的心思,忽覺這是個難得的機會,忙道:“大娘子既想到這節上,倒不如早做打算,與其等著大爺自己抬進來一個,倒不如大娘子您先下手為強,給大爺挑個人,尋那良家身本份,身子康健好生養的,最要緊是跟大娘子您一條心,若大娘子不想勞神,此事交給我老婆子,一準兒尋個老實妥帖,好拿捏得?!?/br> 皎娘聽到這會兒方聽明白李mama的意思,一時有些哭笑不得,她何嘗說要給相公納妾了,就算自己不覺男人三妻四妾有什么稀罕,卻也不會平白無故上趕著給丈夫納妾,這不是大度,這是腦子有問題。 更何況,就算自己真腦子有問題要給丈夫納妾,也絕不會讓李mama去挑人,這婆子的心思就差掛在臉上了,想到此,皎娘又不禁暗暗嘆息,當日爹娘之所以答應這門親事,就是覺得潘復既無父母也無兄弟姊妹,雖孤清卻落個拎靜,有個衙門里的差事,不能大富大貴卻能養家活口,不富貴便不會有吃喝嫖賭那些惡習,也不大會有人上趕著巴結,誰成想認識了京里來的梁驚鴻,參股醫館,賺了銀錢,這還沒富貴起來呢,李mama就惦記上了,爹娘若知道,不知道后不后悔。 相公不過是個衙門的文書小吏,參股也不過賺了點兒小錢,就有人惦記上了,可想而知那些真富貴的了,念頭至此卻不知怎么竟然想起了梁驚鴻,不僅搖了搖頭,怎想起這個八竿子打不著的人了,想來是前次他給自己看診的時候,李mama不時偷望他的緣故,一個老婆子尚且如此,更何況那些青春女子。 不想跟這婆子再說這些,便揮揮手遣了她下去。李mama雖有些失望到底不敢造次。 皎娘也未往心里去,想著明兒就跟葉氏往別院去了,雖說自己跟葉氏自來投契,走動的也親近,到底自己是個陪客,那別院再好,總歸也不如家里自在,加之自己又有擇席的毛病,往后幾日指定要睡不好,便趁著今兒在家,早早便睡下了,這一覺倒睡得極踏實。 皎娘是睡踏實,卻有心急火燎睡不踏實的,梁驚鴻雖也早早便上了榻,可一想到明兒就能把人攬在懷里,想怎么親近便怎么親近,心里那把火燒的便愈發的旺,哪里還睡得著,翻來覆去如烙餅一般,直到聽到街上頭陀報晨的梆子聲索性不睡了,一咕嚕起來往院子里的空地上打拳。 出了一身汗,方消下了一些火氣,沐浴更衣過后,瞧了眼架子上的漏刻,時辰尚早,估計表姐這會兒剛起身,只得尋了本書坐在窗下消磨功夫,只是舉了小半個時辰,也沒見翻頁,倒是不時抬頭看看架子上漏刻。 潘明成進來的時候,便見手里雖執著書,眼睛卻直勾勾盯著架子上的漏刻,神色頗有些急躁難耐,一副恨不能上去砸了那漏刻的樣兒,哪有半分平日里世家公子的從容氣度,不禁打趣道:“難為這時節驚鴻兄還能看進書去,當真令在下佩服的五體投地?!?/br> 看見他,梁驚鴻放了手里的書道:“這一大早的你怎么來了,潘復那邊可妥當?” 潘明成也不跟他客氣,坐了下來道:“驚鴻兄把那南邊倚泓軒的臺柱子南樓月都弄來了,還有什么不妥當的,有南樓月陪席,昨兒可是溜溜兒喝了一夜酒,這會兒睡得跟頭死豬一般,便是用開水燙估摸都醒不了,你盡管放心,便是醒了也舍不得家去的?!闭f著嘆了口氣:“也不知玉先生當日怎么想的,竟應允小師妹嫁了潘復?!?/br> 見自己一提起皎娘,梁驚鴻臉色有些沉,便知他心中不喜,也不好再說下去,打了個哈哈岔過話頭,說起北國那邊兒近日鬧得沸沸揚揚的皇室秘聞。 第21章 皇室秘聞 潘明成道:“驚鴻兄聽沒聽說北邊新封了左右賢王,這左賢王是嫡長子倒不新鮮,而那位右賢王的人選,倒有些稀奇,驚鴻兄可知是哪個?” 梁驚鴻卻挑了挑眉:“蕭璟瑀?!?/br> 潘明成愣了一愣繼而道:“驚鴻兄倒真是猜得準?!?/br> 梁驚鴻卻道:“看來真是他了?!?/br> 潘明成道:“前日里跟幾位先生吃酒,席間說起北國逸聞,對于這右賢王的人選,先生們頗有興致,便都猜了一猜,幾位皇子都可能,唯有蕭璟瑀無人提及,怎的,驚鴻兄竟會猜到?!?