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 北遷漢人
書迷正在閱讀:最強神豪選擇系統、神龍婿、末世男子圖鑒收集(nph)、思欲(nph)、狠角兒(GB)、【西幻】黑暗童話(女巫X養子)、遙相會(兄妹骨科)、對你上癮(直掰彎)、年年(h,1v1)、首長的小妻子(高H)
駐守在灤州城內的宋軍,總共由四個部分組成。 一是趙桓北上帶來的翊衛軍,人數算上趙桓之前派到灤州的楊師輝那一個中隊(連級),總共也才四個中隊,楊師輝中隊戰損了二十幾人后,這四個中隊的翊衛軍,更是連四百人都不夠了,滿打滿算也才剩下三百九十多個。 第二個部分,則是秦明從鷹月寨帶來的兩百土兵,鷹月寨本就是個邊陲小寨,寨子里的土兵,本就只有兩百人,算上寨子里后勤、軍屬等人,也都不到一千人。 而且,鷹月寨也剛好處在宋遼邊境線上,屬于要被裁汰的邊境小寨,秦明接受趙桓指派,北上灤州后,寨子基本上也就處于荒廢的狀態了,寨子里的軍屬,這些天也都陸續被接到了灤州石城縣境內安置了下來。 第三和第四個部分,則是從滄州抽調來的駐泊禁軍一個指揮,以及廂軍兩個指揮,總共三個指揮。 名義上,三個指揮的宋軍,應該有一千五百人! 但實際上,駐泊禁軍那個指揮,只有四百多人,兩個廂軍指揮,更是只有三百來人,三個指揮加起來,總共也就一千一百多人,連一千二百人都不到! 不過,三個指揮,每個指揮下轄都編配有一個騎兵都,一百名騎兵,這個編制倒是滿的,沒有缺編,三個指揮,總共有三百騎兵,還帶點零頭。 這零頭自然就是三個指揮使身邊的親兵和令兵了。 灤州三縣之地,在九月份的時候,所有的宋軍加在一起,也就一千八百人左右,連兩千人都不到! 而且,這一千八百人中,還有五百人,被抽調派遣到了小營山,成為了邊防巡邏部隊。 而趙桓帶來的那四百翊衛軍,本就是趙桓的貼身護衛,名義上,趙桓到哪里,他們就得跟到哪里。 而灤州,雖說上至知州,下到縣令,都由趙桓一手任命,軍政事務,也會先送到趙桓手上,然后才能轉呈到開封東京,送到大宋官家手上。 但是,趙桓畢竟不是灤州知州,也不可能常駐灤州,他的首要職責,還是宋遼邊境特別行政區的宋國公署署長,正在海河南岸營建的特別行政公署官署,那才是趙桓的常駐之地! 因此,翊衛軍終究會隨著趙桓南下,離開灤州的! 因而,在九月份時,灤州的駐軍,其實才一千四百多人,一千五都不到,駐扎在灤州三縣縣城州城里的,更是連一千人都不到! 這么點人,自然不可能守得住灤州的!之前那些馬匪攻打馬城縣,還有女真蠻子的哨騎,那都只是小股的散兵游勇,烏合之眾,上不得臺面的! 若是遇上大股的正規的敵人,別說馬城縣了,就算是灤州城,怕是也根本守不??! 而且,灤州孤懸于外,四周皆是契丹人或者女真蠻子! 孤城難守,沒有駐扎重兵,沒有囤積大量的糧草輜重,滾石檑木等防守器械,如何守得??? 因而,在趙桓離開灤州,南下返回海河行政公署臨時駐地的時候,趙桓便又從河東、河北等地,抽調了四個指揮的駐泊禁軍和四個指揮的廂軍,陸續北上,補充進了灤州的駐軍之中。 同時,趙桓還將宋遼邊境特別行政公署轄區內,那些按照《宋遼和平友好互助條約》,要裁汰的沿邊軍寨,也抽調了兩千土兵,北上灤州。 隨同這些禁軍、廂軍和土兵北上的,還有他們的軍屬、隨軍的民伕民役等,總人數大約在三萬人左右。 這么多人,當然不是同時抵達灤州的,而是分批分次,陸續抵達灤州。 最先抵達的,當然是禁軍、廂軍和土兵了,然后才是他們的家屬,以及陸續抽調北上的‘民伕民役’。 而這些民伕民役之中,很多其實都是從河東河北等地的流民之中,招募而來的。 遼人將灤州三縣之地,‘租借’給宋國后,為了削弱灤州的經濟民生,從灤州撤離的,其實不僅僅是契丹國的官員,還有當地的士紳鄉賈富戶,等等。 在撤離的時候,能帶走的東西,基本上都帶走了,但是土地、房屋這些,卻根本帶不走,最多也就一把火,把房子給燒了! 可問題是,灤州是‘租借’給宋國的,而且只是短短的五年!現在雖然離開了,可五年后呢,五年后要是還會回來,那可怎么辦? 房子燒了,到時候可就得重建了! 因此,除了極少數人,在撤離的時候,真的放了一把火,把房子都給燒了,只給宋人留下了一片廢墟外,更多的人,其實連房子都還完好無損地保留了下來。 而北遷的這些宋人,軍屬也好,民伕民役也罷,正好可以填補這些空缺,北上到了灤州,甚至連房子都不用起,就直接有了一個遮風避雨的地方,多好! 地里的莊稼也是,捯飭捯飭,灑下一把種子,就能發芽,簡直不要太爽! 在這種情況下,區區三五萬北遷之人,輕而易舉的,就能安置下去了,就算是再來幾萬人,沈與求也完全能夠安置得下! 而且,灤州畢竟已經淪陷胡人之手一百多年,能夠多遷一些中原漢人到灤州來,也能更好的穩固灤州,有利于大宋在灤州的統治不是? 按照沈與求的意思,他是巴不得趙桓多從河東河北等地,遷上幾萬幾十萬的漢民過來,充實灤州呢! 不過趙桓卻是不肯答應,覺得北遷的漢民太多的話,有可能激化北遷漢人和灤州本地人之間的矛盾,從而造成社會的對峙和分裂,反而不利于灤州的統治和安定,還是采取溫水煮青蛙,逐步充實的策略,比較穩妥一些。 而且,北遷的漢人,也不能全部都安排去開荒種地,更不能跟灤州本地人去爭搶莊稼田地,讓灤州本地人,覺得北遷的漢人是侵略者,是敵人,是專門去搶他們的土地的,從而造成社會矛盾的激發和對峙沖突。 土地,永遠都是百姓安居樂業的保證和社會安穩的先決條件! 衣食住行,食,永遠都是擺在第一位的,而這‘食’是從哪里來的?最重要的來源,可不就是土地里的產出么? 因此,北遷漢民,最需要注意的,就是不能跟灤州本地人搶土地,抽調出一部分人開墾荒地可以,但是跟本地人搶熟地、肥地,就絕對不允許! 宋人想要在灤州站穩腳跟,第一步就是要搞好團結,要團結灤州的本地人,就像楊師輝所做的那樣,只有得到了灤州本地人的支持,宋人才能夠真正的在灤州站穩腳跟,讓灤州真正的融入大宋這個大家庭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