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零女書記 第39節
“這叫‘謹慎’,小心駛得萬年船,懂不懂?” “太小心了吧?我就是做一點最基本的工作,稍微高深一點的也輪不到我們學生參與啊?!?/br> “嗯,我會注意的,你要是不想繼續待在檔案室了,我給你找點別的事做?!?/br> “到時候再說吧,我先把手里這個案子做完?!?/br> 同寢但沒有同住過的室友吳婧是中文系的,她也是個積極分子,也剛交了入黨申請書。她所在的中文系也給她安排了找檔案的活兒。 這天下午,吃過晚飯,宗齊光去打籃球了,姜明光回寢室看看。不能說大學四年連室友的臉都對不上吧。 吳婧來開了門,姜明光驚訝的問:“你怎么哭了?” 再一看,吳婧和其他幾個女孩都眼圈紅紅的,她更奇怪了,“出什么事了嗎?” 吳婧勉強一笑,“沒有?!毙⌒牡年P好門?!拔覀冋凇诳匆环輽n案?!?/br> “誰的?”吳婧一說她就明白了,別說,那些右|派里真的很多下場極慘,不知道怎么死的,也不知道死后怎么處理的遺體。 “你看看吧?!眳擎喝o她一個作業本。 檔案肯定不能隨便帶出來,吳婧便用作業本手抄出來。 這位學長是個女生,出生于1932年,親舅舅參加革命很早,曾任江省的我黨負責人,犧牲的也很早,1927年死于“四一二事變”,尸首沉在長江,再也找尋不到;母親在解放前是少有的女性企業家,暗中幫助地下黨,捐錢捐物捐藥;父親留學英國,回國后擔任過一些國民黨政府的職務,也曾經幫助過一些我黨地下工作者;學長也能算是個富二代,白富美,接受過極好的教育,15歲就瞞著父母為組織工作,可以說覺悟很高。 手抄檔案中有不少同學師長對其的評價,稱其“嫻靜似嬌花流水,行動似弱柳迎風……”,又稱其為“燕園林meimei”。學長原本隨父姓彭,解放后毅然跟不夠進步的父親決裂,去掉父姓,改“彭令昭”為“林昭”。 同學的描述可能也說明林昭的身體并不好,并且素有才華,畢竟不是人人都能跟林黛玉“碰瓷”的。 林昭1954年以江省文科第一考進圓明園職業技術學院,填報志愿中國語言文學系,成了中文系才女。她的志向是成為當代最優秀的記者,選擇了新聞專業(當時新聞跟中文還沒有分開)。 命運的轉折發生在1957年5月底的一天。 有人貼出了本校第一張大字報,因而成為了人民群眾的對立面,東大門外的馬路上成了一個群情激昂的場所,林昭跳上桌子,問出來:“我們不是號召黨外人提意見嗎?人家不提,還要一次一次地動員人家提。人家提了,怎么又勃然大怒了呢?” 現場群眾記下林昭的一言一行,當時有人質問:“你是誰?你叫什么名字?” 林昭問:“你是誰?你有什么資格問我?”接著她又說:“我可以告訴你,沒關系。武松殺了人還寫‘殺人者打虎武松也’,何況我還沒殺人。你記下來,我叫林昭。林,雙木之林;昭,刀在口上之日!” 人們為了她的敢說而靜默。她稍停,又說:“告訴你:今天刀在口上也好,刀在頭上也好,既然來了,就不考慮了!” 這位勇敢說出“刀在口上之日”的學長,在這天晚上寫下了“黨啊,你是我們的母親!母親應該最知道孩子的心情!盡管孩子過于偏激,說錯了話,怎么能說孩子懷有敵意呢?”的日記。 之后,更說出了“我的觀點很簡單,就是人人要平等,自由,和睦,和藹,不要這樣咬人!”這樣的“真話”。 