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3章 鋼混橋
書迷正在閱讀:最強神豪選擇系統、神龍婿、末世男子圖鑒收集(nph)、思欲(nph)、狠角兒(GB)、【西幻】黑暗童話(女巫X養子)、遙相會(兄妹骨科)、對你上癮(直掰彎)、年年(h,1v1)、首長的小妻子(高H)
原本,趙桓以為,要對八條新船進行改裝,裝備上青銅火炮,至少也需要一兩個月的時間,年底之前能夠改裝完成,都應該算是不錯的了。 可沒想到,十月上旬不到,趙桓就再次收到了劉錡從灤州造船廠發回來的密信,密信上說,八條新船的火炮改裝任務,竟然已經完成了! 這,這才一個多點月啊,八條船竟然就全部改裝上了青銅火炮了?這也太快了些吧? 雖然趙桓的回信,只讓劉錡運送了二十八門火炮去灤州造船廠,對三種船型八條新船進行火炮改裝,一百料的小船改裝兩門火炮,五百料的四門,八百料的八門,總共二十八門。 數量上是不多,可這畢竟是新船,火炮也是剛搞出來,甚至還沒拉上戰場的新式武器,火炮上船,那就更是開天辟地的頭一回了。 可這火炮上船,改裝得未免也太順利了些吧?算上火炮從采石場起運,這都才一個多月吶,這速度!那些家伙,該不會是偷jian?;?,隨便裝裝,想來糊弄老子的吧? 趙桓接到密信后的第一個念頭,就是那些鐵匠在偷jian?;?,故意糊弄他。之后,趙桓便決定,立即啟程,再次北上,視察灤州造船廠。 十月初九,趙桓將海河榷場和特別行政區中的大小政務,全部交托給了張浚代為處理,之后,他便帶領著四百翊衛軍,在張清的陪同下,啟程北上,趕往了灤州造船廠。 海河榷場北邊,海河河面上,經過幾個月的搶修,第一座跨河大橋已經完成,整座橋采用拱橋的形式,長三百二十一丈,寬八丈,橋面距離河面,最高處六丈,最低處三丈。 跟以往的拱橋不同的是,這是第一座采用鋼混結構整體澆筑的拱橋,甚至可以說是這個時代,第一座采用鋼混結構澆筑的橋梁! 而鋼鐵,被直接用于橋梁修建,同樣也是第一次,除了大宋,天下間,恐怕也沒有別的任何一個國家,有這個能力和物力,可以奢侈到用鋼鐵,來作為一座橋梁的筋骨,修建橋梁了! 而且,更讓海河榷場中的宋遼百姓,商賈和工人感到驚訝的地方是,這座橋梁,甚至沒有用一磚一石! 修建橋梁的時候,直接用的是一種灰色的粉末,加上水,還有從海河河灘里挖掘來的河沙小石子,攪拌均勻后,倒進事先用鋼鐵捆綁起來作為筋骨,外面再用木頭制成的木模中。 過上一天后,那些粉末和河沙、小石子,竟然就凝結成了一個整體,并且變得堅硬起來,甚至比河里的鵝卵石,還要硬! 不明就里的工人,甚至將之稱之為“漿變石”,因為看起來,那的確就是一堆泥漿,過了一天后,就變成的一大塊石頭嘛! 而且,這塊石頭的大小和形狀,還完全取決于那堆泥漿的大小和形狀! 泥漿大,石頭就大,泥漿像座山,變成的石頭,也就像是一座山! 普通人,甚至于一些不明就里的工人,自然感覺十分的神奇了。 而這一切,其實都歸功于海河榷場中的那座琉璃工廠和瓷器工廠了。 琉璃,或者更準確地說,是玻璃。 玻璃的發明和生產,在華夏已經有了上千年的歷史了,可以說,根本算不上是什么高深的技術和秘密,只要肯去鉆研,在華夏的故紙堆里,總能找出點玻璃的生產和制造工藝來。 