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頁
第五章 爹說,您上次托他打聽的事兒,他已經打聽到一點眉目了?!?/br> 嗯? 沈伯文仔細想了想,也沒想起來原主到底托沈秋生他爹打聽了什么事兒,記憶里好像模模糊糊有這么回事兒,但具體是什么,卻是記不清了。 既然如此,沈伯文便點了點頭,“行,那就過幾天吧,我到時候過去?!?/br> 能讓原主特意托親戚打聽的事,應當也不是什么無關緊要的事,還是需要看看的。 沈秋生得了準話便告辭離開了。 看他明明是個小孩子還裝出一副大人模樣,沈伯文也忍俊不禁,不由感嘆現代這個年紀的小孩子還正在調皮搗蛋,一不小心就會成為熊孩子,而古代同樣年紀的小孩已經大部分都懂事,能幫著父母做事了。 …… 還是跟往常一樣的流程,玨哥兒負責把同窗們都帶到大門口,等著他們的家長來接他們,沈伯文回了自個兒的屋子里,繼續溫書。 他的進度不算慢,已經溫習完了四書中的兩本。 不過攔在他科舉路上的猛虎,可不只是內容這一項。 眾所周知,八股文是明朝科舉的主要形式,很多人都聽說過八股文,包括沈伯文,甚至也知道它的危害性,比如始終只善于考試而不善于自由的創造性思維,比如禁錮了考生的思想,比如會培養出一大堆只會讀書作文的書呆子等等。 但關于八股文具體是什么,就不甚清楚了。 沈伯文則從原主的記憶中,了解到八股文,又稱四書文、八比文、時藝、制藝、時文、制義、經義等,其基本寫作形式的次序為破題、承題、起講、入題、起股、出題、中股、后股、束股、收結。其中的起股、中股、后股、束股這四部分又必須使用排比對偶而兩兩相對的雙股行文,即起二股、中二股、后二股、束二股,共計八股文字組成。 也因此叫做八股文。 在大周朝的科舉考試中,八股文已經是被作為應試的標準文體而被官方確認的,其中以《四書》《五經》為寫作的旨歸,以四書義和經義的科目考試來對應試的士子加以衡量。 擇優標準為:“諸生應試之文,通渭之舉業?!端臅妨x一道,二百字以上。經義一道,三百字以上。取書旨明晰而已,不上華彩也?!?/br> 八股文別說對沈伯文這個現代穿越而來的人來說了,就算是對身在這個朝代的古代人,同樣很艱難。每次考試,都有不少人為了湊夠字數和格式,胡編亂造,瞎寫一通,看起來格式對整,細度之下,實則狗屁不通。 考生答的艱難,考官出題也難。因為四書五經里面字數有限,各級各類考試都從里面出題,而出過的題一般是不能再用的。所以考官們便奇計百出,把四書五經上下句割裂開,用一句、數句或一節或全章為題,其后為避免蹈襲,采用割裂經書文句,截斷牽搭作為試題,謂之截搭題。 千奇百怪的題目,加上不擅八股的考生,簡直就是雙重災難。 一想到這里,沈伯文就覺得頭又開始疼了。 唯一能給他安慰的,便是自己那一手已經成了氣候的瘦金體了。 幸而在大周朝,館閣體還未出現,官方也并未要求考生們都得用同樣的字體答卷,還是各用各的,而后會有專門的人負責謄抄考卷,以免出現考場舞弊。 在現代的時候,他出于愛好,練習過許多年的書法,比較出名的幾種都學過,但最喜歡的還是瘦金體。瘦金體運筆靈動快捷,筆跡瘦勁,至瘦而不失其rou,其大字尤可見風姿綽約處。因其筆畫相對瘦硬,故筆法外露,可明顯見到運轉提頓等運筆痕跡,是一種風格相當獨特的字體。 而相對的,館閣體就是他不太喜歡的一種了。 館閣體雖然分布和諧,端莊有致,字體整齊平稀而勻稱有度。但風格卻不是很強烈,藝術性略遜于其他字體。 不過不喜歡,并不代表不會寫。 他不由得自嘲地笑了笑,苦中作樂地想,這也算是他的“金手指”吧。 想到這里,沈伯文又想到了家里如今的經濟條件,便起了去鎮上的書肆中抄書的心思。 一來可以賺點錢補貼家用,二來也可以借此練練字,省點買紙的錢。 說實在的,怪不得古代讀書人金貴呢,這筆墨紙硯可都不便宜,要是培養一個讀書人,幾乎都得傾全家之力供養了。 ——這里說的是培養讀書做官的那種讀書人,并不是粗識得幾個字那種。 心里有了計劃,沈伯文便叫來剛送完同窗們的兒子一同回家,如果自己沒記錯的話,三弟今天應當要回鎮上,那就順便蹭一下他們的驢車,一塊兒去鎮上好了。 畢竟桃花村離最近的鎮上也有好一段距離,要自己靠腿走過去?那不得行。 …… 沈家老宅中,午飯還是周氏負責做的,二房的趙氏與三房的王氏在一邊打下手。 趙氏是個性子潑辣的,即便發生了昨天晚上那樣的事,今天她面兒上還是如常,跟沒什么事兒一樣的,笑盈盈跟周氏說話,“大嫂啊,你這巧手到底是怎么長的,菜怎么做的這么香,這一樣的燉茄子,我做的就硬是沒什么味兒,你做的就恨不得讓人多吃幾碗飯呢?” 三兒媳王氏坐在灶臺邊上燒火,拿手里的柴火棍捅了捅灶眼,聞言便暗地里撇了撇嘴,心道就你摳成那樣,燉茄子連點兒鹽都舍不得放,那能好吃才出怪事兒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