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頁
書迷正在閱讀:助人發家致富后[快穿]、完了我哥篡位了[穿書]、和死對頭穿成戀綜夫婦、今天地府公務員也在自證清白、我在聊天群里當團寵、今天男朋友的JJ長出來了嗎、被姐夫暴艸的那些年、一念情深(師生 微甜)、欺姐(偽骨科H)、愛不愛老子(1v1)sc
沈婉一怔,在此刻仍擔憂著他,“博望坡支援極為兇險,大雪如此,亭侯咳疾定會復發,不能親去……” “沈婉,學會騎馬了嗎?” “會一些……” “嗯,但今日雪屑漫天,阻人視線,此處距離博望坡還遠,到達之前,你與我同騎?!?/br> 牧衡拉著她手往臺下走去,接過衛兵遞來的劍置于腰間,翻身上馬,將她一把拉入懷中。 臨行前,風雪洶洶,他的話卻清晰地落在沈婉耳中。 “沈婉,我違背天意,但求無悔?!?/br> 第46章 ??山陵崩 博望坡山腰處, 無數藏有石塊的雪球盡數滾下,砸得底下楚軍無處可躲, 又因大雪阻礙視線,無法立即找出伏兵位置反攻,使得楚軍前鋒傷亡慘重,千人難以再戰。 破空之聲響于山間,伏兵又以羽箭射殺楚軍,使其陣型散亂,不少士兵慌忙躲避。 但支援各城,走博望坡為最快路線,楚軍不能退,大將立即下令讓部分士兵上山殺敵。 埋伏的魏軍看出其意圖, 忙有士兵稟報。 “將軍, 有敵軍殺上來了?!?/br> 沈忠深鎖眉頭,起身往后走去,吩咐道:“著一千將士,隨我阻其上山, 余下將士再按計策行事,待到阻敵三波后,即刻下山對敵, 堅決不能讓楚軍過博望坡, 一根頭發絲都不能給我放走?!?/br> “沈拓!給我務必守好了, 但凡有差池, 老子不認你這個兒!” 據探馬言, 從博望坡支援的楚軍, 足有五萬人, 精兵主力皆在后方, 剛死于夾道處的是楚軍前鋒,不過千余將士。在博望坡的魏軍,至少要阻敵兩個時辰,才不會使旁處攻城的魏軍陷入兩難。 沈拓連忙應下,“都聽明白了?不能后退半步,給我全力殺敵!” “是!” “拉弓!拉弓!給我射他們那個白盔的大將!” 山腰處殺聲不斷,沈忠提劍直奔楚軍,兩軍交戰,不知多少士兵尸首接連滾落。 楚軍損兵千人后,欲強沖過博望坡,沈忠反應迅速,忙再下令。 “前處山口的,即刻阻敵。你們下山!都給老子下山!一個人都不能放過去!” “將軍不可??!敵軍勢大,我軍傷亡亦慘重,再不撤,恐怕將會全軍覆滅!” “屁!”沈忠怒目圓瞪,發髻散亂,“咱們才阻敵多久?要放他們過去,旁處魏軍皆??!快,下山!” 兩軍交戰,刀劍兵戈之音不絕,沈忠奪過一馬,拿起□□深入敵軍陣營。 沈拓見此,策馬趕到他身側相護。 挑開數位敵軍后,他忙道:“阿父!援軍再不來,咱們恐怕撐不住多久了?!?/br> “我知道?!鄙蛑乙粯屚钡匠娦母C上,“可咱們不能退!不能??!” 敵方援軍,遠比溫時書當初設想的多,博望坡的魏軍,幾乎難以抗衡。 沈忠心里明白,為顧大局,他們不能后撤等待援軍,否則將會給楚軍可乘之機。 話音落下,父子倆并肩殺敵,然而楚軍將領早已注意兩人。 將領在遠處吩咐道:“不計代價,讓士兵們圍殺那絡腮胡的大將,此人有萬夫之勇,他死魏軍必亂,將會不堪一擊?!?/br> 楚軍聽令,數千將士直奔沈忠而去,層層圍剿下,沈家父子數次殺出,身后魏軍雖被鼓舞士氣,可雙方兵力差距懸殊,陷入苦戰后,魏軍愈發劣勢。 * 博望城前,魏軍分兵支援的意圖,被楚軍阻攔,后軍只得拼力殺敵,才得以拼出重圍。 后方滿地銀白上,落了不知多少枝寒梅,直到那些寒梅聚集在一起,形成以血rou筑成的梅海,支援的魏軍才奔遠。 領軍之人未著甲胄,凌冽的霜寒使他肺腑刺痛,血沫溢出,仍不能阻他去往往林間山道。 臨近博望坡,殺聲震天,大雪彌漫,覆于地上,滿地尸首分不清玄甲銀盔。 沈婉看著眼前景象,不斷深吸著氣,頸間浸濕處,早被凍成霜冰。她知那是什么,可就算停下也不敢撫上去。 “亭侯……” 牧衡拭去嘴角血跡,下馬道:“沈婉,我可能無暇顧及你,但你要護好自己?!?/br> 他說完后,深深凝望了她一眼,翻身騎上另一匹馬。 牧衡生來就被天道選擇,背負著牧家重任,欲救這天下萬民,一路走來,他受益于天道指引,卻有三次想違背天意。 第一次在大鮮卑山,欲親往未果;第二次為君王性命,至今無所獲;第三次便在今日,不顧天道指引與沈意更換,欲將敗局扭轉,營救博望坡魏軍。 此處五千將士領命阻敵,就算來不及后撤,仍能為魏軍大局做出貢獻,不負使命,所以就算援軍遲到、不到,其實也無人會怪罪牧衡。 無論沈家父子,還是這些士兵,他們對大魏的功績,可以用軍功許諾,甚至戰死沙場,都會心甘情愿。 唯有沈婉,曾經只為尋找父兄的她,同隨魏軍拯救過萬民,那顆心經過千錘百煉,使她風骨卓然,能坦然地說出七星指引為誰,沒有阻攔父兄,是她為全沈家家風。 哪怕沒人能援博望坡,她也會孤身前去。大魏能許諾她什么?是嘲笑其不自量力,還是會念她巾幗不讓須眉? 牧衡想著,拔劍揮下,策馬往前方趕去,身后無數玄甲隨行。 而夾道處苦苦支撐的沈忠,渾身染血,連霜雪落于其身,也會迅速融化,他持槍拉拽韁繩,四處皆為敵軍,沈拓早被逼遠,原本與他同戰的魏軍,已不剩多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