在特殊年代,說真話的反而成了階級敵人,這是多么可笑又可怕的事兒??! 檔案很厚,以至于吳婧抄了整整一本作業本。其中收錄林昭的“罪狀”,很多日記,群眾的檢舉信和“劃清界限”的公開信等等。 客觀的說,學長很天真,換個人很可能就認罪了,但她從不曾認罪,始終認為自己沒有錯。對呀,說真話怎么成了“錯誤”呢?這是多么荒謬的事情??! 1960年,林昭因某事被捕,她的父親當時是“歷史fan革命”,已經跟她母親離婚,在街道接受群眾監督改造,靠糊火柴盒為生,聽聞愛女入獄,幾天后自殺身亡。 數年后,林昭死后,其母精神崩潰,流浪街頭,最后死在滬城街頭。 平反是板上釘釘的事情,這是時代的悲劇。以林昭的文化素養和見識,做新聞記者會是一個“敢說真話”的記者,成為學者也會是個認真的學者,一定會在新聞界或歷史、文學界有姓名。 女孩子們哭得稀里嘩啦,為學長感到惋惜和不平。 但斯人已逝,我們能做什么呢? 吳婧說:“學長是榜樣,過去的損失已經無法挽回,只希望國家的未來越來越好!” 姜明光深表贊同,“錯誤是很可惜,但正因為錯過,現在才更應該吸取經驗教訓,避免再次犯錯。我相信國家是會越來越好的,人民會越來越富裕,國家會越來越強大。這一點一滴需要人去做,不做,就永遠不會改變和改善?!?/br> “你說的很對?!绷硪粋€女孩說。 “我覺著一個人的力量太少也太小了?!庇忠粋€女孩說。 “一個人的力量是小,但無數個你我、無數個林昭便能匯聚成一股強大的力量,將來我們不管做什么職業,都是在為這個‘力量’做出貢獻?!眳擎赫f:“‘勿以善小而不為’,也不要輕視自己,女孩子一樣能夠做出大事業!” 吳婧跟學長很像,也很理想主義。但理想主義并不是貶義詞,相反,“理想主義”才是人類的“靈魂之光”。 我們都是國家的主人。 我們都有光明的前途。 宗齊光說:“吳婧可比你進步多了?!?/br> “哎呀!怎么地?”捶他一下,“我還不夠有覺悟呀?” “有有有,有覺悟的很!哎,你要不要進??庉嫴??” “????哪一本?”有好幾本???,有學校黨支部主辦的,有學校共青團委主辦的,也有院系自己主辦的院刊,但一般都叫“???。 “《燕園》?!?/br> “你可以啊,進了學生會,變成有權階級了?!北究粕坏?000人,是因為正常招生這才是第三年。 宗齊光嘿嘿一笑,“沒有沒有,我剛進去,說話不響,不過你要進??€是沒問題的?!?/br> “我才大一,現在去??遣皇翘Y淺’了?” “你笨了吧?我說你行,你就行;說你不行,你就不行?!?/br> 恢復高考后的這一批學生,大多數都志向高遠。進了大學就等于有了鐵飯碗是生存需要,跟遠大志向并沒有沖突,媒體上、大學中,熱烈討論的也都是“我們要往哪里去”的宏大論題。 特殊時期打亂了國家發展的步伐,導致經濟倒退,閉關鎖國,對外形象也相當糟糕。 這是一個百廢待興的時代,也是一個有無限可能的時代。 經過3年的討論(76年到79年),當代大學生們已經基本認可了要從基礎抓起,要從基層做起的路線。除了普通大學的基礎學科之外,師范類院校是幾乎所有省市考生最青睞的學校,進了師范院校,國家全包,師范生甚至還能省下生活費寄回家。 “教育為先”是中國人的共識,只要能讓孩子讀書,稍微有點腦子的家長都會盡量支持孩子求學——女孩子除外。 吳婧認為應該從基層抓起,要讓學校挨家挨戶去跟失學兒童的父母談話,免收少收學雜費,尤其是女孩子。 