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頁
書迷正在閱讀:錦繡田園:農女種田要發家、大佬的撒嬌精太甜了怎么辦、街溜子夫君竟然是最強的[穿書]、錦鯉空間:全家穿到古代去逃荒、閣臣夫人日常、我是年代文里的炮灰前妻[八零]、遲時也將逢、從修真界回來后我火了、末世重生后我撿到了反派boss、神秘顧爺掌上寶
秦子衿也是知曉趙丞相這點,才會毫無鋪墊直接便將此法說了出來。 姨母,我簡單說下罷,選舉文官是為科舉,但國家每年需要大量的文官,科舉制度繁瑣些也是正常,但女尊國如今怕是近些年無別國敢挑釁,故武官并不需那么多的數量。 子衿建議,設立武舉,但僅省城與都城二次考核,當由兵部主持考核,外場考武藝,即馬射、步射、平射、馬槍、負重、摔跤等,內場再考策論兵書,畢竟光精通武藝也不行,還需具備調兵遣將之能,根據此選拔女尊國未來的軍事人才進入兵部歷練,如此,女尊國便可時時有新的武官人才輸入,若是大將軍居功自傲,自然也能有新的人頂上去,若是長期只一人獨大,易生自滿之心,若是時時有對手,便能督促其不斷進步。(注1) 秦子衿說是簡單說說,卻也將重要之處一一點出,趙丞相與趙敘白一聽便明了,秦子衿并非今日才想出此種方法,如此完備的法子,定是已在心中反復琢磨多日,如今講起才如此合乎條理。 而且這法子,若是實行,國主的顧忌想必便是會增加國庫額外的支出,但秦子衿提議減少其流程,撥至各地用于武舉的款項便也相應減少,如此便解決一大顧慮。 甚好,如此我女尊國便可源源不斷生出新的軍事人才,且國主之憂,也可一并解決,當真是一箭雙雕之策。 趙丞相喝了盞茶,壓抑住內心激動的情緒,才接著與秦子衿道:子衿,你將這法子細細寫下來,過幾日我求見國主,你隨我一道去。 趙丞相并非貪功之人,既然這法子是秦子衿提出來的,她自然要帶著秦子衿一道去見國主,且她本就有培養秦子衿的心思,既然秦子衿自身爭氣,她又豈會不給她機會呢。 其實詳盡的武舉細則,秦子衿先前寫過一遍后,早已爛熟于心,她這過目不忘的金手指一直都在,倒是給她省了不少麻煩,故她倒并不需要回去將這稿紙拿來。 秦子衿淡定道:姨母,子衿心中記得的,不需帶著,屆時為國主細細講來便是。 若是有變動,也好及時更改,秦子衿待見完國主后,再上書個最終的版本即可。 你當真記得?國主面前可得準備周全。 趙丞相并不知秦子衿過目不忘,且秦子衿又是她想提攜的后輩,自然便多叮囑了些,畢竟這法子國主還未聽過,能不能成還是未知,若是并非準備齊整,惹了國主不快便不好了。 秦子衿知曉趙丞相心中的擔憂,但是她對自己的金手指一向有信心,且她前世研究過武舉制度,心中并不露怯,細節之處她這些日子倒也打磨周全了,若是讓她再復盤一遍,她也尋不著需要再改動的地方。 既然如此,她便給了趙丞相一個胸有成竹的眼神。 那你明日便隨我一道入宮罷。 既然秦子衿如此說,且經過趙丞相這么多日的觀察,除了求國主賜婚那日,秦子衿從不做沒把握的事情,也不講沒把握的話,趙丞相便知她果真是胸中已有想法,便也不再拖著。 這種事情,還是早點匯報給國主為好,畢竟一個新制度的實行,必然會遇到許多阻礙與問題,早點解決,便能早些選拔人才。 趙丞相做事,一向是雷厲風行,今日已過了時辰,第二日早朝后,趙丞相便立刻帶著秦子衿單獨求見國主。 國主今日早朝便有些不悅,因著有些兵部大臣上折子表示國主不應對單于燕破例,讓她到兵部來歷練,既然她是科舉之路入的朝堂,便應繼續呆在翰林院。 這件事情,國主亦是在煩憂,但國主還未有定論,這些兵部大臣們倒是先急了,國主在這個位置這么多年,自然明白兵部這些人的潛臺詞,她們是怕單于燕去分了她們的權呢。 國主心中其實是傾向于將單于燕調去兵部的,畢竟兵部這些年在其位倒是沒做出什么成績來,是得有股新鮮的力量進去攪和一下了。 只是國主尚未想出克制的法子,又被大臣子堵了心,下了早朝便有些氣著了。 國主今日心情不佳,趙丞相講話注意些吶。 國主身邊的嬤嬤與趙丞相關系一向不錯,且她服侍國主這么多年,對于國主的心情自然是能猜個九分,故好心提醒了趙丞相一句。 顯然,秦子衿她們此時過來,并非挑了個好時候。 lrm; 第五十四章 國主雖是有些不喜,但倒也并未為難趙丞相,如今朝中國主最為倚重之人便只剩趙丞相。 秦子衿倒是先在殿外候著,等著國主隨時差遣。 愛卿,何事??? 國主正為著兵部的事情煩憂,故趙丞相進來見禮后,語氣并不是很好,甚至帶著些許的不耐煩。 回國主,臣有一計,想獻給國主。 哦?何計? 國主自然知曉趙丞相所說的計便是為解決她此刻的煩惱,心中煩悶倒也散去一些,趙丞相并非信口開河之人,若是現在來獻計,自然是已有了準備。 此計為翰林院秦子衿所獻,還請國主召她進來,好為國主細細講明。 趙丞相見國主態度間已有些松動,便直奔主題,趁著國主興致正濃時讓秦子衿進來,她也好趁機說服國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