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云路(科舉) 第126節
原本沈伯文以為唐闊許是要跟著妹子留下來,卻未曾想到他撓了撓頭,說還是想跟著老爺,多學點有用的東西,將來也好做個有用的人。 沈伯文沒有拒絕他。 這一次,玨哥兒并沒有跟著他們走,依然留在紫陽書院讀書,他年歲漸長,已經到了能夠獨自在外求學的年紀,更何況,除了譚周這個書童之外,還有魯師爺與閻師爺的兒子陪著他一塊兒在書院讀書,并不算是孤身一人。 說到底,還是因為福州府與南陽府之間的距離,與興化府之間差不了多少,只是方向不同罷了,等他們在安陽安頓下來,再派人接玨哥兒回去一趟認認門,更順理成章,也不會耽誤他的學業。 至于兩位師爺。 魯師爺興致勃勃,在路途中還能經常跟沈伯文談天說地,分析南陽府的情況,頗有些隨遇而安的愜意。 而閻師爺的神色當中卻帶了些隱約焦躁和郁悶,雖不怎么明顯,但沈伯文都看在眼里,暫且按下不表罷了。 …… 他們一行人在路上花了十幾日,眼看著一路上的景象逐漸變得凋敝,荒涼。 距離南陽府越近,就與興化府的差異越大。 沈伯文盡收眼底,面上神色卻沒有什么變化。 他一早就已經做過思想準備,眼下種種,暫且都還在自己的接受范圍之內。 他已經不是剛剛外放,還什么都不懂的新手,在興化府的這段時間,他收獲了許多,做起事來自然也有了屬于自己的一套章程,將家人安置好之后,便帶著兩位師爺去了府衙。 府衙原本的吏目們剩的也不多了,先前叛軍進城,沒跑掉的都被抹了脖子。 沈伯文了解到這一情況之后,并沒有現在就招人的打算,照例先通過當地人以及各類尚存的資料,比如魚鱗冊等,用以熟悉當地情況,再實地走訪調查。 半個月后,他總算是初步摸清了南陽府的情況。 心里有了底,他做的頭一件事,便是親自帶人進山,招撫流民。 一開始并不容易,因為他這個新來的知府,在南陽縣中并沒有什么名聲,而躲進山里的流民們,先前則被衛國公帶來的精兵們嚇破了膽,后來一聽是官府來人,便被嚇得躲進深山,不敢冒頭,沈伯文連續跑了好幾趟,每次都只能見到慌忙逃竄的流民背影。 面對這樣的情況,他并不覺得沮喪,只覺得悲哀。 他沒有放棄,繼續親自進山,拿出最大的耐心,逐步建立與流民之間的信任。 三個月后,最終附入南陽府的流民共計兩萬三千余人。 其中種種艱難,不足為外人道矣。 消息傳入京都,眾人震驚,就連景德帝自己,都沒有想到。 就在朝廷上議論紛紛之時,沈伯文卻穿著粗布衣裳,親自跟百姓們一道忙活著種地。 春日到了。 昨夜剛剛落了一場貴如油的春雨。 第一百一十五章 立春時節, 皇帝和官員們扶犁親耕,勸民農桑,是傳統慣例。 曾經有一位古代官員說過:“吃百姓之飯, 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榮, 失一官不辱,勿說一官無用, 地方全靠一官?!盵1] 沈伯文深以為然。 但他自己也確實不是什么種田的好手,雖不至于忙活上半日就腰酸背痛,但種地的動作也的確略顯笨拙, 好在人不笨,熟練了之后倒是也有模有樣了。 他這般認真,倒是讓有些跟著想要渾水摸魚的下屬們不好意思起來。 “大人,喝口水吧?!?/br> 照例來說,官員們扶犁親耕,一般都是做做樣子, 沒有誰會當真老老實實地干上一天農活。 