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太子今天作死了嗎 第274節
書迷正在閱讀:豪門小可憐是滿級天師、入贅太子有點窮、在狗血豪門當幫傭是什么體驗、外科醫生穿成民國小可憐、省吃儉用當頂流、飲冰、七零年代男配的美好生活、丞相今天嘔血了嗎、男主他斯德哥爾摩了、我道侶是APP拼來的
可飽讀詩書不代表會當官。他們對自己轄地一問三不知,連賬本都搞不明白,甚至還有人不識數——以前算術是儒士必備的技能,現在他們只需要會八股文就夠了。 府衙中一應雜事,基本都是聘請師爺、老吏、捕快來做,而這些師爺、老吏、捕快都是當地人,也就是和當地豪強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康熙了解之后,身后驚出了一身薄汗。 這只會讀圣賢書的知縣知府,是不是像極了垂拱而治的圣天子? 或許官員在科舉之后,也必須經過再教育才能當官。否則只會四書五經的他們,要如何治理好一個地方? 這群進士舉人只修品德不修俗務甚至厭惡俗務??傻胤焦俚膶崉杖撬讋?,是一個個銅子一捧捧糧食堆積出來的俗務。 康熙想了想那些被百姓們堵住不愿他們離開的地方官。 趙士麟會修水利;施世綸擅斷案;張鵬翮禁止攤派……他們所做的事都是地方官實務中很小很小的一部分。按照常理,無論是水利、斷案還是禁止攤派,都是地方官的職責??伤麄冎蛔龅搅艘恍〔糠?,就引得百姓們念念不舍。 這說明什么?說明百姓們會感恩? 這說明,懂實務的好官真是太少了! 他曾經疑惑,一些貪官在離職的時候會有百姓相送,而一些素有善名的清官離任時百姓卻冷漠不已? 這說明什么?說明是人心本惡嗎? 這說明,一個擁有極高道德感的官員,并不一定能給百姓帶來福利! 看看這些儒商們的“上家”,哪個宗族沒有一個道德感極高、生活極其清廉的“清官”? 那些清官一輩子吃糠咽菜,甚至可能所睡的床鋪都是木箱子疊成,死后的銀錢都不夠下葬,需要親朋好友救濟。 可他們的宗族卻在地方上耀武揚威,儒商們各個富可敵國。 這強烈的割裂感,讓康熙心里十分煩躁。 當他回到暫住的地方時,胤礽正裹著小被子,躺在夕陽的余暉下翻看史書。 他翻看的是司馬光的《資治通鑒》。 康熙把養病養得吃胖了一圈,看上去重新軟軟綿綿稚氣十足的兒子擠開一點,道:“你不是不喜歡司馬光嗎?” 胤礽道:“我是不喜歡。司馬光是宋朝文人養望的典型。他一輩子都在養望,腦子里只有養望,國家和百姓都是他養望的工具,連一本史書中也夾雜著無數私貨?!?/br> 康熙道:“那你為何還看?” 胤礽道:“不能因為不喜歡就不看啊??此臅?,就能了解他的人,了解和他類似的養望的宋儒們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腐朽?!?/br> “想當初,不說春秋戰國時的儒家,也不說十世百世報仇的漢儒,只說唐儒,哪個不是一人能滅一國?君子六藝,包攬萬物,連孔子都說‘三人行必有我師’,荀子也說‘青出于藍而勝于藍’?!?/br> 胤礽搖了搖頭。 “到宋儒后,提倡復古,居然連超越師長都成了不敬。若讓孔子得知,這群人希望孔子的弟子不如孔子,孔子弟子的弟子不如孔子的弟子,這一代不如一代……” 康熙接嘴,嘆息道:“這不是儒門不幸嗎?” 有誰會希望自己一代不如一代? 如果你現在隨便找個老百姓,祝他一代不如一代,肯定會被揍。 而這荒謬的事,卻是儒家現在的主流思想。 你不能比師長強,你不能比圣人強,否則你就是不尊師重道。 試問圣人逝世的時候,還在感慨生有涯學無涯,希望弟子們能把他的學問完善并發揚光大。 他能想到,那些不肖子弟們會讓自己的學問隨著自己壽命終止而終止嗎? 胤礽點頭:“是儒門不幸。所以汗阿瑪,要不要和真正的孔子傳人寫封信?” 康熙道:“南孔?” 他眉頭微皺,譏笑道:“南孔就一定比北孔好嗎?” 胤礽道:“當然不?!?/br> 后世總說南孔如何如何,北孔如何如何,好似北孔是賣國賊,南孔一直秉承著孔子一族的驕傲。 其實并非如此。 在元成宗元貞元年,南北孔就重新合宗統一,結束了一百多年的雙宗并立。之后衍圣公是元朝認認真真研究了族譜,從嫡系中一個一個選出來的。 現在之所有還有所謂南孔北孔,是因為當時分裂的一百多年中,南孔已經在當地繁衍了相當大的宗族勢力,積攢了大量錢財。這么多人,不可能拋棄土地財產回北邊。 這就相當于其他宗族世家往各地分散創業一樣。 南孔和北孔的事,只要看一看歷代衍圣公的族譜就知道了。 這當然不是說孔家沒好人。 孔家有殺身成仁的,也有舍身取義的。只是道德感高的人,最后肯定都當不了多久衍圣公。 衍圣公是皇帝封的,是宅斗斗出來的。 