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頁
然而這種溫和, 卻又并非是軟弱可欺, 蘇家明發現他對下屬們的管控能力很強, 不論是下屬官員們,亦或是吏目們,都對沈伯文很是信服,做起事來也積極配合,并非糊弄應付。 這是讓蘇家明頗為困惑的一點。 因為據他自己的了解,下屬官員們對沈伯文的尊敬與配合并不難理解,因為他們還要繼續走仕途,需要上官的考評。 但……那些經年的老吏目們,在蘇家明的認知中,除非原本就性子老實的,比如老何,其他的那些慣常都是偷jian?;囊话押檬?。他們大多都是本地人,這份吏目的工作能讓他們有一定的地位以及錢財來源,不過若是論起做事效率來,恐怕還不如自己這個新手。 只是在知府衙門幫忙的第一天起,蘇家明就發現自己這一認知被推倒了。 那些干起活來一個比一個積極主動,一個比一個勤奮,忙得腳不沾地像個陀螺的,真的是自己記憶中的那些吏目們嗎? 他有點迷惑了。 然而迷惑過后,他心中產生了極大的好奇與動力,一定要搞清楚這些人改變的原因不可。 蘇家明這般鉚足了勁兒的干活加觀察,沈伯文自然是察覺到了的,不過并不怎么放在心上,除了一些官府私密文件不能讓他看到,自己給下屬安排工作,亦或是親身去幫忙賑濟百姓的時候,都不曾避著他。 漸漸地,蘇家明仿佛有點看明白了,但若是讓他說,卻又說不出來其中的道理。 只能歸結為自己還沒有完全看懂。 …… 果然一直到了莊稼的收獲期,天上都沒有落下一滴雨水來,而朝廷的賑濟卻到了此時就停了下來,興化府這邊因為沈伯文以及身邊人的種種努力,前期的預備工作并不是完全沒有用,還能維持著百姓們的基本生活,不至于遍地餓殍。 然而這次大旱的范圍卻比他想象的更大,其他地方的官員也不會像他這樣在前期就這樣重視。 畢竟在這個時代,吃不飽飯太正常了,百姓們也不是每一年都能收獲到足夠一家人吃飽交稅的糧食的。再加上消息流通不便,大部分外放官員們的通識便是,只要不鬧出來大事,就可以湊活過去,就算是江南富庶之地,也不缺每年被餓死的人啊。 這也是渠愷那種官員的想法。 ——只有像沈伯文這樣剛入官場不久的愣頭青,才會一遇到點兒事兒,就當成天大的事。 也就是為什么他會把沈伯文的折子壓在最下面,置之不理的緣故。 然而這次大旱所引起的饑荒,其嚴重程度,卻遠遠超乎他們的想象。 在距離興化府不遠的南陽府也是此次旱情的受災地,然而由于當地官員的不作為,災情嚴重,出現了大量災民,百姓們食不果腹,甚至出現易子而食的慘劇,在這種情況下,出現了一波叛軍,仿佛不是什么不能理解的事情。 叛軍們甚至奪了兩個縣城,帶著人沖進府城燒殺搶掠一番,又退了回去。 南陽知府沒來得及逃出去,還被叛軍們砍了頭。 現下叛軍們又招攬了不少災民,一副準備將南陽府都占住的勢頭。 這件事已經變成一件大事,已然瞞不住了,景德帝很快收到奏報,文武百官也都聽到了消息。 景德帝面色鐵青,手緊緊握著奏報,地上是方才被摔得粉碎的茶盞。 殿內跪了一片伺候的內侍宮女們,額頭都緊貼在地面上,身子瑟瑟發抖,陛下震怒,他們提心吊膽,半點兒聲音都不敢發出來。 景德帝重重地呼了幾口氣,胸悶得厲害。 虧他還一直以為大周國泰民安,百姓們的生活都過得不錯,雖然偶有災禍,也很快就能解決,唯一的煩惱便是西北邊那些如同蒼蠅蚊子一般煩人的大戎人。 然而南陽府叛軍的事,仿佛在他臉上扇了一個響亮的巴掌,打得臉生疼。 但他畢竟是在位多年的帝王,知道憤怒并不能解決問題,發泄完怒火之后便著錦衣衛和東廠聯手前往南陽給他調查清楚,這件事究竟是怎么發展到現在這個程度的。 另一邊,則是讓劉用去同知內閣成員們來西苑議事。 討論爭吵了整整一下午之后,終于下旨命衛國公鄭平,帶五千精兵前往南陽府平叛,并讓戶部擬出個賑災的章程來。 衛國公鄭平,是鄭皇后的親兄,也就是太子的大舅舅,乃是大周的一員猛將,打下許多勝仗,立過不少功勞。 原本這種小股叛軍,并不值得勞煩他這樣的大將親自出馬,景德帝原本也是這么想的。 然而新入閣的兵部尚書程白昱卻不知同景德帝說了什么,才改成衛國公親自帶兵前去。 就在把這件事定下之后,景德帝也有些累了,正打算讓他們都回去,謝首輔卻忽然從袖中掏出一封奏折出來,交給身邊的小太監,讓他送上去,一邊氣定神閑地開口道:“臣這邊,倒是有件好事要同陛下匯報?!?/br> “好事?” 他這話說罷,不但景德帝挑了挑眉,除了褚閣老在內的其他幾位閣老也頗覺疑惑。 你沒看陛下都要被這件事氣壞了嗎,還說什么好事,老謝的腦子沒事吧? 然而景德帝現在已經冷靜下來了,結果小內侍代呈的奏折,展開往下一瞧,就入了神,一言不發地繼續往下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