沈伯文倒是沒有隨便扶兩下就走人的意思, 但也并不打算干滿一天, 畢竟府衙之中還有許多公務需要處理,因而計劃中是一早上。 此刻正是日頭高懸, 馬上將近正午時分。 忙活了一早上,他的額頭上也冒出了細密的汗水,接過唐闊遞過來的竹筒, 里頭裝的是提前燒開了的清水, 一口飲盡, 熱氣頓消。 他緩緩呼出一口氣, 放眼望去,心道在自己看得見和看不見的地方,新附入南陽府的流民和本地以往的百姓們,此時應當都在忙著春耕吧? 他帶來的人們,體力甚至還不如他,迫于壓力干了一早上農活,此刻都已經氣喘吁吁,穿著官服毫不在意地扶著腰坐在田間地頭歇息,只有一個例外。 ——是個約莫十幾歲的少年,袖口縫著麻布,明顯是在戴孝,指節分明的手握著農具,執拗地還在堅持著。 沈伯文的視線也移到了少年清瘦的背影上。 他又抬眼看了看日頭,終于下了回去的命令。 下屬們頓時小聲歡呼起來,少年也收了動作,將手中的農具送到指定的地方,然后回到沈伯文身邊,喚了聲:“沈伯父?!?/br> 沈伯文看著眼前相貌英俊,只是面色微微有些蒼白的少年,輕咳了一聲,態度溫和地問道:“庭安,累嗎?” 少年搖了搖頭,平靜地道:“不累,先前祖父……還在的時候,每年立春時節也會帶我們親自春耕半日?!?/br> 少年名叫顧廷安,是南陽府本地名門顧家的長子嫡孫,顧家在南陽府一向頗有善名,聽說在饑荒剛開始的時候,顧家也是第一個拿出糧食救濟百姓的人家,顧廷安今年十五歲,年僅十三便已經考中了秀才,當之無愧的少年英才,再加上不錯的家世,原本這一輩子應當順遂的。 可惜,只是應當。 叛軍攻入南陽府之后,一頓燒殺搶掠,除了知府府衙之外,首當其沖的便是顧家。 許是家里的糧食被搶紅了眼的叛軍盯上了,也或許是別的什么原因,在叛軍離開之后,顧家除了正在紫陽書院讀書的顧廷安之外,滿門上下無一活口…… 沈伯文在初初聽聞這件事之后,也是沉默了許久。 南陽府局勢不平穩的時候,雙清先生作為山長,自然不能讓學生以身試險,便親自做主把顧廷安壓在了書院,并派人前去附近打聽情況,然而帶回來的消息卻是如此噩耗。 在衛國公帶著朝廷精兵將叛軍剿滅之后,雙清先生便讓自己兒子親自帶著顧廷安回了南陽,不幸中的萬幸,因為顧家善名遠揚,城中受過他們恩惠的百姓不少,便有人偷偷帶著家人替他們收了尸,不至于讓他們尸骨無存。 先前玨哥兒在書院之中來信的時候,還曾經提到過這位師兄,幫過他幾次忙,因而沈伯文一開始就對顧廷安有所印象。 雙清先生的兒子不放心顧廷安這個少年郎孤身一人在這兒,幫著他將家人的白事辦完之后,便打算將他重新帶回紫陽書院,卻沒想到被婉拒了。 少年只道:“多謝夫子,但學生想留在家鄉為長輩們守孝?!?/br> 池大老爺無法,情勢僵住了的時候,恰好沈伯文被調任南陽府知府,雙清先生如此這般的一想,便給沈伯文寫了封信,將此中情況一一道來,并且托付他暫且看顧這個孩子。 沈伯文看罷信后也是不勝唏噓,又感念顧家人品性善良,卻未得好報,干干脆脆地回信應了下來,親自登門顧府,上了炷香,同顧廷安見面之后,便道自己受雙清先生托付,照看于你,你就當我是一位長輩,叫伯父便可。 顧廷安本不欲攀親,卻拗不過沈伯文的堅持,只得應了。 再之后,沈伯文身邊就多了一個熟知本地事務的晚輩。 “今日隨我回去用飯?你伯母特意做了幾道好菜等著你呢?!鄙虿男α诵?,主動邀請道。 