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太子今天作死了嗎 第281節
書迷正在閱讀:豪門小可憐是滿級天師、入贅太子有點窮、在狗血豪門當幫傭是什么體驗、外科醫生穿成民國小可憐、省吃儉用當頂流、飲冰、七零年代男配的美好生活、丞相今天嘔血了嗎、男主他斯德哥爾摩了、我道侶是APP拼來的
但蕓蕓學子中,總有人信了。 現在,他們的信仰崩塌了。 康熙沉聲道:“記住,你們尊的是孔子,不是孔家人。沒必要為了孔家人而尋死?!?/br> 他停頓了一會兒,譏諷道:“老子的后裔不學道,道人們沒尋死;釋迦摩尼的后人不尊佛,僧尼們沒尋死。還有春秋時的百家,他們先賢的子孫們或改旗易幟,或籍籍無名,之后門徒們誰殉葬了?” “孔子去世后繼承他衣缽并封圣的孔門哲人們,顏子、孟子,他們都不姓孔。你們要弘揚的是孔子的道德和孔子的學問,而不是孔子的血脈?!?/br> 康熙又停頓了一會兒。他總覺得自己說這句話怪怪的。 作為一個以血緣為紐帶的王朝統治者,他說什么“別弘揚血脈”,真是哪里都很怪。 康熙裝作自己什么都沒說,假裝悲傷地搖搖頭,嘆著氣走了。 康熙離開之后,文人們仍舊聚集著。 有人悲憤道:“何苦呢!何苦呢!” 唐甄默然道:“有人希望繼續睡著,遮住眼睛捂住耳朵,不去看不去聽,污穢就不存在。但這個世界,總歸還是需要清醒的人。我等文人難道是軟弱之人嗎?” 他環視了一眼在場的文人:“昔日春秋禮崩樂壞,先師孔子帶三千弟子周游列國??鬃邮擒浫踔藛??” 他對著眾位文人一拱手,然后去收拾殘局。 唐甄腦海里已經有了一篇文章。他相信,這篇文章一定能名留青史,千載不朽。 康熙回行宮后,京中的信使又來了。 “保成這孩子,怎么說不聽?”康熙苦笑著拆開一大摞的包裹。 這次包裹中,居然還有高士奇的信。 康熙視高士奇為友——那種很一般的友人,和摯友加小舅子的常泰沒法比。 高士奇有隨時向他寄信的特權,不過不常用。 今日康熙居然收到高士奇的信,很是驚訝。 “難道有誰為難太子?”康熙自言自語地拆開信,開始閱讀。 他讀著讀著,就開始捏眉間。 高士奇在信紙中所寫之語,儼然是太子對他們的教誨。 天無二日民無二主國無二君,儲君和諸王皆是皇帝臣子,決不可僭越。即使皇帝不在乎,其他人也不能做僭越之事,因為這會在客觀上引起朝中權力中心分列。 “保成啊保成……”康熙嘆著氣,很是心疼。 太子這話沒錯。 康熙自認為對太子非常好,也樂得放權,與洪武皇帝相比,自己對太子的信重絕對不差。 所以太子肯定不是怕被自己猜忌,才會如此小心行事。 太子如此做如此說,只是因為他太過聰慧,為人處世都太過正直,甚至有時候過分苛求完美,一板一眼都有些迂腐了。 有如此的太子,康熙當然很驕傲,但也難免心疼。 他希望胤礽更肆意一些,在他的縱容下更快活一些。 康熙自信能為胤礽遮風擋雨、保駕護航,讓胤礽輕松地坐穩皇帝的位置。所以胤礽大可不必事事循規蹈矩,做一個完美太子。 “保成主意大,連朕的話都不肯聽?!笨滴跛崃锪锏?,“朕該趕緊回京,好好教訓他?!?/br> 他把高士奇的書信丟一旁,把太子送來的奏折表格先丟一旁,拆開太子的私人信件。 康熙沒有強硬地阻止京城信使每日寄信,便是因為可以每日收到太子的信。 太子去海外時,他翹首以盼,幾月都難得到一封信; 太子回來之后又很快去了浙江,為了不打草驚蛇,太子也是好幾日才來一封信。 現在,太子終于能每日和他通信了。 一打開胤礽的信,康熙就笑出了聲:“這小子,居然私自把太子妃給定下來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沒聽到過嗎?朕還沒定下太子妃,你小子怎么能去私會女子?” 康熙笑了好一會兒,才接著看。 胤礽在信中闡述了自己要立這個太子妃的原因。 千金買馬骨。朝中招賢令發布了這么久,大清皇家科學院中也只有李彤一人能跟上那群外國人的思路,就一定要樹立起李彤這個榜樣。 胤礽又道,李彤的野心在科學上,就不會在權力上和后宅上動心思。他未來后宮肯定人丁單薄,不需要皇后有多少后宅手段。