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零之女配重生當學神 第142節
光刻機生產中受到制約的因素實在是太多了,其中最突出問題的還是鏡頭。 國內收購的鏡頭廠雖然已經開始了光學玻璃的研發,但是就像如今的鏡頭是靠著慢工出細活的手工研磨一點點做出來的,一家工廠的發展,同樣需要很長的時間。 校驗角度,調整生產環境和配比,需要千百遍的嘗試,而頂級技工的培養,需要的時間就更長了。 甚至直接購買的技術都無法馬上應用,因為哪怕一點點環境的區別,都會對鏡頭的光潔度產生天差地別的影響,于是,又是重復千百遍的實驗,調整,然后從頭再來。 這些關于生產環節的細微知識,甚至無法靠口頭傳授,只能用漫長的時間一點點積累下來,再化成工廠的一部分。 這就是一家百年光學工廠的底氣所在,即便砸錢,都很難在短時間內縮短差距。 但,真就完全沒有辦法?當然也不是。 木船緩慢發展了上千年,但是不過幾十年,就被蒸汽船直接碾壓過去,騎兵在大陸上曾經肆意縱橫,最后依然無奈倒在了□□噴射的火焰之下。 科技才是第一生產力,即便是面對號稱只能用人手和rou眼打磨出來的高精度光學鏡片,也是一樣。 但是現在,她們需要的是更好的加工工藝,更精密的機床,以及足夠跟上發展要求的工業能力。 光刻機的制造,匯集了現代工業領域絕大多數最頂尖的技術,而且是成體系成規?;?,井熙心里很清楚,這種高科技行業,如果不想因為其他因素被國外卡脖子,那就勢必要在國內發展出可以替代的技術工廠。 如果愿意多等數十年,這件事當然不用過多煩惱,這個國家雖然暫時困窘,但是很快,就會發展成一個強悍無比的工業巨獸,擁有全世界最全的產業鏈,而且在絕大多數領域,都取得碾壓性的優勢。 但她這不是習慣于搶跑嘛。 作為一個學霸,搶跑大約是常態,小學掌握初中知識,初中為大學做準備,本來就是學有余力者最喜歡的領跑姿態,即便放在科研上,也是一個道理。 科技發展有時候并不是嚴格按照線性時間往前走的,偶爾幾年的突飛猛進,或者一段時間的停滯不前都是常態,一個搶跑者,往往也能夠促進一整個行業,甚至相關產業的突飛猛進,還能夠吃到最大的發展紅利。 個人能夠賺去的利益姑且不提,反正人有錢到一個程度,銀行卡里的金額也就是一個數字而已,起不了太大的波瀾。 而井熙最最看重的,還是政策的傾斜。 更多可以選擇的人才,更充足的經費,才是正面學閥的最高追求。 所謂學閥,在大多數時候并不是什么好詞,壟斷,排他,搶占資源,總歸更像是小說里的反派boss,至少也屬于灰色的邊緣人物。 但是歸根結底,除了那種只會壓榨學生,圖謀成果的蠢材,真正的學閥,總是要做出非同一般的成果,才有希望染指更高層次的資源分配。 買再多豪宅,晚上睡覺也只能睡在一張床上,但是添置實驗室的設備,可是多少錢都不夠用的。 除非再走商業或者管理路線,能做到這個層次,大概也就是一個研究員能做到的最頂層了。 另外兩條路井熙表示毫無興趣,自然,也只能向學閥這個宏偉目標努力前進。 事實上,再過幾年,井熙在光電領域儼然已經是學閥級別的人物,但是一個真正有追求的學閥,怎么能忍受自己一個人在前頭孤獨行進呢,至少也要驅著趕著,找到稱心如意的工廠幫她制造更順手的設備,研發更好的材料,順便還有幾個合作愉快的跨行業實驗室當做技術儲備,才能舒舒服服的繼續做實驗。 她需要更先進的機床,幫她制造各種復雜而對精度追求無窮無盡的異形件,需要閉環拋光的機器,幫她徹底擺脫光學鏡頭的限制,還有更好的光刻膠,更精細的掩膜版,能量輸出更大也更穩定的激光器,等等等等。 材料那邊她做不了太多,但是關于機床,還是有些心得的。 純粹的機械設計不是井熙擅長的領域,但是芯片,可是數控機床的心臟和大腦,尤其是中高端的數控機床,對芯片的依賴更大。 井熙不會設計芯片,但是,她能造制作芯片的機器??! 國內在數控機床上的起步并不晚,無奈因為種種原因,到了八十年代,早就已經追不上國際主流的發展速度,但是,國內最短腿的還是在半導體方面,而單論機械,國內的人才和技術儲備,其實并不差。 而八十年代,其實是一個很不錯的追趕時機。 