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見殿下少年時(重生) 第147節
孔讓塵點頭,贊道:“王妃是女中英豪?!?/br> 他們在江蘿鎮帶了幾天,順著長江,又往西去了,時值入夏,高悅行掰著手指頭過日子,才一個夏天而已,才幾個月而已。 他們大旭朝的劫難馬上要來了。 七月初,他們馬上在多山的云南呆了一陣子,長江南六城始降了第一場雨。 南巡的隊伍已經在修整兵馬,準備回京了。 高悅行有意無意地借著李弗襄的勢,加快行進的速度。 李弗襄都知道,但什么也沒說。 江南六城淅淅瀝瀝小半個月的小雨,河水已經開始有所上漲,當他們南巡的隊伍再次回到江蘿鎮時,第一場暴雨瓢潑而下,一夜未見停歇。 孔讓塵一到江蘿鎮,披了蓑衣便去查看水勢。 當地的州府一聽襄王在江蘿鎮落腳,連夜冒雨帶著所屬的官員們,在驛站外跪請襄王移駕。 此地的危險,他們心里都有數。 洪水一犯,首當其沖淹的就是江蘿鎮。 有些有遠見的百姓已經收拾行李投奔親戚去了,但那實在是少數,大多數人仍守著家里的地不肯離去。 高悅行在驛站里等孔讓塵。 暴雨不停。 孔讓塵在天亮時分,落湯雞一樣狼狽的回來,開口第一句話便是:“不好了?!?/br> 高悅行問:“還能撐幾天?!?/br> 孔讓塵說:“照這個雨勢,五天已是極限?!?/br> 高悅行對李弗襄道:“讓江蘿鎮的百姓撤吧?!?/br> 上游已經有良田被淹,江蘿鎮涌進了一批逃難的人,那些人深知江蘿鎮也不是什么好地方,討了幾口飯,不做任何停留,又一窩蜂的走了,官府冒雨,一家一戶的叩門,說服百姓撤離,外地有親戚的投奔親戚,無處可去的由官府統一先遷往安全的所在,但并沒有什么用,多吃了閉門羹。 孔讓塵氣得跺腳:“怎么就執迷不悟呢!” 高悅行在房間里踱步:“我倒是聽說有幾個秀才,已經招呼他們的親戚鄰里遷走了?!?/br> 孔讓塵:“要么說讀書人明事理呢!” 高悅行目露殺氣:“有些事還是得讀書人干才行,一張好嘴比什么都管用,江蘿鎮是個大鎮,既然有秀才,就一定有進士,派人打聽,江蘿鎮祖上出過什么官,如今太學里是否還有江蘿鎮的學生,錦衣衛去辦,立刻馬上辦,找到了人給我帶回來?!?/br> 孔讓塵:“恐怕來不及。一來一回就得半個多月,更何況雨季到了,到處都在下雨,路更難走?!?/br> 高悅行一想在理,果斷換了思路:“那就在當地找幾個口才好的秀才,讀書人,他們若能勸得動百姓遷出鎮子,一戶人家賞黃金十兩?!?/br> 孔讓塵直接驚呆:“整個江蘿鎮少說也有二百來戶人家,這可是大鎮,王妃,咱可不興誆人,您到哪弄這些錢??!” 一直甚少表態的李弗襄開口:“怎們最大的錢袋子不就在眼前,把你爹小金庫里的地磚撬兩塊足夠了,孔尚書高風亮節,賑災濟民的恩德做的手到擒來,想必心里樂意得很?!?/br> 孔讓塵一張俊臉通紅。 偏偏李弗襄一瞥他,還極為認真地解釋道:“你是你,你父親是你父親,我沒有針對你的意思,你安下心?!?/br> 孔讓塵頓時更不知道說什么了。 州府的官員再次來請襄王移駕。 襄王對著自己手下的一批官員說:“誰若是想離去,可以直接跟著州府的人走,讓他們在安全的地方安置你們,但是本王和王妃,不會跟著一起走,只要江蘿鎮還有一戶人家未撤,本王便不會動?!?/br> 跟著一起南巡的官員們一個一個的站出來,并無多余的慷慨陳詞,只道自己身為朝廷命官,絕不會在這種時刻拋下即將受災的百姓,獨自享樂去。 官府很快糾集了一幫秀才,向他們傳達了賞金的事,讀書人重氣節,官府的人遵照高悅行的囑咐,話說的很含蓄,反復強調這是為了百姓民生考慮,在場的人行的是善,積的是德,才讓這些秀才們心甘情愿的去辦事。 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再誘之以利。 百姓們哪能經得住這樣的輪番游說,等到高悅行再將一些補償他們的銀兩拿出來,鎮上很快空了一大半。 只是,終究是有更固執的人,要死守自己的家和土地。 他們根本不畏懼死亡,也不求什么銀錢。 他們反倒向游說的秀才們下跪,請求成全。 