吳婧也是城里孩子,實際也沒有真的下鄉體驗過。 “你要知道那些家長的想法,懂得要讓孩子上學的家長就已經算是有點文化了,我國的文盲率還是很高的,30歲的文盲大概——有10%?”姜明光不確定的說。特殊時期也導致基層工作很難做,很多統計數據都沒有,比如文盲率,比如識字率。 識字率的標準其實很低,國際通用的“識字”的定義是“15歲以上合法勞動人口能讀寫本國官方語言”,識字率顧名思義統計的就是該國能夠“讀寫官方語言”的人數,識字率反應的是一個國家的教育水平和發展水平,新中國成立之初,識字率只有10%,文盲率高達80%以上。 中文由于是象形文字,有識字和書寫的雙重難度,跟字母語言相比,難度大增,計算識字的標準也是全球最高。 “很簡單的事情,讀了書就好找工作,文盲誰要呢?就是去當個跑堂的,你連菜名都不認識,你也做不了這份工作呀?!眳擎赫f。 作者有話說: 林昭的具體事情有興趣的可自行搜索。 本作者絕對擁護我黨,所有關于我黨的內容全部正面積極向上。由于晉江不讓寫我黨全名,只能簡稱。 第41章 “道理我都懂,但實際基層做工作很難。那些人會覺得讓十幾歲的孩子在家里做事比上學好?!?/br> 吳婧皺眉,“愚昧無知!” “對呀!”姜明光笑了,“沒有知識可不就是‘無知’嗎?所以說‘知識改變命運’一點也沒錯。就說最基本的,為什么我國現在失業人口這么多,除了經濟不發達導致就業機會不多之外,學歷普遍偏低不也是原因之一嗎?要是都是大學生或者至少高中生,自己又不太懶或者蠢,也不至于找不到工作?,F在國家支持搞活經濟,沒有學歷找不到好工作,擺個早點攤也行的,一樣是為人民服務,賺的還不少呢!” 吳婧嘆氣,“還是應該多讀書,降低失學率?!?/br> “可是就學率也不僅僅是一個觀念的事情,還是一個由上而下并且又還是由下而上的系統的問題。你得讓農民有地種、有錢吃飯、有余錢能讓孩子上學,而不是讓孩子待在家里做事。還必須改變陳舊的傳宗接代的觀念,大力推行‘男女都一樣’,鼓勵女孩就學?!?/br> 吳婧深有感觸,“能讀書的女孩子太少了。高中女生很少,即使在長安這樣的大城市?!?/br> “是啊,女孩太難了,女孩的失學率比男孩高,很多家庭頂多讓女孩上到初中畢業。這些女孩能干什么呢?進工廠?可工廠的崗位是有限的,有人退休才有崗位空缺?!?/br> “你這么說的話,似乎從上到下都做的不太好,我們缺少學校,缺少老師,缺少學生,缺少工作崗位?!?/br> “今年是建國30周年,要是能正常進行基礎建設,30年怎么都能建設的不錯了?!?/br> 吳婧默然:是啊,到底是為什么基礎建設幾乎停頓了呢?建國30年了,實際真正搞基礎建設的年頭只有10年。 姜明光又說:“不過問題也有兩面性,我們正好趕上了最好的時機,可以投身到轟轟烈烈的建設時代。咱們可以用20年的時間來彌補之前的損失,要追上這20年的損失,必須要更快更好的發展?!?/br> 吳婧笑著說:“怎么什么到你嘴里都會變得更好?你真是樂觀?!?/br> “歷史發展的必然性而已,時代在進步嘛,世界總體而言是越來越好的——怎么說呢?應該是越來越少的戰爭、越來越富裕的民眾、越來越強大的國家、越來越多的‘人性’。兩次世界大戰的間隔只有20多年,而現在已經30多年沒有全球性的戰爭了,以后也很難再發生全球性的戰爭,這就是進步?!?