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設崩塌后我c位出道了[古穿今] 第191節
作者有話要說: 宋老:我悟了??!原作就是最牛的?。?! 魚魚:……簡單來說,我畫的是魚和鳥。我是魚,那楚老師…… 楚老師:我懂了,我就是個鳥(x —————— 劉導:(癡呆)這畫,得值多少錢…… 宋老:不要談錢??!這是無價之寶??!無價??! 劉導:好的,節目又可以繼續錄制了呢! 宋老:??? 第81章 c位出道第十四天 宋如琢意識到這以后,看到這幅畫,甚至感覺自己渾身都在顫抖。 他感覺一陣涼意從腳直接竄到了天靈蓋。 ——這是一種發自靈魂的戰栗。 這筆觸,這畫法,這話中洶涌而出的力量和情感…… 跟原畫幾乎一模一樣。 不,眼前這幅畫,甚至比那半幅更甚。 宋如琢研究過《飛鳥》這幅原畫。 不僅是畫面,畫面的那紋理感上也是一絕。 而因為用的工筆技巧,拍照時的色彩以及光影的關系,相機和照片拍出來,會吃掉這幅畫的紋理和凹凸感,畫的大小比例以及色彩隨著光影變換的不同,呈現的效果也會不太一樣。 拍出來的照片跟rou眼直接看起來相比,顯得沒有那么震撼。 這也是為什么見真跡和在網絡上見照片,會有截然不同的感覺。 而此時此刻,宋如琢看著這畫,心中滿是見到真跡般的敬畏和震撼。 他看著這幅依舊自己眼前依舊光亮如新的畫,感覺真跡像是跨越了百年時間,穿越了時間和空間,直接呈現在了他的面前。 他看著自己眼前的這畫,撲面而來的震撼讓他久久不能回神。 宋如琢一遍感慨,一邊繼續細細地用眼睛看著這畫。 他驚訝的發現—— 自己雖然只是給了照片,但是方尋瑜給他的這幅完整的畫,質感以及紋理上……幾乎完全不輸真跡。 甚至…… 在左半邊那半幅畫中,方尋瑜畫的肌理紋路,幾乎都跟《飛鳥》一致。 方尋瑜的畫,跟那幅《飛鳥》一樣,筆繪肌理與非筆繪肌理相結合,甚至……那魚的鱗片,跟之前大家一直以為的“眼睛”的畫的方法一樣,用了染了色的碎紙貼上,營造視覺上的立體感覺。 原本宋如琢只是以為,那《飛鳥》中“眼睛”的畫法,可謂是畫龍點睛之筆,是視覺和感受的雙重震撼,而當看到這幅畫的全貌,另外半邊的魚鱗幾乎都被做成這樣的紋理以后,視覺上那種震撼的感覺更強。 勾皴擦點、三礬九染,沖 、積 、潑 、灑 ……多種體現風格的技法和產生一種既抽象又真實的視覺效果。 雜物奇怪,山神海靈。 就這樣震撼地呈現在了自己面前。 不僅如此。 自己眼前的這幅畫,因為才剛剛畫出來,因為顏料還未被氧化,色彩更為清晰和綺麗。 而那顏料帶來的顏色的沖擊感,甚至比掛在博物館的那幅畫……還要強。 宋如琢看著這幅畫,甚至莫名產生來當初畫那幅畫的古人穿越時空來到了現代,然后把完整的這幅畫再次呈現在了他眼前的荒誕想法。 太像了。 太妙了。 這大膽的補充,合情合理,天衣無縫,這天馬行空的幻想隨筆式涂鴉,帶著撲面而來的濃烈情緒,像是把人帶到了一個瑰麗而奇幻的無我的浪漫世界。 宋如琢看著這畫,突然想到了什么。 他急急忙忙地拿出手機,心跳如擂鼓地找著己拍的《飛鳥》的真跡。 緊接著,宋如琢急急忙忙地自然后用一張紙,顫顫巍巍地用手,按照原畫差不多的輪廓撕了半張紙出來。 然后他深吸了一口氣,緩緩地把那張紙,輕輕地覆在了方尋瑜地那幅完整的畫上。 果然。 雖然已經猜到了結果,但是宋如琢在想法得到驗證后,依舊感覺全身的血液都都凝固了。 在把原來的半張《飛鳥》擋住后,剩下那半張……是入海的魚。 跟《飛鳥》一樣,單獨看飛魚,也跟《飛鳥》一樣,充滿了遐想。 甚至……也可以說是跟《飛鳥》一樣的級別的畫作。 