胤礽看著元朝留存史料中,孔家為爭奪衍圣公的位置打出了狗腦子,今天說這個人不是嫡系,明天說那個人的母親曾經改嫁,后天說那個人有問題。元朝勘定孔圣人的嫡系子孫勘定了好幾次。 真是一出精彩的大戲。胤礽看著樂呵極了。 “既然你知道,還找他們干什么?”康熙對孔家沒什么好感。 他會殺鐵骨錚錚的人,卻也看不起軟骨頭的人。 孔家的衍圣公是宋朝人封的。 宋人骨頭軟,對外卑躬屈膝,對內迫害武將,如歐陽修等大儒都曾欺凌當時唯一可以保家衛國的名將狄青,把人活活折磨自殺。 他們沒本事傳承漢唐的“強儒”傳承,又沒有功勞來為自己樹立新的理論,打不過其他政權,就只能從“華夷之辯”來尋找政權合理性。 孔子被封為“文宣王”,孔子后裔被封為“衍圣公”,就是這個背景下的產物。 之前雖也尊孔,但孔家只是“奉祀”,不是“衍圣”。 在宋朝之前,華夏其實對華夷的區別很寬松。畢竟從秦滅六國起,什么是華,什么是夷,本就沒什么定論。 只要祭祀炎黃祖先,只要延續炎黃文明,都是華,不是夷。歷朝歷代許多明君都有胡人血統。而現在許多漢人,曾經也是胡人。 這就是民族大融合。 說白了,為何漢人稱漢人?因為漢朝是秦后第一個大一統王朝。這本就不是因血緣地緣而聚合成的民族概念,而是文明概念。 在這種軟弱背景下封的“衍圣公”,本身就帶著一絲滑稽和腐朽的味道。 胤礽靠在康熙身上,道:“有想躺在祖先名聲上舒舒服服吸血一輩子的孔家人,也有想要革新孔家,為真正的孔圣人正名的孔家?!?/br> “他們不要所謂的世襲爵位,他們想用自己的能力為孔家后人正名?!?/br> “他們認為,衍圣公不能代表孔家,更不能代表孔子?!?/br> “孔子就是孔子,孔圣人只有他自己能代表他自己,后人所有借孔圣人牟利的行為,都是給圣人抹黑?!?/br> 康熙挑眉:“還有這種人?” 胤礽笑瞇瞇道:“年輕真好啊?!?/br> 康熙無奈:“你這個年紀,能說其他人年輕?你想讓他們做什么?” 胤礽道:“恢復君子六藝啊。咱們大清的儒家,不說比千年前的儒者們強,至少不能比他們弱吧?當年孔子可是可以獨自cao縱八匹馬的青銅戰車?!?/br> 康熙若有所思:“復古?” 胤礽笑道:“復古?!?/br> 康熙使勁揉了揉胤礽的頭發:“讓孔家那群年輕人帶頭復古,把西學融入孔家原本的君子六藝?” 胤礽道:“說什么融入,那些西學我們的老祖宗們就沒有研究過嗎?我可以從史書中,看到許多西學的原型。那些知識本就是咱們的?!?/br> 康熙:“……” 康熙問道:“你確定?” 胤礽拍著胸脯道:“不信阿瑪派人去整理典籍,把咱們史書記載中和西學相關的事都列出來。我們才是最先發現這些知識的人!” 康熙:“……”他怎么感覺,兒子有點無恥? 但他很欣賞兒子的無恥。 康熙本以為胤礽心傷一次之后會頹廢許久,哪知道兒子雖然躲懶,但腦子仍舊在思考,怎么徹底解決大清朝廷對儒林人士無力的現狀。 康熙想引西學、興百家,胤礽直接聯合對現狀不滿的孔家人,要刨宋儒的根。 雙管齊下,療效一定會非常好。 “恢復了?”說完正事后,康熙又揉了揉胤礽的腦袋。 胤礽笑瞇瞇道:“阿瑪,您知道什么是鱷魚的眼淚嗎?” 康熙問道:“那是何物?” 胤礽道:“鱷魚在吃其他動物時,會留下眼淚,看上去仿佛悲天憫人。但其實它只是因為吃了其他生物,體內鹽分升高,通過淚水把體內多余的鹽分排除體外,順便潤滑一下眼睛而已?!?/br> “鱷魚的眼淚,就是偽善的代名詞?!必返i指著自己的眼睛道,“看這,就是鱷魚的眼淚。我會哭,但該捕獵的時候,我也不會手軟?!?/br> 康熙再次揉了揉胤礽的腦袋。 他想對兒子說,不,你這不是偽善的眼淚,你不是鱷魚。 但最終他只是笑著道:“很好。當太子,就該有這樣的魄力?!?/br> 胤礽笑著點頭,仿佛心中陰霾一掃而空。 他丟掉了自己的小被子,開始幫助康熙處理政務??滴醯男柿⒖烫嵘嗌?,估計下月就能回京了。 他們順帶給一些孔家人寫信,讓他們來京城一敘,共創新儒學盛世。 當然,康熙也發布招賢令,召集殘存的百家后人。 即使百家學脈看似斷絕,實際上休息百家學問,并以百家自居的人并不少。他們只是隱藏在民間,隱藏在儒家的陰影下,假裝自己是個儒士般活著。 康熙在南方舉起的屠刀,本讓朝中一些儒林人士很不滿。 但當康熙發布招賢令的時候,他們慌了。 皇上難道是因為杭州城內那些打著儒商招牌的敗類,對儒家失望了? 不不不不,皇上,那不是真正的儒士!我們儒家學子才不是會經商渾身銅臭味的俗人!皇上不要因為他們而對儒家失望,懷疑儒家對大清的忠誠??! 衍圣公急瘋了,趕緊上書,說要來北京城和皇上談談。 儒家一急,這浙江杭州城的滾滾人頭和前往邊疆的流放長隊,都不是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