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節
她看的從來不是一時的得失,而是天下大勢。 是日,姜貞準備棄城的消息從皇城內傳出,不過幾日便傳遍京都的大街小巷。 “姜王要棄城?” “不能吧?她不是最看重咱們百姓嗎?怎么會丟下咱們不管?” “姜王倒是想管,可怎么管?” “杜滿與胡青葛越三位將軍出兵梁地,京都現在哪還有多少人馬?哪里守得住京都?” “姜王若是再不走,被皇叔盛元洲抓到了怕不是千刀萬剮?!?/br> “可是,她走之后咱們怎么辦?” “咱們瓜分了豪強的土地與錢財,若沒姜王護著咱們,豪強士族會不會把咱們生吞活剝?” 會,非常會。 在豪強士族眼里,他們根本不算人,而是他們隨意踐踏的牛馬,牛馬奪了他們的土地與財產,他們怎么可能會不把牛馬抽筋剝皮? 一時間,百姓們極為害怕。 恐懼的情緒在蔓延,而另外一種情緒,也在心中滋長—— 憑什么? 憑什么他們生生世世當牛做馬?子孫后代永不得翻身? 同樣是人,難道只要投了個好胎,便能站在他們的尸骨上坐享富貴? 憑什么,死的人是他們? 而不是趴在他們身上吸血吃rou的權貴?! 他們不服。 這樣的日子他們早就過夠了!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當底層百姓不愿再當牛馬時,那些所謂的權貴眼里的螻蟻也能掀起滔天巨浪。 一場場自發的護城運動開始進行。 這些手中只有鐮刀榔頭的平民百姓,此時的戰斗力比盛元洲的嫡系精銳還要強—— 盛元洲的斥衛剛潛入中原之地,便被世代居住中原的百姓們發現端倪,眾人齊心協力抓了斥衛,送到雷鳴部下手里,讓他們反向拷問盛元洲的消息。 世家們想給盛元洲傳遞消息,送消息的人出了世家的門,在城中繞了一繞,來到趙修文的軍營里,雙手把書信奉上。 ——在當狗還是當人的事情上,正常人都會選擇當人。 派出的斥衛石沉大海,世家們送出來的消息常常自相矛盾,盛元洲雖有三十萬之眾,但用兵謹慎,從不輕急冒進,這種性格導致他越往京都走,心里越沒底。 這種沒底的情緒持續到一個斥衛冒死回來,傳回來一個消息——姜貞準備棄城。 “姜二娘要棄城?太好了!” 小皇帝大喜,“她若棄城,咱們便能不費一兵一卒奪回京都了!” 隨軍而行的太后亦頷首,“皇叔果然厲害?!?/br> “尚未抵達京都城下,便嚇得亂臣賊子落荒而逃?!?/br> “......” 這哪是落荒而逃?這分明是以退為進,讓所有百姓自發抵制他! 中原之地的百姓有多少? 幾千?幾萬?還是十幾二十萬甚至更多? 當這些人不拿鐮刀拿刀槍,再怎樣所向披靡的戰將也要為之折腰。 盛元洲抬手掐了下眉心,“傳令下去,若我們取回京都,姜二娘頒布的所有政令不會被廢黜,而是繼續執行?!?/br> “皇叔,您這是做什么?” 小皇帝大吃一驚,“姜貞把權貴的土地分給窮人的政令豈能繼續執行?” 太后亦為之一愣。 大盛是政變奪位,靠的是豪強士族,穩住了豪強士族,便能穩住大盛江山。 所以無論是她的夫君端平帝,還是前面的那一位帝王,執行的政策都是讓利士族,與士族共治天下,而不是提拔寒門,分士族的權柄。 可盛元洲此時的行為,卻與之前的政令截然不同,執行姜貞的國策,便是背棄士族,爭取天下民心。 ——那群目不識丁一生庸庸碌碌的百姓,哪里值得他們花這么大的力氣來拉攏? 太后斟酌片刻,遲疑開口,“皇叔是否有難言之隱?” “皇嫂,我們身居高位,鮮少看到百姓疾苦,更難對奉養我們的九州庶民感同身受?!?/br> 盛元洲聲音緩緩,“姜二娘不同,她平民出身,知曉百姓之苦,更能理解百姓不易,是以,她振臂一呼,便能讓萬民為她赴湯蹈火,百死無悔?!?/br> “這是我們做不到的事情?!?/br> 盛元洲嘆了口氣,“剿匪剿匪,卻越剿越多,最后連京都都失了?!?