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云路(科舉) 第16節
沈老爺子見長子驚訝的樣子,不由得笑了,磕了磕自己手上的煙袋,道:“家里的積蓄你不必cao心,你怕是不知道,老二啊,前兩天跟我說,想把火炕這件事兒轉給老三?!?/br> “嗯?”沈伯文還真不知道,挑了挑眉,問道:“這事兒他做得好好的,怎么突然不想做了?” 老爺子倒是很能理解:“他是看春耕也快開始了,想留在家里種地,cao持莊稼,以往都是我和他干著的。再說了,咱們縣上能盤的起火炕的,也就那么幾家,這些單子基本上都被咱們接完了,要是還想繼續干,就得帶著人去旁邊幾個縣上了?!?/br> 沈伯文倒是沒有想到這一點,但是此時聽罷想了想,不得不同意,老爺子想得有道理。 而他二弟,確實也不是個八面玲瓏,適合出去拉單子的人。 這般想著,他倒是覺得,把火炕的事兒轉給三弟是個好主意了。 不過,那位二弟妹,怕是又要不滿意,覺得沈老爺子偏心了。 不過說起買房的打算,沈老爺子也是經過深思熟慮的,長子如今晚上要去縣上上課,白日又要回村上教書,現在還靠老二每天晚上去接,但是等到春耕開始,人都累得不行了,就沒空去接他了,到時候只能晚上留宿在縣上,白天再回來。 只是留在縣上,與其租房子,倒不如趁家里現在還有些積蓄,買一套宅子,且不說長子如今用得到這套縣上的房子,只說他們人老了,愿意待在桃花村過下半輩子,只是卻不能把兒女們也都拘在這一畝三分地上。 要不怎么說沈老爺子是個有遠見的呢。 從一開始決定送沈伯文去讀書,走科舉這條路,就能看出來他老人家的眼光長遠了,如今在縣城買房也是。 他把打算這么一說,沈伯文就懂了。 便點了點頭,思索了片刻,道:“要不這樣吧,爹,咱們到時候買個帶鋪面的宅子,讓我娘子在前頭開個小吃店,順便也教給二弟妹和三弟妹,輪流管著,若是她們不愿意,也能將鋪面租出去?!?/br> 沈老爺子一聽,雖然覺得他想到這里有些突然,但仔細一想,這倒也是個主意。 第二十二章 不過就正如沈伯文所預料的,買宅子和開店的計劃還沒跟家里人商量,趙氏就先聽說了自家男人把火炕的事兒轉到三弟手里的事兒,立馬就跟沈仲康鬧開了。 “你跟我說說,是嫌火炕這事兒燙手還是怎么著?讓你非得趕緊把它丟開了?還是你覺著家里種地缺了你這個長工就不行了?你說??!” 對著坐在床上一聲不吭的沈仲康,趙氏越說,心里的火越大,恨不得立馬敲開自家男人的腦袋,看看他究竟是在想什么東西,怎么對自家有好處的事兒一件不干,整日就盯著那些吃力不討好的活兒往前頭湊? 她真的不理解。 他不吭聲,她一個人說著說著也覺得沒勁了。 頗有些心灰意冷的感覺。 撂下一句,“行,不想說話是吧,那你坐著吧,我今晚回娘家?!本娃D過身,要去收拾東西。 沈仲康一聽這話就急了,上前想拉住她,結果趙氏卻預判了他的動作,直接閃身避開了,一刻不停留的去里間收拾東西。 正巧外面傳來沈伯文的聲音:“二弟,在嗎?” 沈仲康不得已放棄了跟上去的念頭,揚聲答了句:“大哥我在?!?/br> “那你出來一下,爹有事找你?!鄙虿脑谕獾?。 沈仲康一聽,面露糾結,但還是走到里間門口,看著趙氏收拾東西的背影,訥訥道:“娘子,你先別走,爹找我有點事兒,你等我回來再跟你好好說,成嗎?” 這次一言不發的反而變成了趙氏。 沈仲康等了半晌,都不見她有什么回應,沒辦法了,只好先出門了。 …… 到了地方,沈仲康就瞧見自己大哥和三弟,甚至還有大嫂也在,不由得一頭霧水,不知道今個兒是來商量什么事,只得先坐下,聽老爺子一會兒說。 見人基本上都到了,沈老爺子才開口,說起了打算買宅子和開店的事情。 話音落下,首先有反應的居然是沈仲康,別人還在思索這件事兒的時候,他便開口道:“爹,我同意這件事兒?!?/br> 這反應,就連沈老爺子也沒想到,不過他轉念一想,老二是之前負責火炕那攤子事兒的人,家里賺了多少錢,他心里有數,知道能買得起宅子。 況且,他又有那么個不消停的媳婦兒,這件事能給老二家的找點事兒干,倒也是件好事了。 難怪老二這么積極…… 老爺子想到的事情,沈伯文看了眼自個兒二弟,也想到了這茬兒,便第二個出聲,“爹,我也贊同?!?/br> 老爺子沒好氣地瞪了長子一眼,這主意就是你提出來的,你能好意思說不同意? 沈叔常一看大哥和二哥都同意了,撓了撓腦袋,也說:“我也沒什么意見?!?/br> 但是他們三個都不是重點,老爺子關注的重點是大兒媳婦,開店的前提條件,是人家得愿意把自個兒那些做菜的技巧教給另外兩個兒媳。 周如玉初聽聞這件事,便明白過來這件事兒是要落在自個兒身上了。 但正如沈伯文想的那般,她一聽便清楚了這件事其中的好處,再者,她比自家夫君更明白,為了供他讀書,這個家付出了多少。 所以現在好不容易家里條件起來了,能買宅子,買鋪面開店,她自然不會不同意。 能給家里出力,她沒什么不愿意的。 于是便也開了口:“爹,我愿意將手藝都教給兩個弟妹,還有小妹?!?/br> 見大家都同意了,沈老爺子也是頗為欣慰,老人家最愛看一家和睦的樣子,便滿意地拍了拍桌子,“行,既然你們都沒意見,那就過兩天,老大就帶上你兩個弟弟,還有你媳婦兒,去找個中人,把宅子和鋪面的事兒辦了?!?/br> 沈伯文自是答應下來。 事兒定下來了,大家便各自散了。 沈仲康第一個出門,想找自個兒媳婦兒去說這個好消息,結果進了房門,就發現里頭空無一人。 再往柜子里一瞧,那幾件趙氏常穿的衣裳也不見了。 正巧兩個兒子從外頭跑進來,一把抱住他的腿,仰著頭問他:“阿爹,我們看見阿娘坐著隔壁李大娘的牛車走了,她要去哪兒啊,怎么不帶我們???” 沈仲康聽著就是一個頭兩個大,也顧不上跟兒子們說什么了,一手牽著一個,帶著他們就往外頭走。 走到大房門外,正巧碰見周如玉掀了簾子出來。 周如玉見到這一幕也是微楞,不由得問道:“二弟,你這是?” 沈仲康聞言便是一陣苦笑,道:“大嫂,能不能麻煩你照看一下我家這兩個小子,他們娘回娘家去了,我得趕著去把她追回來?!?/br> “行,你就放心交給我吧?!?/br> 周如玉聽罷,半點兒也沒猶豫,就把這事兒給接下來了,沖兩個孩子溫和地笑了笑,道:“理哥兒瑢哥兒,到大伯娘這邊來?!?/br> 兩個孩子跟她也是熟悉的,聞言就松開自家爹的手,小跑了過去。 沈仲康忙感激地謝了又謝,這才急步出了大門,往趙氏離開的方向追去。 周如玉看著這一幕,想到二弟妹的性子,無聲地嘆了口氣。 隨即才打起精神來,摸了摸兩個孩子的頭,同他們道:“走,大伯娘帶你們去找小姑姑,給你們做餛飩吃?!?/br> 兩個孩子是半點兒不知爹和娘之間的事兒的,聽到自己愛吃的東西就高興起來,不用大伯娘牽,就自己邁著小短腿兒往沈蘇的房間跑去。 周如玉剛要跟上,就聽見門口傳來一陣喧鬧聲,打眼看過去,竟然是二姐沈蘊回來了。 