/br> 梁驚鴻自然知道潘明成的意思,這蕭璟瑀是北國圣元帝的老來子,這位圣元帝身體康健頗為長壽,又好女色,后宮中美女如云,故此皇子也生的多,有整整十六位皇子,這蕭璟瑀正是二十年前老皇上六十五上得的,是老來子,皇子中最小的老幺,自落生便頗得老皇帝偏愛,按理說如此得寵的老來子,封個右賢王也在情理之中,可壞就壞在這蕭璟瑀的生母雖是一位大美人,卻并非北國人。 也就是說蕭璟瑀雖是北國皇子卻有一半異國血統,不能算真正的北國人,雖地位跟旁的皇子一樣尊貴,可在儲位之爭中這一半的異國血脈便是大忌,而北國的右賢王雖不比左賢王要緊,卻也是手握重權,若有異心,豈非動搖國本。 更何況蕭璟瑀又有個風流浪蕩之名,便南楚這邊都聽說了不少他那些風流故事,還被說書的編成了故事,在茶樓酒肆中廣為流傳,這樣的人當了右賢王,豈不荒唐,故此,只要對北國的形勢有些了解的,便不會猜他。 可梁驚鴻卻不認為那蕭璟瑀是個只知風流浪蕩的紈绔皇子,若果真如此,北國的老皇帝絕不會如此偏愛,那老皇帝可不是吃素的,一國之君,若是連這點兒識人之能都沒有,如何能統御文武百官。 更何況,自己雖未見過蕭璟瑀,卻知道他的詩,蕭璟瑀雖是北國皇子,卻頗有文采,常吟詩作對,有那獵奇的書商特意歸攏收集,印成詩集發售,因多有清麗纏綿,悱惻婉轉之句,極受閨閣女子們喜歡,即便南楚這邊也是頗有名聲,甚至還被歌妓編了曲子傳唱,故此,即便梁驚鴻沒讀過他的詩集卻聽過他詩句編的曲詞,初聽之時只覺委婉纏綿,可再聽便能聽出委婉悱惻中的筋骨,所謂詩以言志,從他做的詩便能看出這蕭璟瑀并非庸碌之輩。 而縱觀北國老皇帝的十六位皇子,不是莽夫就是混賬,只要那老皇帝沒老糊涂,封個右賢王有什么可稀奇的,不過封個右賢王是國事,不算是什么皇室秘聞吧,況這秘聞還傳到了南楚來。 想到此,便問了一句,潘明成笑道:“這北國封個右賢王的確不算皇室秘聞,可若這新封的右賢王拒婚,拒婚的女子還是北國太后一族的貴女,且為拒婚竟寧可自請削爵,驚鴻兄說這可算不算秘聞?!?/br> 梁驚鴻點頭道:“這蕭璟瑀倒是個人物?!?/br> 潘明成:“豈止是人物,還是個情種呢,聽說他之所欲拒婚是為了個歌姬,引得北國老皇帝大怒,雖未削爵,卻責令他在府中靜思己過,不得出府半步,古人云美人鄉英雄冢,真是誠不欺我?!?/br> 梁驚鴻目光一閃,剛自己還納悶,潘明成自來不是個愛嚼舌頭的,卻這么一大早跑來跟自己聊什么北國的皇室秘聞,這會兒方才明白,合著拐了這么大彎子,在這兒等著自己呢。 看起來,他還真把皎娘當成小師妹了,莫非他心里也惦記過皎娘,想到此,臉色陰了陰,呵呵笑了兩聲:“過往倒不知明成兄亦是憐香惜玉之人?!闭f著掃了潘明成一眼,未再說一句,徑自去了。 雖未說話,臉上還帶著笑意,可臨走那掃過來的一眼,卻仿似寒刀冷刃,梁驚鴻只覺遍體生寒,抬手一抹,竟出了一頭冷汗,待汗落下來,想起梁驚鴻的脾氣,暗道麻煩了,忙追了出去。 梁驚鴻心中有些惱潘明成,當初自己問他皎娘的底細,他就吱吱嗚嗚推三阻四的,自己還真當他不清楚呢,如今看來竟是暗藏了小心思。 心中惱恨,便更添了急火,一把急火燒起來哪里還有半分耐心,從宅子里出來也不乘車坐轎,招呼人牽了自己的青白獅子驄過來,翻身上馬,一抖韁繩 ,那馬嘶鳴一聲,往城外疾馳而去。 待梁驚鴻追出來,只瞧見那馬蹄揚起的一陣滾滾煙塵,潘明成忽的嘆了口氣,自己這一趟卻是弄巧成拙了,早知道自己又何必多此一事。 第22章 怎可能是自己家 再說皎娘,一夜好眠起來,精神頗佳,起身洗漱剛收拾停當,葉氏便來了,時辰尚早,也不著急,與皎娘一起用了早膳,方動身。 馬車里寬敞舒適,春日和暖,風景正好,葉氏便命卷了窗簾上去,又吩咐車夫行的慢些,反正不著急,兩人一路上說話兒賞景兒很是自在。 