/br> 小皇帝面上有些不好看。 太后眼皮輕輕一跳。 盛元洲的聲音仍在繼續,“我們失去的不是京都,而是天下民心?!?/br> “得民心者得天下,這句話從來不是一句空話,而是大勢所趨,民心所向,明主得到世人推崇,一統九州,問鼎帝位?!?/br> “皇嫂,我們若再不做出改變,這天下九州,便真的要易主了?!?/br> 盛元洲一聲長嘆。 小皇帝不悅皺眉,“可——” “一切全由皇叔做主?!?/br> 太后打斷小皇帝的話。 太后如此通情達理,盛元洲長舒一口氣,“多謝皇嫂體諒?!?/br> “皇叔這是哪里話?” 太后溫婉一笑,“皇叔為國盡忠,我豈有阻攔之理?” 拋開被端平帝害死的那幾位藩王,單只說開國皇帝端平帝與皇叔盛元洲兄弟三人,開國皇帝龍行虎步,氣吞山河,雖有欺負孤兒寡母上位的不光彩事跡,但也的確是一代雄主,執政不過數年,便將紛亂百年之久的天下九州治理得海晏河清。 鄭王盛元洲雖小,但鎮守邊疆,能征善戰,是邊疆百姓的保護神。 更為難得是他并非一味勇武好戰的莽夫,在治理民生的事情上也頗有見地,假以時日,不難成為開國皇帝那樣的雄主。 一兄一弟皆出色,端平帝自然不承多讓,在陰謀算計的事情上獨步天下。 ——可也僅限于陰謀算計的弄權。 端平帝也有識人之能,更有任人之心,可又一次的得位不正讓他不敢觸碰權貴們的利益,只能眼睜睜看著大盛積重難返,在風雨飄搖中走向滅亡。 太后凝視著盛元洲的臉,素來平和的她此時心緒起伏不定。 她忍不住地想,若當年端平帝沒有害死兄長,讓兄長繼續執政大盛,又或者說登基為帝的是盛元洲,那么現在的天下九州,會不會完全不同? 會不會百姓也如推崇姜二娘一樣,推崇他們的大盛? 可是沒有如果。 哪怕重來一萬次,她依舊會幫助端平帝毒殺先帝——她要做的是皇后太后,而不是籍籍無名的王妃。 大盛滅亡如何?九州戰亂又如何? 她是大盛的皇后,是太后,這便夠了。 她清楚知道大盛為何而衰敗,但她永遠不會阻攔。 ——這大概是姜貞曾經說過的,世家出身之人的劣根,在他們眼里,個人的利益永遠在天下之上。 太后收回視線,“一切便拜托皇叔了?!?/br> 一道道政令從盛元洲營帳里發出。 消息傳到百姓耳朵里,百姓們的心情格外復雜。 分土地,分錢財,原來高高在上的權貴,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也會讓利于民。 可是,被逼無奈的讓利,如何能比得上姜王本來便想讓他們過上好日子? 事關自己,百姓們只會用腳投票。 盛元洲的政策的確會拉攏到一些人,但更多的人依舊選擇姜貞,原因無他,只因姜貞的確把他們放在心里。 百姓們做出選擇,權貴世家們卻深夜破大防。 ——感情他們就是蛀蟲,無論在姜貞還是在盛元洲那里都不受待見。 既如此,那姜貞得天下與盛元洲得天下有什么分別? 他們還為什么要冒著殺頭的風險給盛元洲傳遞消息? 為盛元洲左右奔走的權貴世家們紛紛停了下來,兩不相幫,隔岸觀火。 姜貞防備世家極嚴,世家們傳遞出來的消息本就沒什么用處,還會擾亂盛元洲的判斷,如今他們不再傳消息,盛元洲倒也不惋惜,他不是善弄權術的皇兄,靠世家們才能坐穩帝位,戰場上的刀劍無眼,赫赫戰功靠得從來是自己的真本事。 盛元洲繼續行軍。 而彼時的姜貞,也領兵十萬,與盛元洲一決生死。 消息傳到相豫耳朵里,相豫擔心得茶飯不思。 “雖說你阿娘很厲害,可杜滿他們帶走了那么多人,你阿娘兵力那么少,如何能跟盛元洲打?” 相豫憂心忡忡。 相蘊和雙手托腮,眼里透著nongnong的擔憂,“阿父,要不你回去幫阿娘?” “......那哪行!” 相豫道,“江東的楚王猶在盛元洲之上,我若走了,他趁機來襲怎么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