這里也沒別的人,周如玉便迎了上去,接過沈蘊帶著的包袱,關切地問道:“二姐,怎么是你一個人回來的,二姐夫沒陪你回來嗎?” 沈蘊聽罷,就沒好氣地擺了擺手,“他?估計還在安撫他娘呢,哪兒顧得上我啊?!?/br> 說著就挽著周如玉的胳膊,往爹娘屋子的方向走去。 周如玉聽著也是無奈,看這樣子,二姐估計又是跟她婆婆鬧矛盾了。 不由得想著,今兒到底是個什么日子,二弟妹剛回了娘家,二姐這也回了娘家,她倒是想看看,今天還能有什么事兒。 然而,事實告訴她,就還真能。 沈蘊剛坐下跟沈老太太大倒苦水,吐槽她那個婆婆整天找她的茬兒,又是嫌她做的飯菜不好吃,又是整天絮絮叨叨,說她只生了一兒一女太少了,怎么到現在還不再生個兒子,等年紀大了就不好生了,這不,今天又因為這個話題,婆媳倆鬧得不愉快。 最讓沈蘊生氣的,還是姚益也不幫著她說話,就只知道對著他娘應聲。 氣得她立馬收拾東西回娘家來了。 沈老太太卻道:“你婆婆說的也沒錯,你跟姚益成親也七八年了,就生了川柏和玉竹兩個,是有點兒少了……” “娘!”沈蘊一聽就不樂意了,“您怎么幫著她說話啊,到底誰才是您女兒???” 在一旁當陪客的周如玉卻心里明白,沈老太太明著是在說二姐,其實也是在提醒自己。 同樣是成親七八年,同樣是只有一兒一女,在她老人家看來,孩子是太少了。 只是她也有自己的苦衷,從前幾年,是相公長期在書院讀書,他們夫妻二人分隔兩地,見的面也少,能懷上玨哥兒和阿珠,她都覺得運氣實在不錯了,而這兩年,相公三次落榜,自然無心做別的,恨不得全部精力都投入到讀書當中去,自然也懷不上。 至于如今,不知是不是她的錯覺,自從相公病好之后,對待自己,總是一副禮遇有加,相敬如賓的態度,大部分時間,他們夫妻二人也是分床而居,更談不上比的了。 所以對于婆婆這份暗示,她也只能裝作聽不懂了。 就在沈蘊還在不停地抱怨的時候,門口的簾子忽然被掀開,沈叔常滿臉惶恐的闖了進來。 一進來就道:“娘……瓊娘,瓊娘她暈過去了!” 這話一落下,屋里的三個女人都倏地站了起來,還是沈老太太最先開口,先板著臉斥道:“慌慌張張的,像什么樣子!” 見小兒子還是一臉的緊張,心又軟了,雖然還板著臉,但卻不由得放緩了聲音,“別慌,我們跟你二姐先去看看你媳婦兒,你二姐在藥鋪這么幾年,最基礎的還是學了的,你去駕了馬車,去鎮上找你姐夫,把在他們藥鋪里坐堂的大夫請過來給你媳婦兒看看?!?/br> “行,行,我這就去?!?/br> 沈叔常聽罷,緊張還是沒有緩解,但有了辦法,總比自己方才那副沒頭蒼蠅一般的做派強多了,這就要出門去請大夫。 周如玉也不免開口安慰了幾句,只道:“我看三弟妹平日里身子也康健,應當不會有什么事兒?!?/br> “是,我上次還見過瓊娘,身子好著呢?!鄙蛱N也道,許是平日見得多了,她想了想,還道:“說不定還是什么好事兒呢?!?/br> 不過這句話聲音極小,只有靠近她站著的周如玉聽見了。 好事? 難不成…… 第二十三章 大夫很快被請了過來,一塊兒過來的還有沈蘊的丈夫姚益。 不過沈叔常帶著大夫和二姐夫進來的時候,也顧不上別的,就趕忙道:“大夫,快看看我家娘子,下午那會兒突然暈了過去,也不知是怎么了?!?/br> 因而也就沒瞧見沈老太太眼中的一抹期待。 大夫聞言,點了點頭,放下身上挎著的藥箱子,走了過去,仔細把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