/br> 吳婧糊涂了,“這跟世界大戰有關系嗎?” “當然有關系。戰爭只會導致經濟下滑,直接和間接的經濟損失都很大。其實所有東西的本質到最后都是為了經濟服務的,就說上學吧,蓋學校是為了讓更多的孩子有地方上學,從而增加了教師的工作崗位;建造學校會帶動當地建筑業的發展,還會讓很多建筑工人有工作;你有一所學校,附近就會有居民區,還會需要很多早點攤,居民、學生、建筑工人都需要早點攤,這也是工作崗位;學校附近還會需要文具店、書店等等;孩子們都能上學、上大學,大學畢業后能夠有一份穩定的工作,在建設國家的同時也需要吃喝玩樂,結婚生孩子,子子孫孫無窮盡也,樣樣都需要花錢,這不就是經濟嗎?” 吳婧哈哈大笑,“怎么經濟被你這么一說好像很簡單?!?/br> “‘治大國如烹小鮮’嘛,道理是一樣的?!苯鞴庖粨]手。 吳婧笑著搖搖頭,“我不懂那么多大道理,我啊,以后有一份踏踏實實的工作,就算是為社會主義祖國添磚加瓦了?!?/br> “事業心”人人都有,要說誰不曾有什么遠大理想,那不可能,目不識丁的文盲也知道有錢可以吃香喝辣,過上好日子。學歷教育和知識水平并不劃等號,但當然,有“重于泰山輕于鴻毛”的區別。絕大部分人也只是想讓自己過的好一點,但“過得好”和“建設國家”也沒有沖突,可以說是相輔相成的,在不違反法律和社會道德的前提下“過得好”,就是為建設國家添磚加瓦啦。 宗齊光不是很理解她為什么執著四合院,但理解她想花錢的需求,于是跟父母說了這事,又找了自己少年時的小伙伴問了一圈。 宗家搬過幾次家,早先住在東交民巷附近的一個四合院,宗齊光出生后不久,四合院被收公,宗家搬去大雜院;宗齊光上小學后,住在西直門附近一個小區;幾年后搬進地質部大院。 所以他的發小不少,階層跨越大,從大雜院勞動階級到部委大院官二代都有。 首都這會兒四合院不少,還有數千個,大多成了住了很多戶人家的大雜院,少部分還給了原主人。 大雜院顧名思義,雜亂無章,亂搭亂建,不然怎么能住得下十幾戶人家呢。還給原主人之后,要花大力氣才能整修如前,但修房子要錢,還要不少錢,有人就甩著不管。有工作的話,單位會分房子,可比亂七八糟的大雜院好多了。 有沒有人想賣四合院?別說,還真有! 國慶節之后,首都的天氣明顯轉涼,需要穿薄外套了??斓皆碌椎囊惶?,宗齊光帶著姜明光去了安定門。 阜成門在首都西面,安定門在北面,距離故宮都不算遠,安定門稍遠一點,在地壇附近,阜成門附近則是月壇。 這時候首都也就住到三環,三環往外就算郊區了,二環內當然是好地方,治安又好,沒有特別差的地帶。 尤其姜明光想起來安定門外再往北,將來會是亞運村和奧運村,奧體中心也建在那附近,將來這一片會發展的很不錯。 不過四合院本身不咋地。 因為是在安定門外快接近安貞橋了,已經在二環邊上快到三環,在1979年來說算是比較偏僻,又是大雜院,沒有修葺過,里面搭建的房間居然有一間倒塌了。 房東是個40多歲的中年婦女,膚色黝黑,抽著“大前門”香煙。 “瞧著吧,就這房子,破得很!我也沒時間來收拾,也沒錢。不過這么大一房子呢,給少了,我也不愿意賣?!?/br> 發小說:“曾姨,最近怎么樣?我陳叔身體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