只不過,在趙桓之前,還沒有人想到過要將玻璃的生產流程和制造工藝,加以規范化、科學化,并且擴大生產規模,使之從‘琉璃’,變成尋??梢姷牟AЯT了! 在東京的時候,趙桓就想過要將玻璃的生產規模擴大化,投資建設一座或者幾座上規模的玻璃工廠。 只不過,趙桓從穿越到這個時代,到北上海河,在東京待的時間,滿打滿算也就一年多點。 在那一年多的時間里,趙桓搞了新式蹴鞠聯賽,搞了內衣,搞了彩票,搞了自來水供應,還跟契丹人進行了一場曠日持久的和平友好互助條約的談判。 就算趙桓想要搞玻璃廠,也根本沒那個時間和精力。 也只有在北上海河之后,直到年初,海河榷場初具雛形的時候,趙桓才終于能夠騰出手來,在海河榷場里,搞了一個玻璃廠出來。 至于瓷器廠,瓷器的生產工藝和技術,一直都是很成熟的,而且從上古三皇五帝時期的陶器,到現在的瓷器,技術和工藝,一直都有傳承,沒有出現過斷代的。 所以,瓷器廠的投資和建設,其實比玻璃廠還要簡單。 海河榷場的瓷器廠,比玻璃廠后動工,卻反而比玻璃廠先投產,先生產出合格的成品來! 當然,這其中也離不開趙桓直接從景德鎮那邊要來的一百個熟練的瓷器工的功勞! 而那種灰色的粉末狀的東西,其實就是海河榷場里的玻璃廠,在試產第一窯玻璃的時候,由于溫度不夠,煅燒的原料沒有徹底的融化凝練,反而變成了粉末,這樣無意中發明出來的。 當時聽到玻璃廠的負責人匯報說,玻璃廠的窯洞出事了,沒能燒出琉璃(玻璃)來,反而燒出了一窯的灰色粉末。 趙桓趕到玻璃廠一看,好家伙,這不是有心栽花花不成,無心插柳柳成蔭嘛!燒玻璃的窯洞,竟然燒出來了一窯洞的水泥! 之后,玻璃廠經過幾次的摸索,改進之后,終于形成了一條成熟的生產和制造工藝,可以快速的燒制水泥。 玻璃廠的那三個窯洞,其中的兩個,就被改成了專門用來燒制水泥的窯洞。剩下的那個窯洞,才被用來燒制玻璃。 而兩個窯洞,一窯洞出來的水泥,就有上千斤,一個月能夠燒制五窯或者六窯,總產量在七八千斤之間,兩個窯洞,一個月就有一萬五六千斤。 只不過,這一萬五六千斤的產量,看似很高,但實際上呢,嗯,兩個窯洞的產量,甚至都跟不上海河工地上,澆筑橋梁消耗水泥的速度! 不過好在,這第一座采用干凈混泥土結構的跨河大橋,長度并不是很長,只有大概一百多米的樣子,寬度也并不寬,只有十二三米的樣子,需要用到的水泥,也并不是很多。 海河玻璃廠的兩座水泥窯洞,投產四個月生產出來的六萬斤水泥,被全部用到了這第一座跨河大橋上,勉勉強強的,總算是把這橋給修好了! 只不過這橋的質量嘛,趙桓也不敢很確定,畢竟,他也沒有細算過這座橋的總方量,六萬斤水泥,大約也就四十多五十噸水泥的樣子,標號是不是達標,他也不是很清楚。 好在,這個時代的橋梁,也不需要承受太多的重量,載重幾十噸上百噸的那種重載車型,也根本不可能出現在這個時代,更不可能從這座橋梁上經過。 趙桓倒是不用擔心這座橋梁會被壓塌,嗯,至少短時間內是不用擔心的,至于幾年以后,等過上幾年,水泥的產量提升上來了,再重新修建幾座標號更高的鋼混橋梁,那還不簡單么? 到那時,趙桓甚至還要在整個特別行政區內,修建水泥道路,連通整個特別行政區,甚至是整個大宋! 北上的時候,趙桓乘坐的馬車,就是從這座新建的鋼混橋梁上通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