隨著計算機軟硬件的發展,自動化程度更高的數控機床已經成為主流,但是現在還是粗放式發展階段,精度,性能和復合程度,都還沒到往死里卷的程度。 這也就意味著,國內的機床行業這時候追趕起來,沒有十年二十年后那么辛苦——當然,也只是稍微好一點而已,至少錢花起來,能省不少。 井熙現在并不缺錢。 深紫外光刻機和激光全息當然花費不菲,每年光是固定的研究經費就超過千萬美元,更不用提需要增添的各種儀器設備,同樣是一筆天價的支出。 但是,她現在來錢的路子也足夠多。 紫外光刻機已經賣了二十多臺出去,除去已經交貨的兩臺,其他只是收了定金,但是因為她的研發經費和生產成本都遠比自己的競爭對手低,就算賣價不高,利潤也遠比其他幾家光刻機廠更高。 led工廠已經徹底克服了大規模生產的問題,生產成本也已經被控制到一個可以接受的范圍,當然不如后世家家戶戶都能買得起的地步,但是在歐美正如火如荼大搞節能環?;顒拥臋n口,這些在國內略顯昂貴的led節能燈,還是頗有些出口市場的。 光纖的推廣也十分順利,國外源源而來的分紅且不提,國內伴隨著電話的進一步普及,也迎來了一個利潤的爆發期,那個井熙唯一籠絡到的后世名人,能力和cao守果真就像后世傳言一樣靠譜,而且這位也是個閑不住的,最近又利用密集光波復用以及其他新技術,在搗鼓數字程控交換機,rou眼可見又將開拓出一片不小的市場來。 井熙對這個合作對象的能力還是充分信任的,基本只需要躺著收錢就行。 至于其他收入,依然穩定為她提供大量的進項,唯一還沒有穩定盈利的是那家房地產公司,但是八十年代本來就只是國內房地產的萌芽期,真正的爆發,還是十年以后的事情。 倒是徐真真和安嵐借著拿地皮的機會,順便做了幾個鄉村扶貧的項目,所費不多,成效卻很不俗,在井熙看來,倒比炒房顯得有意義多了。 與此同時,井熙還有一個大靠山,那就是背靠著國家重點項目的扶持。 對任何研究者來說,這都是足夠幸福的事情,要不然,各個項目組也不至于為此打破狗腦子,只為了自己的排名能往前靠那么一兩名。 這里頭總會有些蠅營狗茍的事情,但是對井熙來說,絕對的實力總能輕易碾壓絕大多數的陰私,畢竟,國內在頂級期刊上發表文章的人或許不少,但是像她這樣能夠穩定刷屏,并且年紀還如此輕的,還真沒幾個。 年輕就意味著她還有很長的學術旺盛期,那些年老體衰的現任學閥們,就算不為自己打算,總還不得不替自己的學生或者派系,考量一下后續香火情的問題。 就更不用提那些真正大公無私,對井熙保持著長輩的關懷和愛護,愿意扶持她一程的學者了。 科研界到底算是比較單純的地方,除了搶經費的時候無所不用其極,總體而言,大牛們還是更欣賞聰明而有潛力的年輕研究者,能幫一把的時候,一般也不太會刻意為難。 政策扶持加上充足的經費,自然也讓井熙有余力往機床領域嘗試著發展一二。 稍一打聽,井熙得知第三代機床攻關項目已經在幾年前被關閉,但是人還在,技術也有,所需要的,也不過就是充足的經費和技術支持而已。 而后者,井熙正好都不缺,而且,她還有一個在這個年代十分罕見的特質,那就是對未來發展方向的洞察。 恰好,她在機床領域還正好有個熟人,就是張成棟他爸,張工。 有這位老工程師牽頭,重新收購一家工廠,斥重資重啟對第三代,甚至第四第五代數控機床的研究,好像也不是那么不可想象的事情。 聽說井熙準備做數控機床的項目,而且第一筆投資就超過千萬,那位勤勤懇懇一輩子的老工程師激動得滿臉通紅,用張成棟的話來說,就是差點直接撅過去。 然后,老人家就不顧家人的勸阻,堅決辦了內退,直接來了京城。 對于老人家的信任和堅定,井熙十分感動,肩上的擔子,也覺得更重了。 總不能叫這位對國產的數控機床盼了一輩子的老人家,再次失望而歸吧。 第126章 人才 在自動化程度還不夠高的年代, 人類單純用手和rou眼,純手工做出來的零部件,精度其實也能達到很高的水準。 比如老的光學鏡片廠里專門研磨鏡片的金手指, 就能夠穩定制造潔凈度極高的鏡片, 比如七八十年代的八級工十級工, 也能靠著老舊的手動機床, 敲打出極其復雜的曲面螺旋結構。 反而是幾十年后,機械自動化全面取代了人手和經驗, 這些技藝精湛的老師傅,就十分罕見了。 所以,雖然靠著八級工十級工一點點的打磨拼湊無法實現規?;慨a化,但是解決從零到一的問題, 難度卻并不大。 