顧廷安所居顧府,但相較于從前的滿府仆從,現下只剩他與一個老仆,難免冷清,沈伯文與周如玉便經常叫他過來家中一道用飯,也好驅散這孩子身上的孤寂氣息。 “那侄兒便卻之不恭了?!?/br> 顧廷安一開始也婉拒過,然而卻發現并沒有什么用,一般來說都拒絕不了,明白他們的好意,后來便慢慢地應下了。 而且……他有點貪念沈伯父家中的那一縷溫情,一家上下總是熱熱鬧鬧的,令他羨慕。 …… 沈家,后院之中。 周如玉正在做針線,沒消停一會兒功夫,門口就風一般沖進來一道身影,到她身邊才停下,帶來一陣香風,隨之便是一聲甜甜的輕喚:“阿娘——” 沈珠今個兒穿了條鵝黃的襦裙,梳了個丫髻,上頭綴了兩個蝴蝶樣式的頭花,翅膀還會隨著她的動作微微顫動,靈動極了,頭油則是桂花香的,她這個年紀的小娘子用,倒是不覺甜膩。 周如玉頭也不抬,繼續忙手里的針線,聞言便道:“今日的大字寫完了?” “您放心吧,一早就寫完了?!鄙蛑榭孔谒磉?,輕晃了晃腦袋,不由得試探著問起:“阿娘,爹什么時候回家呀?” “過會兒應當就回來了?!?/br> 周如玉又繡了一會兒,總算是放下了手里的繡棚,然后看向自家女兒,沒好氣地道:“你今年都十二歲了,再過幾年就要及笄,怎么走路行事還是這么風風火火毛毛躁躁的?” 知道阿娘并不是真的生氣,沈珠也不怕,眨了眨眼睛,扯著她的袖子撒嬌:“阿娘,女兒知道了,以后定然不會這樣了?!?/br> 信你才有鬼。 周如玉不由得伸手在她腦門兒上彈了下,嚇得她立馬往后一縮,一時之間哭笑不得。 正當母女二人說話的時候,譚王氏進來稟報:“夫人,老爺和顧家公子來了?!?/br> 周如玉聞言,便道:“讓廚房準備上菜吧,老爺他們辛苦了一上午,想必也餓了?!?/br> “哎,奴婢這就去?!?/br> 譚王氏聞言便應聲而去。 周如玉交代完,轉過頭來便瞧見自家女兒轉著眼睛,似乎在琢磨著什么事似的,不由得叮囑道:“你現在已經是大姑娘了,不許在有客人的時候,隨便往外院跑,知道了嗎?” “知道啦,娘?!?/br> 沈珠點頭應了,又撐著下巴,思索著開口道:“女兒只是在想,哥哥和顧家哥哥他們兩個之間,誰的才學更好呢?” “你哥哥還沒有下場,庭安已經是秀才了?!敝苋缬裥睦锲鋵嵰膊⒉辉趺创_定,但睨了女兒一眼,“你自己覺得呢?” 沈珠聞言便不服氣地擺了擺手,道:“哥哥只是還暫且沒有下場,當真去考的話,定然也是能考上的?!?/br> 語氣之中對自家兄長有著十分的信心。 周如玉見狀便笑了笑,沒有否認她的話,只道:“在外面的時候,還是要學會謙遜,知道嗎?” “知道啦……” 沈珠將聲音拖得長長的應了。 …… 前院,廚房早就已經將飯菜準備好了,上來得很快,考慮到客人還在守孝期間,并沒有葷食,盡是些素菜。 沈伯文忙活了一早上,早就餓了,飯菜上齊之后,他便對顧廷安道:“就當是在自己家中,莫要客氣,多用一些?!?/br> “侄兒曉得?!?/br> 顧廷安聞言便笑著應了,等沈伯文動筷之后,才用起飯菜來。 也不知過去多久,二人幾乎是同時放下筷子。 沈伯文方才注意到了,這孩子胃口并不大,吃到后面速度就慢了下來,基本上是在遷就自己。 心中不由得嘆了口氣。 他也還只是個十五歲的少年,原本還是應當在家中享受關愛的年紀,現在卻已經這般懂事起來,不由得讓人惆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