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火爆
李曄此時在長安,也意識到自己現在的不足之處,開始逐步完善,尤其是軍隊的擴充。 得益于變法的推行,朝廷現在的財政狀況,已經有所好轉,相較于李曄登基之初,更是天壤之別。 在內閣的支持下,李曄開始了登基以來的第一次大規模擴軍。 雖然說是擴軍,但李曄還是秉承著寧缺毋濫的標準,對禁衛軍的新軍進行極為嚴格的篩選,凡是不符合標準的,一律舍棄。 就這樣,也招兵的火熱場面,也火熱到讓人窒息。 僅長安一地,就招收新兵三萬人,已經大大超出計劃,原本李曄給內閣劃定的招兵計劃是,長安兩萬人,西北兩萬人,蜀中一萬人,五萬人的名額。 但是隨著變法的推行,各地百姓紛紛踴躍從軍,甚至有的地方出現父子同時報名的情形。每個地方的征兵都超出了李曄的計劃。 僅京畿道參加報名的人數就超過七萬,而初步合格的更是多大四萬人,沒辦,李曄只好擴大征兵數量,提升征兵的標準。 就這樣,也僅僅是保證前期報名合格的人能參軍,至于得到消息較晚的,基本就等于白跑一趟了。 面對這樣的火爆場景,讓那些官員有些措手不及,畢竟現在朝廷的控制區域,很多地方雖然還沒有富裕起來,但也算是衣食無憂。 根本不需要當兵養家糊口,但讓他們不理解的是,為什么朝廷征兵的告示剛剛發布,就有這么多人踴躍參軍,難道自己在家過好日子不好嗎? “陛下給咱們帶來了這么好的日子,那些人還想著渭南陛下,咱沒有別的報答,只有這一副好身板,為了陛下,為了咱們的好日子,無論如何也要當兵。大人,你看我可以嗎?” 李保隨手拉住一個剛剛送完兒子當兵的人問道,為什么要送孩子去當兵,難道不知道當兵要打仗,會死人嗎? 不僅得到了老人的鄙視,還被好好教育了一頓。 李保也不生氣,“老人家,你現在年紀大了,還是好好在家享福吧?!?/br> “嘿,享福到是享福了,就是有些后悔,早生了幾年,不然老漢我也能提刀征戰?!闭f完老頭一臉苦悶地走了。 “憑什么不行,俺家這小子是身體不夠強壯啊,還是年齡不夠標準。想當初,朝廷征兵可是上到十五,下到六十,都可以的,怎么你就非得只要十八到二十五的!” 這時,征兵處一個四十多歲的中年人,跟征兵的人吵了起來。征兵都是禁衛軍從第一步報名開始直接經手,有兵部的人從旁協助。 這些天下來,就屬兵部的人最忙了,禁衛軍的人似乎很不屑于解釋那些人的問題,一概退給兵部的人,自己只負責對報名人的身體、家庭進行篩選。 這也是禁衛軍的一大特色,李曄開創性地在禁衛軍中開設了識字課,只要是合格入伍的人,在三個月的新兵訓練期,都要進行識字課的學習。 而且規定識字課必須完成,不然一律延長新兵訓練期一個月,再不合格者,直接退回! 這讓許多當兵的人痛苦不堪,因為這個時代的識字就是讀書人,讀書人誰愿意當兵啊。 可李曄就是這么強行規定的,幸好只是識字,不然估計禁衛軍很難招滿能合格的人。 所以,現在征兵,禁衛軍就能直接對報名參軍的人進行審核,不過對于一些細節,他們不愿意作出過多的解釋。 這就苦了那些從旁協助的兵部官員了,他們要不停地跟那些不滿的人解釋,一天下來,嗓子都啞了。 長安的情況要稍好一些,畢竟長安府縣兩級衙門人員還算充沛,兵部可以抽調一些人協助。 但是到了地方,地方府縣人手本就不足,現在又要協助征兵,尤其是要不厭其煩地跟那些落選的人解釋,簡直就是磨難一般。 中年漢子說完,就見征兵的禁衛軍,伸手一指旁邊的官員,就不再搭理那人,而是繼續審查后邊的人了。 那個官員根本沒有看到,不過就算看到了也沒辦法,就見他剛剛勸走了一波人,那個中年漢子就帶著自己的兒子沖到面前。 “大人,你給看看,憑什么不讓俺家小子當兵!” 兵部官員,拿過漢子遞過來的戶籍一看,“你們家共有三子,現在兩子都在服役,就剩這一個小兒子,當然不能從軍?!?/br> “憑什么!按照朝廷的戶籍要求,俺家兩個小子已經成年,現在已經分家了,現在俺家就這一個小子還在俺的戶籍上,憑啥就不行!” “皇上說的,不可讓獨子從軍!”兵部的官員,顯然已經有了經驗,一句話丟出,中年漢子一下就沒詞了。 李曄在二次變法中就明確,不管是否分戶,都不允許家中男丁全部從軍,家中子嗣更是不可全部從軍。 李??粗馃岬恼鞅F場,覺得自己輸給李曄一點都不冤。 試問天下,有田有地的人家,誰家愿意讓孩子去從軍,但是在長安、在關中,在朝堂控制的區域,就不一樣! 他們苦惱的是,為什么沒有能參軍,不是因為家中養不活孩子,現在每家每戶分到的田地,足以養活一家,只要勤快,幾年之內就能達到富裕程度。 但恰恰是這樣家庭,卻對參軍有著近乎執著的癡迷,像他這樣想要把自己家中的孩子都送到軍中的家庭,不在少數。 他們不是不知道,現在從軍是要打仗,是要死人的,但他們還是義無反顧地從軍。 這是李保第一見到這樣的場景,也是第一次平心靜氣地看待變法,李保站在那,出神地想著什么。 “殿下,陛下還在前邊等著呢?!崩畋I磉叺娜舜叽俚?。 “怕什么,這次本王出去之后,還不知道此生能不能回來,多看一會兒怎么了?!弊焐想m然這么說,但李保還是邁步繼續向前走去。 就在長安城外的征兵處不遠的地方,十里長亭中,李曄早早就等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