宋如琢看著這兩個半幅,腦海中那不可思議的猜想愈發清晰起來,他甚至篤定而又大膽地猜測—— 《飛鳥》稱為半張畫,不是因為損毀。 而是……故意被分成的兩份。 他終于明白了為什么這樣震撼的一張圖,他可以看出來愛情的意味。 也終于明白,為什么明明是一幅畫,一半已經撕毀到沒有,而另外一半,會保存的如此完好。 這兩張圖,像是被小心翼翼地分開,然后保存在了兩人的手中。 鹓鶵在古代圖騰中,鹓鶵與鸞鳳同類。 顛鸞倒鳳。 而單獨從半幅畫來看,鳥和魚均是神,在天盛朝時期,已經逐漸從生殖崇拜對象,褪去神性光環,變成了寄寓美好愛情和幸福生活的祥瑞。 而常見的鳥魚圖……通常代表著“陰陽交合,以生萬物”。 不僅如此。 鳥在天上,多為尊位,而魚在水下,多為低位。 宋如琢感覺自己像是揭開了千百年湮滅的謎團,手再次抖了起來。 ******* 宋如琢一直看著這幅畫,也不知道過了多久,這才終于回過神來。 他深吸了一口氣,這才依依不舍的合上畫卷,小心翼翼地把它放在一邊。 跟方尋瑜剛送來這幅畫的隨意擺放不同,宋如琢這次恨不得把家里的保險柜給搬來,然后把這幅畫卷放進去。 甚至他現在已經顧不上什么隱居了。 把這幅畫小心翼翼的安排妥當后,宋如琢用自己微微有些顫抖的手,撥出了一個電話。 “是我,宋如琢,”他對著電話那頭認真地說著,“美術館里,我那幅《飛鳥》可以撤了?!?/br> 一向是形式穩重淡定的大師宋如琢,聲音中居然帶著難以掩飾的激動。 他用微微顫抖的聲音說著── “我發現了一個天才!” “他的畫……” “是真跡一般的存在?!?/br> “不對,”宋如琢想了想,補充著,聲音中充滿了篤定,“是……超越真跡的存在?!?/br> …… 打完這個電話后,宋如琢心中的激動情緒依舊。 他深吸了一口氣,想了想,繼續打了幾個電話,最后直接在群里發了一個群通話。 他跟以往那散落在美術界的各個地方,現在已經都已經小有成就的學生們,以及退休前同事們交流分享著《飛鳥》這幅畫研究的新進展。 “對,是那孩子給的靈感,”宋如琢聲音依舊帶著掩飾不住的興奮,“現在我有新的想法了?!?/br> “還發現了一件特別重要的事情……” 宋如琢興奮地說著,其他人也興奮地跟他交流和討論著。 “我的天,我一直在想飛鳥究竟要飛去哪里,原來還可以這樣補充……” 有人聽到宋如琢說出這另外幅畫的樣子以后,震撼的發出了聲。 “是啊,”不少人震撼地喃喃附和著,“原來,這幅畫,不僅僅是飛鳥……” “我就說,”也有人聽到宋如琢的解釋后,莫名有了一種“果然如此”的感覺,“我一直感覺,在那半幅畫中蘊含的想法和思緒,絕對不是只是一個表達送信的青鳥那么的簡單……” …… 眾人紛紛議論著,越說越覺得精妙。 “對上了,這樣就對上了,”另外一個大佬細細品味了宋如琢的描述之后,也忍不住激動的一拍桌子,“這樣就全對上了!” “我就說那青鳥的眼睛位置不對,但是它化成魚鱗就非常合理了……” 也有不少教授恍然大悟,感覺自己一直以來覺得違和的地方突然有了巧妙的解釋。 “是啊,”之前研究過《飛鳥》這幅畫的學者紛紛感慨著,“我們之前不是還研究過為什么青鳥的爪子看起來有些奇怪這個問題?!?/br> “對對對,我們當時還在探討,考慮會不會是作者失誤之類的,”有人立刻接上話,“甚至還找生物學家一起探討了來著?!?/br> “但要是這整個是山海經的異獸圖,也是再合理不過……” “半幅是《飛鳥》,半幅是《游魚》也是妙極……” “這真的是天才般的構思和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