甚至,某家已經封存的工廠車間里,直接有一臺現成的機器, 就是前幾年靠著幾個大工帶著一群小徒弟, 手工做出來的樣機,所有的零部件嚴絲合縫, 主軸部件的精確度甚至比國外大幾百萬買進來的機床還要高, 可惜只此一臺,電機很不怎么的,還缺了能讓機器動起來的關鍵控制系統。 井熙打聽到有這么一臺機器的存在,花了些外匯額度, 就跟那家廠子把機器換了過來。 張工看著這臺機器,也忍不住老淚縱橫。 他是八級工,當年也參加過這臺機器的研發,但是那個帶隊的十級大工, 去年已經因病走了。 看到舊物,再想到舊人,只覺得心中百種滋味都匯集到了一處,也不知道是悲還是喜。 悲自然是因為這些年過去,不少老伙計都已經沒了,當年項目組解散,竟成了他們最后一次相聚。 喜則是因為,那點舍不去的執念,或許真有重見光明的一天。 剛見井熙的時候,張工就覺得這個小丫頭很不一般,但也絕想不到在有生之年,竟然能親眼見到這丫頭重開項目,甚至,自己還來得及參與其中。 “我這把老骨頭,就徹底交給你驅使了?!睆埞む嵵貙跽f。 井熙也只能連說不敢,說自己就是一個牽頭人,具體的機床研發,她能做的也不多。 井熙這話并不是謙虛。 和一百年前可以縱跨多個領域的偉人不同,如今科研這條路是越走越艱深,也越來越窄。 井熙精力旺盛,學習能力也強,但是至多只能做些簡單的芯片設計,涉及到機床這種復雜集成電路,打打邊手或許能行,當主導者顯然能力不足。 她也無意將科研的主要精力放在這上頭。 井熙的真正目標,還是解決光刻機研發中,機械設備跟不上的問題,當然,如果順便能把閉環拋光機器人做出來,徹底解決鏡頭潔凈度不夠,以及產能不足的問題,那就更加完美了。 而華國,從來就不缺人才。 dawn又開始對外招聘研發人員。 dawn的條件,也再一次在科研界的小圈子里傳開了。 這一回招的不是光電類的,而是機械控制和集成電路設計,還有伺服電機相關的人才,國內沒有什么數控的技術儲備,但是一波波學習相關專業的留學生,數量并不少。 很多人選擇留在國外,主要原因是科研環境和個人待遇問題,但是,當國內的待遇向好,科研經費也充足的時候,不少人或許也愿意回到自己的祖國。 畢竟,光是一口吃的,家鄉菜也總更順口一些。 井熙琢磨著,想借此機會再挖幾個未來的大牛過來幫忙,要是有一個足夠出色的人才主持大局,她也能輕松不少。 但是,一件很悲催的事情是,她記憶里不少還在國內的大牛,要么年紀還小,要么現在在關鍵單位,她也染指不上。 現在唯一的指望,還是國外的留學生。 井熙也不管人家究竟愿不愿意回來,反正借著學校的門路,把邀請書發了個遍,想著能哄幾個哄幾個,總歸不虧。 ———— 蘭洪波出國已經好些年了。 他是本科畢業出的國,后來一直做的都是數控系統的項目,不過今年就要博士畢業了,導師對他頗為欣賞,考慮把他留在自己的實驗室里繼續搞研究。 蘭洪波從來沒考慮過回國,幾年前他或許隱約有過這種想法,但是當國內數控機床的相關項目組關閉以后,這點心思就徹底熄了。 辛辛苦苦讀了這么多年書,總還是想做出點成果留在世上的,而以國內現在的條件,他的所學幾乎毫無發揮余地。 收入也是一個不得不考慮的方面,他家里并不富裕,底下還有一個弟弟一個meimei,都是很會讀書的孩子,要是他選在留在這邊,家里能輕松不少,以后弟妹想出國,也有個人照應。 只不過,在午夜夢回的時候,偶爾還是能想起家門口那條小河,發出的潺潺響聲。 其他時候,蘭洪波的行事作風就跟所有想要努力獲得綠卡的外國留學生一樣:cao著隱約能聽出口音的外語,努力工作,積極融入當地社群,順便讓實驗室的老板相信留下他的價值。 所幸,蘭洪波在科研領域的天賦十分不錯,在想進實驗室的幾十個競爭者中,無論實驗能力還是設計思路,都是絕對的佼佼者。 這天本來是個值得慶賀的日子,因為他終于拿到了實驗室的聘任書,只等簽了合同,就能成為在職研究員,起薪十萬美元,如果做出成果,還有額外獎勵。 他導師領銜的實驗室在業內水平不俗,和幾個跨國大企業也有很深層次的合作,因此并不需要像一般的小實驗室,時常擔心經費問題,各項福利也很到位,算得上一份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