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頁
庸泰書院某處,山長與四五位書院博士吃著東西。山長說,“有爭議是好事,要是我們提出一個決定學生們無條件同意了,那才壞了,與現在朝廷內又有什么區別?!?/br> “現在整日里爭吵,也不是個事兒啊?!?/br> “真理越辯越明,咱們先等等,很快就有結果的?!?/br> 幾位博士彼此看看,其中一人問:“山長,就不需要我們干預什么嗎?” 山長吃著胡驍偷偷送來的土豆,舉著它說:“你們覺得此物如何?” “從未見過?!逼渌苏f。 “味道甚好?!?/br> “堪比米面?!?/br> “可以飽腹?!?/br> 山長說:“南邊可沒有?!?/br> 大家面面相覷,不懂山長打的啞謎,山長沒有藏著掖著,笑著說:“還有什么比填飽肚子更重要的,你們哪,就是想太多,什么讀書人的氣節臉面、什么讀書人的尊嚴cao守……到頭來還不是要拿起碗吃飯,餓肚子是不能成事的,能夠解決溫飽那就是天大的事兒。這件事情,只有一個地方做到了?!?/br> 他摸了摸自己日漸稀疏的胡子,內心深處其實并沒有表現的從容,但他是山長,必須鎮定,“眼見著天下大亂,我們該為學子們找一條出路,一個吃飽穿暖的地方無異于世外桃源?!?/br> 眾人心中驚訝。 “山長,您對北邊的評價這么高?” 山長說,“知人善任,可不是所有上位者能夠做到的。吃飽穿暖,是所有當權者想要做,卻不是所有人能夠做到的?!?/br> 他指著北邊的方向,“可偏偏有人做到了,我與楊小友通信數次,他所言的解開我心中許多疑團。有道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民心所向,便是勝利所在……以后,不好說啊?!?/br> 道理越辯越明。 當書院內能吃的越來越少,吵來吵去的人意識到一個事兒,他們要斷糧了。 無謂的爭吵沒有意義,理想在現實面前就是狗屁,所有人都開始冷靜下來想著接下來怎么辦? 沒東西吃,可就直接餓死了。 不知道誰說了一句,“往北走,北邊有糧?!?/br> 一語驚醒夢中人,大家開始想北走的可行性,等日落西山,肚子餓得咕咕叫時許多人才后知后覺地反應過來,自己竟然在為此前爭吵的內容做可行性規劃…… 也許是理想終究被現實打敗。 也許是胡驍送來的糧食起了作用。 也許是山長的鎮定讓所有人堅定了決心。 也許是書院的規劃讓眾人看到了完成的可能性。 也許是年輕人血氣方剛的,總想在年輕的是做一些壯舉。 …… …… 被后世稱之為“庸泰北歸”的計劃就此開始開展。 庸泰書院位于山上,書院背靠叢山,密林森森,就沒有一條山路是能走的。東及郡太守派來圍困的人也想到這一點,就只是把好了下山的要道,沒有看著后山。殊不知,經年累月的,后山也有了一條小徑,藏在腐爛的植被之下,胡驍就是借此避開耳目潛入了書院。一旦做好計劃,實施起來就很容易,書院上下一千六百多名師生有一千二百多人愿意北上,其余人有家有業者走不了、體弱多病者走不動……因各種各樣的原因下山后就各自散去。 其余人等,化整為零,以各種方式、以最快的速度離開東及郡,大家約定好在北境內再見。 乘船目標太大,只能夠百多人走此路。剩下的,都是陸路,交通工具有限,八|九百人只能夠在數名老師的帶領下步行。他們不畏艱險,毅然決然地把書院內能帶走的東西都帶走了,等妄自尊大的東及郡太守反應過來時,庸泰書院已經人去樓空,立刻派人去追,但書院學子如泥沙入海,哪里能夠找到。 北上之路艱難,最困難的是如何在戰亂中走過隆冬。 幸好有胡驍一路幫助,又有寧王人馬的一路接應。 在冬雪消融的那一刻,庸泰書院最先一批人踏上了北境的土地;在春暖花開時,庸泰書院最后一人到達北境。也就在此時,醞釀了一個冬季的動亂徹底爆發,兵戈四處而起,朝廷徹底陷入了危局,風雨飄搖。 朝廷里,與寵妃玩樂的皇帝聽到內侍說江山亂了,擺擺手說:“找國舅去?!?/br> 國舅正焦頭爛額呢,在殿內來來回回走,他想不通啊,“我一心為百姓,苦心孤詣,自認為沒有做錯半點,為什么要反我?” 下面各部的官員都是焦頭爛額的。 鎮壓?鎮壓不行。 招安?招安行不通。 有人忽然支支吾吾地說:“朝廷手里有一支得用的兵馬就好了?!?/br> 第134章 開荒第一三四天 朝廷手里的兵馬? 此言一出, 許多人腦子里跳出了神都侯梁奕。 自從叛亂開始,除了拱衛京畿之地王師外,能夠調用的兵馬都由天下兵馬大元帥神都侯梁奕帶領東征西討、南征北戰, 可謂是節節敗退、打哪兒哪兒輸, 指的不是對手,是他。梁奕丟盔卸甲的事情做得極多,跑得比誰都快, 就是給叛亂者送補給、人手的。 參神都侯梁奕的帖子猶如雪花一樣送入宮中, 但上達不了天聽、下不罪及梁奕,只能夠看著梁奕屢次逃回京城、屢次加官進爵;屢次帶著兵馬出去、屢次大敗而歸……京都百姓就和看熱鬧似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