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頁
因為做成餅后不論行軍還是出門都方便攜帶,自家吃也很好保存,有著諸多優點,國家中心又在北方,在百姓中麥就比稻更普及。 陸榕洋正坐在凳子上喝著自己的麥粥,他吃得很細致,連桌上滴落的粥也會用小手抹著送進嘴里。 麥粥非常廢木柴,也只有那些窮又有牙齒不好的老人或是病人的人家才會煮麥粥。大多時候,人們會把還帶著麩皮、磨得不精細的面粉和各種野菜、蔬菜、豆類拌在一起上籠蒸,等麥飯蒸熟后取出來沾著醬吃。 有些閑余錢財的人們大多吃“餅”,材料是麥飯的篩得更細些的面,上鍋蒸熟的叫蒸餅,下水煮了的叫湯餅,放爐烤好的叫烤餅……總而言之就是沒有經過發酵的面團的各種做法。 誰叫陸蕓花窮呢?她們家現在只能吃得起麥飯。 雖說家里還有些錢財存著,但沒有進項又有病人要吃藥,所以寧可在吃食上緊著些。 現代一些地區依舊常吃麥飯,如果沒聽過麥飯也應該聽說過一種春季限定小吃——槐花飯。 槐花飯就是拌了槐花的麥飯。 面粉和槐花拌在一起放好各種調料上鍋蒸過,吃起來面里帶上清甜花香,花香夾雜著面香,香氣在唇舌間久久留存。 面粉中麥芽糖分解時舌尖余留的甜、槐花保留的香和飯里的咸夾雜在一起,一粒粒、一顆顆……似是黏在一起,又似是顆顆分明。越嚼越香、越嚼越香,就像槐花落在麥田里,風輕輕吹過,它們便纏纏繞繞、熱熱鬧鬧地打鬧玩耍,露出交融在一起的兩種香氣。 槐花飯入嘴并非精細食物的柔和細膩,還保留著面食特有的勁道,吃起來有一種樸實又平和的感覺,讓人不自覺感嘆:啊,這個就是春天、是田野,這個就是食物最本質的味道。 能從漢代流傳到現代的食物肯定有它的過人之處,或許不是絕頂好吃,但做法絕對不會太復雜。在現代的時候,陸蕓花也會在春天槐花開的時候摘下那些半開的槐花,做幾頓槐花飯飽飽口福,等槐花謝了之后便心滿意足又充滿期待地等下一個春天的到來。 但不代表她會喜歡這里的麥飯。 那時陸蕓花做槐花飯,不會吝嗇地放上各種鹽、糖、蒜、最后還要放些香油,更增添幾分濃厚香味。 這里的麥飯呢?因為研磨技術不發達,人們也不舍得篩個好幾次把麩皮都篩走,面粉里留存著大量麩皮,吃起來不只是堅硬,甚至有點拉嗓子。 現代人追求健康,喜歡吃點粗糧降降血糖血脂,什么麩皮面包、麩皮饅頭……麩皮比例一多都能讓很多人難以下咽,吃個幾頓十幾頓還能說追求健康、憶苦思甜,真的天天吃……任誰都受不了??! 現代加了麩皮等等粗糧的食物比精細糧的食物還貴些,別說回到古代,就往前回個五十年人們都會覺得這簡直是無稽之談。 而現在的陸蕓花……她吃的麥粥中面粉麩皮幾乎各占一半,還得一日兩餐都吃這個,好在她的好胃口沒跟過來,不然吃飯都會變成一件痛苦的事情。 最大的幸運是承和朝鹽價很低,保證了麥飯的基礎口味,要知道沒鹽的飯食是超乎想象的難以入口。 陸蕓花對保證百姓能以最低價格買到鹽的承和朝廷充滿好感,又默默慶幸了好一會兒,想:“只要沒什么大災大疫……就不會有什么大動蕩吧?!?/br> 在安穩的時代總比在戰亂的時代更幸運。 三兩嘴把溫了的麥粥喝下去,感覺粗糲的麩皮劃過喉嚨,倒了一杯水“咕嘟咕嘟”幾口把它們順下去,只能在心里安慰自己:“就當是健康飲食了,這樣吃不會得三高還不會胖,多好?!?/br> 其實……要是現在有盤炸雞在她面前,她能把掉在地上的面渣渣都吹干凈吃掉! 陸蕓花掏出帕子抹了抹嘴,對看著她眼神有點茫然的陸榕洋說:“這幾日阿姐病得糊涂了,竟讓我們阿洋小小人一個獨自忙前忙后,辛苦你了?!?/br> 陸榕洋剛覺得阿姐有點怪怪的,比往常豪邁許多,現在又聽阿姐如往常一般輕聲細語,語氣里充滿疼惜,一時間眼圈便紅了。 他才六歲大,怎么會不怕?怕阿姐娘親如爹爹一般就這樣去了,留他一個人,這幾日忙來忙去來不及想又強撐著精神才算是撐下來了,這時被陸蕓花充滿憐愛地一問,心里的懼怕和委屈便全數化作眼淚流出來。 抱著小榕洋哄了好一會兒,見他雖然眼睛腫的像個桃兒,還在抽抽噎噎打著哭嗝,情緒卻已經平靜許多,便把他側著抱在腿上,輕柔地拍著他的后背:“阿弟,現在阿姐好了,阿姐會讓娘親和你過上好日子的?!?/br> 已經六歲、自詡為男子漢的小榕洋在jiejie香香的懷抱里羞紅了臉,但他實在不想離開jiejie,便忘了從前說自己是男子漢不需要抱抱的話,把頭悄悄埋進jiejie的臂彎:“阿姐……我只想阿姐和阿娘都好好的,不需要過好日子?!?/br> 陸蕓花一時間心里酸澀難言,撫著弟弟后背的手頓了頓,心里卻下定了決心。 以后……這便真真正正是我弟弟! 第2章 出攤準備 安撫好明顯更加依賴她的榕洋,陸蕓花熬好了藥,她去時余氏已經醒來,可她動彈不得,見到身體健康、風寒已經痊愈的女兒時眼中一陣欣喜,努力張合幾下嘴巴想要說些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