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章 淑妃
書迷正在閱讀:最強神豪選擇系統、神龍婿、末世男子圖鑒收集(nph)、思欲(nph)、狠角兒(GB)、【西幻】黑暗童話(女巫X養子)、遙相會(兄妹骨科)、對你上癮(直掰彎)、年年(h,1v1)、首長的小妻子(高H)
自從海河榷場對面的遼國商棧碼頭倉庫,發展成為擁有一定常住人口的小型城鎮后,遼國的宋遼邊境特別行政公署署長,耶律習泥烈,基本上,就常駐在了那個小鎮之中。 當然,耶律習泥烈常駐在小鎮之中,并不是為了監視,或者說監督宋遼兩國的榷市而來的,也不是為了促進兩國貿易經濟往來的繁榮而來的。 呃,耶律習泥烈,倒是對宋國的經濟,做出了一定的貢獻,但這些貢獻,更多的,其實還是貢獻在了海河榷場之中的煙花館里的。 自從海河榷場建立之后,隨著宋遼兩國商業經濟的繁榮,往來海河榷場的商賈越來越多,海河的常住人口也是越來越多。 隨之而來的,海河榷場里,自然而然的,便也出現了煙花館。 煙花館的出現,是在趙桓的意料之外的,但卻也可以說是在趙桓的意料之中,趙桓并沒有再背后推波助瀾。 煙花館,可以說是來錢最快的生意和行當之一,早在春秋戰國的時候,齊國就出現了國營的煙花館。 甚至正式因為煙花館的出現,才讓齊國的經濟迅速有所起色,讓齊國成為了最早的霸主! 之后的歷史中,煙花館就從來都沒有消失過! 甚至于,在歷朝歷代中,對于犯官家屬的懲罰手段之一,就有發配教坊司,貶為官伎,與披甲人為奴等等。 稱呼雖然不同,但實際上,前途和命運,都是一樣的! 而到了大宋朝,教坊司,便是專門管天下所有的煙花館的官府機構!官營私營的煙花館,更是遍布整個大宋! 秦淮河畔,畫舫如梭,東京城里,花館如云! 趙桓便宜老子的緋聞女友李師師,還有趙桓自己的外室王菁菁,可都是煙花館里出來的。 如今,李師師靠著《荷塘月色》、《百花香》,已經再次獲得了趙桓的便宜老子趙佶的寵幸,在去年的時候,就已經被趙佶,直接接回了宮中,并且跳過后宮嬪妃的晉升等級秩序,直接封為淑妃! 賢良淑德的淑! 之后,趙桓甚至還通過王菁菁之手,向淑妃李師師,進獻了幾首歌曲,像什么《月亮代表我的心》啊,《我只在乎你》啊,還有《萬水千山總是情》之類的。 總之,通過這些歌曲,李師師淑妃的位子,已經穩了,她在趙桓便宜老子趙佶心中的位子,也同樣的穩了。 而趙桓,也通過李師師,在皇宮中,多了一個消息的來源和渠道,嗯,李師師能夠回報趙桓的,其實遠不止消息來源和渠道這么簡單! 當然,跟淑妃李師師的關系,趙桓是絕對不會,也不可能泄露出去的,李師師這顆暗棋,趙桓也是絕對不會輕易的動用的! 而不管是在意料之中,還是意料之外,趙桓得知海河榷場里,竟然出現了煙花館的消息時,海河榷場里,已經有了不止一家的煙花館了! 甚至于,就連趙桓手上的情報組織,也在海河開了煙花館,而且還不止一家! 跟酒樓茶肆一樣,煙花館,同樣也是最容易收集和獲得情報公共娛樂場所之一,趙桓手上的情報組織,自然也是不可能放過這樣重要的情報來源地的。 開設煙花館,用以收集情報,自然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 甚至于,對于趙桓手下的情報人員來說,海河出現煙花館,根本就算不得什么大事,連向趙桓報告都沒報告一下,在海河開設由情報組織掌控的煙花館,甚至都沒跟趙桓報備一下! 對于這個時代的人來說,煙花館本就司空尋常,又有什么好報備,好報告的?又不是契丹人開的煙花館,又沒有契丹的間人密探在煙花館中出現! 趙桓得知海河榷場中出現煙花館,那還是因為喬裝改扮,以契丹商人的身份,偷摸著進入海河榷場的耶律習泥烈,曾經在煙花館里出現過,才出現在了給趙桓的密報上的。 趙桓也才知道,海河榷場里,已經出現了煙花館,而且還不止一個,自己手上的情報組織,甚至也在其中插上了一腳。 木已成舟,而且這也是沒有辦法,直接下令取締的事情,畢竟,這東西連官營的都有,就算趙桓想要取締,也根本沒有辦法取締,沒有理由取締不是? 既然已經成為了事實,而且情報組織也參與到了其中,那索性就做大做全面一點,一條龍,冰火兩重,毒龍深喉,還有東京城那邊的東密,全都安排上! 耶律習泥烈不是喜歡逛煙花館嗎?那索性就讓他繼續流連煙花館,讓他樂不思蜀,最好是成為海河榷場里煙花館的???,恨不得變成宋人才好! 掌握了耶律習泥烈,那掌握宋遼邊境特別行政區,豈不是更加的容易? 因而,在趙桓的授意下,海河榷場里的煙花館,更是成為了銷金窟,花樣多,套路全,耶律習泥烈更是成為了煙花館里的???,恨不得天天泡在煙花館里,聽聽歌,看看東密,順便再按摩全套一條龍…… 總之,宋遼邊境特別行政區,說是宋遼兩國共管,但現在,真正搞得有聲有色的,其實還是宋國這一側的。 至于遼國那一側,眼看著宋國這邊修路的修路,開山的開山,建工廠的建工廠,忙得不亦樂乎,百姓的日子,也是過得越來越好。 以至于邊境上,出現了越來越多的逃民,許多遼國境內的百姓,甚至是拖家帶口的,全都逃往了宋國這一側。 以前,對于兩國邊境上的逃民,對方基本上都會行文,下個官方的通牒什么的,追一下逃民,要求對方遣返什么的。 但是現在,宋遼兩國邊境,本來就是雙方共管,雙方的邊境幾乎是同步開放,進行貿易經濟往來,聯系自然也是越來越緊密了! 雙方的交往多了,宋國邊境這邊的特別政令,遼國那邊的百姓子民,也慢慢的有了了解,墾荒令、借貸法等等等等,這些可都是利國利民的好東西??! 于是乎,越來越多的遼國子民,通過各種手段,各種法子,逃到了宋國境內,然后利用宋國對境內流民的收容管理辦法,以流民的身份,成為宋國百姓,獲得一塊荒地,進行墾荒,甚至直接進入宋國工廠作坊做工等等。 而對于這些逃民,宋國境內的特別行政公署(分署),基本上采取放任自流,以英雄不問出處的態度,一股腦兒全都給接了過來。 只要沒有遼國的間人密諜,只是些邊境逃民,接收過來,那是增加大宋的國力,削弱遼國的實力,何樂而不為呢? 至于遼國方面的反應,遼國署長都恨不得成為海河榷場的常住人口之一呢,就更別說追逃了! 更何況,宋遼兩國之間的和平友好交往,來之不易,沒必要為了區區幾個邊境上的逃民,而破壞了宋遼兩國之間的和平吧,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