而李彤做出了許多有助于國計民生的事,不成為“母儀天下”的人,未來很難收場。 “汗阿瑪可憐可憐那個為國賣命的弱女子吧。我不娶他,她在民間的聲望都快成了活菩薩,誰敢娶她?那不是謀逆嗎?” 康熙再次被“謀逆”二字逗得前俯后仰。 他擦了擦笑出來的眼淚,不斷笑罵道:“這潑皮孩子,滿嘴胡言亂語!” 笑夠之后,康熙揉了揉笑疼的心口,思索胤礽的話。 確實如此。 雖這樣的女子不符合當世婦德要求,但皇后要求本就與常的女子不同。 無論旁的人再如何說李彤不是,李彤所作所為都是忠君之事,是他下的旨意。 在科學院無可用大清人之事,李彤必須成為標桿,不可回歸后宅。 康熙曾動過讓李彤入后宮為妃的想法,但一是李彤年歲尚小,二是宮中嬪妃眾多,貿然加一個高位嬪妃,恐怕會給李彤帶來許多麻煩,讓她不能安心做事。 康熙也想過,讓李彤出家,靜心為大清做事。 但太子第一次提出對某個女子感興趣,那么讓李彤當太子妃也行。 太子妃是未來皇后,未來一國之母,掌管大清科學院,對大清皇家好處很大,對太子的地位也有好處。 康熙在心中給李彤畫了個圈,輕輕點了點頭,繼續看胤礽的信。 用三言兩語說完太子妃的事后,胤礽長篇累牘的吐槽弟弟們,特別是三弟胤祉,最近越來越怠學。 印刷機已經到位,胤礽把胤祉趕去新建立的皇家出版社,擔任皇家口舌的重要職位。 胤祉取了一個筆名,摩拳擦掌要和眾儒對噴。為了和眾儒對噴,他終于重新勤學,每日冥思苦讀,手不釋卷,讓胤礽欣慰不已。 康熙再次笑得直不起腰。 出版社和報紙,是康熙和胤礽早就商議好的計劃。但因為發行報紙成本太高,印刷效率也跟不上,只能暫時擱淺。 印刷機改良成功,又正好遇上康熙帶著眾位文人去曲阜孔廟的大事,發行報紙之事當然立刻就要執行。 太子雖不肯僭越,但該當機立斷的時候,太子也從不馬虎,不會因迂腐而耽誤正事,康熙很欣慰。 但康熙萬萬沒想到,寶貝兒子還玩一箭雙雕之事。發行報紙如此重要的事,還能與勸學胤祉扯上關系。 都說長兄如父,他這個當父親的也沒有如此事無巨細地體貼照顧兒子啊。 三阿哥不肯學習?打一頓便是! 打一頓不肯聽,那就多打幾頓! 康熙越想越樂,笑得連寫了正式的折子都看不下去了。 他正笑著,趙昌不顧禮儀沖進來,撲通跪下道:“太子急信!太皇太后身體抱恙!請皇上回宮!” 康熙茫然,還未回過神:“什么?再說一遍?!?/br> 趙昌雙手顫抖呈上書信:“信使就在門外,皇上可要召見詢問?” 康熙拆開書信,因雙手顫抖,不小心將書信撕成兩半。 他手哆嗦著把信拼上,一個字一個字地仔細看。 信上只有幾個字。 “太皇太后病急,請皇父速回!” 康熙揉了揉眼睛,瞪大眼睛又看了一遍。 還是那幾個字,沒有變化。 他腦袋一陣眩暈,雙眼發黑,身體發軟,重重靠在椅背上。 太皇太后近些年身體一直不好,康熙以為自己早已做好心理準備。 但“病急”二字,卻讓康熙發現,他根本什么心理準備都沒做好。 不,只是病急,太皇太后一定無事! 沒錯,太皇太后洪福齊天,定會無事! 康熙大口大口喘著氣,聲音沙?。骸盎?、回宮!” 第160章 (霸王票加更) 暢春園中。 太子將書房和臥室搬到了太皇太后所住樓閣中,每日一邊處理政務,一邊親自服侍太皇太后湯藥。 皇太后見太子勞累,多次勸說太子,但太子都拒絕離開。 “皇瑪嬤才應該休息,您已經幾日未睡好了?!必返i寬慰道,“有我和公主、阿哥們輪流侍奉烏庫mama,皇瑪嬤不用擔心?!?/br> 皇太后苦笑。 她知道皇子公主們能盯住下人們照顧好太皇太后,但她不敢錯開眼。 皇太后“天真”了一輩子,一直處于太皇太后的保護下,很少動腦子。 如果太皇太后去世了,她不知道該如何接著走下去。 或許她已經成熟了許多,只要足夠老實,就能繼續做皇帝尊重的皇額娘。但皇太后心里沒底啊。 有人能依靠的時候,誰想磕磕絆絆跌跌撞撞獨自前行。 若是太皇太后去世,她遇到任何事,都得自己動腦子,反復琢磨這件事是對是錯,能不能做。 平衡草原和大清關系的事,說不準也要落在她頭上。 以后那些科爾沁的人,肯定會找自己要好處。她應該如何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