說實話有些難搞。 整整三天。 高悅行沒怎么合眼。 第四天凌晨,西境的軍報傳到了李弗襄的手里。 ——須墨爾已悄無聲息地越過了胡茶海,在襄城外不足二十里的地方扎了營,軍報離開襄城的時候,他們已經短暫地交了一戰。 襄城防守吃力,請求支援。 第124章 124 戰報的發出時間是四天前。 須墨爾挑這個時候動手, 是打著趁人病要人命的主意。 李弗襄手中拿著戰報來找高悅行。 高悅行本不知戰報的內容,可是一看那方方正正的匣子就知道是什么情況了。 李弗襄眼睛里的情緒太復雜,一時看不清。 高悅行道:“你放心去吧, 我守在這里?!?/br> 李弗襄說:“情況不妙,鄭帥病了?!?/br> 高悅行心里一驚:“在這個時候病了?” 鄭帥身體那么硬朗,怎么會在這個時候病了? 李弗襄道:“京中事有蹊蹺,但是我顧不上了, 我的驍騎營, 還有鄭彥和鄭繹帶著十萬的鄭家軍向西行軍, 我與他們約在鐵水崖匯合?!?/br> 高悅行聽得心驚膽戰:“糧草呢?” 饒是她什么都不懂, 也知道糧草先行的道理。 若是缺了糧草,一切都是笑話。 李弗襄笑了笑, 道:“國泰民安十幾年了, 我們的儲糧不算少, 但是時候不好, 眼看著江南六城的情況不妙,我們還要留著糧賑災,我只帶一小部分走。我爭取速戰速決,保證不戀戰,也不窮追?!?/br> 他說得倒是輕松,但是高悅行知道, 其中必然有沉重之處他不肯宣之于口。 高悅行聯想到上一世。 江南在受災, 西境在苦戰, 而國庫糧倉中的糧食盡數流到了信王和孔世戍的口袋里, 便恨得咬牙切齒, 那兩個人果真死有余辜。 高悅行讓他走, 李弗襄怎可能真的放下心。 當天夜里, 李弗襄便做了一件驚世駭俗之舉。 他親自出馬,帶著錦衣衛,揣開了那十幾戶死活不肯搬離的人家,命錦衣衛將人強行押走。 那些百姓們嘴里唾罵著,李弗襄如常聽了,見有人想不通,意欲自尋短見,當場撞死,錦衣衛自由辦法堵了人的嘴,將人綁了帶走。 他鎮在那里,如一尊修羅般,冷著臉,活像要人命,比水患都要可怕。 通常當好人比當壞人要難得多,因為好人要守規矩,總是束手束腳,將自己捆縛得狼狽不堪。 李弗襄從沒有當個好人的執念,他可不耐煩這些羅里吧嗦的束縛,更不在乎自己的身后名。 后世太遠了,他顧不上。 他只顧眼前,也只看著眼前。 高悅行得知這些事的時候,已經遲了,慌慌張張的跑出來看,李弗襄已經在雨幕中上馬,頭也不回地向西奔去。 等高悅行牽出馬,人早就沒影了,追也追不上。 高悅行本以為他們能有一個好好的告別,沒想到竟是如此的草率,高悅行無奈甩了馬韁,退回來??鬃寜m瞧出她心里的失落,出言寬慰道:“互相欠一個告別也好,人留點念想,掛念著,才會拼盡一切的回來見你?!?/br> 有點道理。 高悅行一抹臉,隨即又想起了外面隨行的官員們。 李弗襄說跑就跑,給她留下的這一群文官可怎么辦,他們其中還有人不知邊關的情況呢。 高悅行想到了一個可用的人,薛山暉。 以薛山暉的德行和威望,高悅行稍微一推,他便順利成章成了群臣中的主心骨。 江蘿鎮的人家都遷出去了,孔讓塵手中只剩了不到一天的時間。 王妃帶著屬下的官員也撤走了。 孔讓塵精準計算著水勢,在江蘿鎮河堤的薄弱處,鑿開一道口子。 他帶著人抓緊時間往外撤,高悅行不肯走遠,仍守在不遠的地方,驛站都空了,只剩下他們官員守在危地。 薛山暉忙里忙外,抽空還能拍句馬屁:“王爺和王妃經歷此劫,必能青史留名?!?/br> 高悅行冷笑了一聲。 還青史留名呢。 就那天晚上李弗襄干的事,雖情有可原,但到底是免不了后世人評判一句性格莽撞,辦事欠妥。 高悅行正尋思著這事兒呢。 孔讓塵急奔回來復命。 江蘿鎮得天獨厚的地勢和遼闊的占地,足以緩解當前的燃眉之急。 孔讓塵道:“等過幾天,朝廷的賑災糧到了,百姓們就能好過一些了?!?/br> 提起賑災糧。 高悅行當即鋪平了紙筆,直接給宮中的皇帝去信,表明賑災一事非同小可,一口糧食牽著數萬人的性命,請務必要派妥當的人,審慎待之。 擱下筆,信送出去,高悅行依舊覺得心中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