皎娘自小身子弱,極少出門,嫁給潘復之后,雖難免應酬,偶爾出去走動,卻也不過年節兒時才應承應承,說起來也就是燈節兒時候,被潘復說動,去了一趟明樓觀燈,卻還著了寒涼,病了這許多日子。 跟相公去明樓觀燈的時候,卻還在正月里,雖穿的暖和,那吹在身上的風也是寒浸浸的,不想這一晃便已是春和日暖,就連拂面而來的風都暖融融的,帶著淡淡的青草香,令人心情大好。 從車窗望過去,兩側的楊樹外皆是一片青瀝瀝的嫩草,遠處田間有一家人正忙著春耕,丈夫牽著牛在前面,妻子在后面扶著犁,七八歲的小子用衣襟兜了一兜種粒,跟在爹娘后面一點點灑進地里用腳埋起來,年紀雖小,動作卻利落的緊,可見是做慣了的活計,地頭上還有個五六歲的小丫頭,坐在小板凳上,梳著兩個小抓揪,眼睛直勾勾盯著地里的爹娘哥哥,大約受了什么委屈,扁著嘴一張小臉紅紅的,等著那三口子犁完了一溜回來,小哥哥把地壟間剛摘的野花別在小丫頭的抓鬮上,小丫頭這才笑了起來。 瞧見這兄妹倆,皎娘不禁想起了冬郎,冬郎小時候也很粘自己,只要從學里家來第一件事便是來尋自己,若趕上時氣不佳,自己病的起不來,冬郎便會守在炕邊兒,或看書或寫大字,外頭鄰里間邊邊大的孩子叫他出去玩,也不理會,因此還得了小書呆的綽號,便是現在那些孩子有時也會叫一聲小書呆。 自己身子好,有精神的時候,便在院子里做針線,聽著冬郎背書,從三字經背到千字文,朗朗書聲仿似不過前兒的事兒,不想一轉眼都去京里進學了。 想到此,皎娘不免有些出神,竟連葉氏喚她都未聽見,白等葉氏輕推了她一把,方才回神:“可是到了?” 葉氏搖頭:“剛出城,還得走一會兒呢,我是瞧meimei盯著外頭半天都不說話,怕你睡著了這才喚了你一聲?!?/br> 皎娘:“葉jiejie說笑了,這才剛起來多大會兒,怎會又睡,我是瞧著外頭的好景致,有些舍不得移開眼了?!?/br> 葉氏噗嗤一聲笑了:“meimei可真是,這算什么好景致,不過就是尋常田間野地罷了,這就移不開眼了,等到了別院,該如何,難道連覺都不睡了?!?/br> 皎娘有些不好意思道:“jiejie常出來走動,想來不覺得新鮮,我出來的少,見識也少,瞧什么都覺著好,讓葉jiejie笑話了?!?/br> 葉氏拉了她的手:“你我的情份,怎會笑話你,不過就是有些心疼你身子弱,不能出來走動,好在如今康健了不少,臉色也比剛見你那會兒紅潤了,想來平日里吃的那個藥膳極有效用,莫要間斷才是,吃上個一兩年,估摸著就全好了,不知是哪個大夫竟有這般本事?” 葉氏一問,皎娘倒有些犯難,若是別的郎中也沒什么,直接說與葉氏便是,偏偏梁驚鴻并非郎中,即便他給自己看診開了藥膳的方子,還頗熱心的讓府中mama給自己熬煮藥膳,可皎娘就是有些怕那人,若是梁驚鴻天生惡相也還罷了,偏偏生的極體面且總是帶著笑,看上去誠懇親切,相公常說他沒架子,出身雖好卻不似那些富貴子弟一般目下無塵,但無論相公怎么夸他,皎娘總是能避則避,實在避不開也匆匆見個禮便走,若不是相公跟他親近來往,還有藥膳的事,皎娘真巴不得兩人永遠不碰面才好。 自己都是能避則避的,又怎好引薦給葉氏,平白添了許多牽扯,想到此,便含糊道:“不是尋常的郎中,是我家相公一個朋友,幫忙看了看,開了個藥膳的方子?!?/br> 葉氏豈會不知這郎中是何人,說這些不過是為了探探她的心思,故此剛問的時候便暗暗度量著皎娘神色,見她欲言又止頗有難色,說話亦遮三擋四含糊其辭,可見并不待見,也難怪那魔星著急呢,瞧這樣兒,別說有意了,根本是連提都不想提的,恨不能老死不相往來的才好呢,這要是想把人弄到手,不使點兒手段,絕無可能。 葉氏本為試探自然不會刨根問底的為難她,也就順著岔過話頭,知道皎娘惦記她兄弟冬郎,便把京里的一些逸聞趣事,撿著不打緊的,說了一些,果然皎娘聽的極為認真,時不時還會問上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