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頁
許是見一系列政策下來之后,前線局勢并未好轉起來,再仁和的官家,也沾上了幾分急意。 官家也是無奈,不過時間不會叫他一直反思澶淵之盟以來大宋積攢下來的弊病,他一直順著大多數官員的建議,問些信任的人,把那些不中用的人都換了下來。 陜西前線不能只有龐籍那一幫子人,官家心急,向四方求著方略之士,來不及考察這些謀士,便都快馬加急地把人送到了戰線上,叫人指揮形勢。 調動人事之余,官家見樞密院那幫子人也是提不出個什么好意見,一道文旨下來,長官調成了官家的親信夏守赟。 這樣怯懦腹中又毫無墨水的人升了上來,眾位官員心里不滿,卻也不敢拂了官家的面子,更不敢在如此混亂時候忤逆君意。 偶爾傳來幾陣異聲,大多數時候,都是附和著官家圣明。 一臉驚慌失措的官家,上朝時望見同樣無措的官員,兩方都為難。戰爭前奏打得緩,眾人便都以為元昊只是一時興起,不曾想這局勢會發展到如今這般境地。 那幫官任由狼子野心的元昊肆意壯大勢力,末了來一句人只是放著空話。待到人真正打過來時,又自危起來。想著圖變時,才發現現有的制度滿是漏洞,改起制來恐怕要比登天還要難上幾分。 日日錦衣玉食的皇城人怎會懂得前線作戰的艱苦?只是埋怨著,徒勞用功著。 六月廿三,官家下詔書“削趙元昊官爵,除屬籍”。官家原本是想安穩人心,誰知竟病急亂投醫,旨意之間全然是錯處。元昊未曾被列入那卷皇家族譜,又何曾談得上削爵除籍呢? 遼與西夏,誰人不知南境的大宋最講究那些禮儀名分?如此宋在自己最引以為傲的事上犯了錯,除了本國還在自欺欺人,旁的國,誰看了這道文旨不鄙夷大笑? 這道文旨傳到司馬光那處時,他一直蹙眉哀嘆,滿是不可置信。 大概旨意是衙里的同僚報過來的,傳來時已到了廿五,彼時正是戌時二刻,司馬光正給張儒秀剪著手上剛起來的倒刺。聽到宅老傳來了這些消息,方才無比輕快的心又落到了深崖里去。 張儒秀也坐在一旁,聽著宅老匯報這些事,也把司馬光的表情變化都看在眼里。 “先退下罷?!彼抉R光嘆道。 宅老出去后,司馬光便支手撫額。 官家那套用人之道他不宜多做干涉,可這道文旨下來后,確實叫人匪夷所思。 官家下旨,滿朝文武竟無一人發現旨中的漏洞。甚至在旨意頒布出來叫人肆意嘲笑后,才覺其中不妥。 “事已至此,再埋怨也無濟于事。不如多想些法子,還能挽救一二?!睆埲逍銊竦?。 司馬光一向重禮守禮,他從小便被教誨,自己身在一個禮儀大國。作為國家的一位子民,也當知禮守禮懂禮才是。他把這番話記在心里,卻不曾想那個國在這方面上犯了大錯,還是在這般局勢之下。 怎能叫人不心煩哀怨呢? 司馬光揉著眉,話里皆是思考:“說起來,又何止是禮叫人難堪呢?西夏攻勢愈發猛烈,我方卻連連敗退?!?/br> “從上到下,都是弊病。澶淵之盟后,軍隊愈發松懈,百姓低頭耕種不知戰爭滋味,那些官員更是醉生夢死徒享安逸?!?/br> 司馬光說了,頓了大半晌。 許是想通徹了,抬起頭,無比堅定地對張儒秀說道:“該變了?!?/br> “什么?”張儒秀一時沒反應過來。 “這個國家,這些制度,都該變了,都該改了?!?/br> 司馬光話里很堅定。 這會是場惡戰,又或是場徒勞無用的敗戰。 那個他們引以為傲的大宋,興許早在不經意間,落后于他國了。 作者有話說: 辛辛苦苦攢了二十萬,真的不要再養肥啦?。^頂貓貓哭泣頭) 以及這段時間三次元事有點多,碼起字來真的沒靈感,半天憋出來幾千字。目前背景線只寫了一點點,劇情上還要過個幾年才能完結。本來想寫成大長篇來的,因為手速太慢,在想要不要坎綱完結,也一直在想劇情走到哪一點才能結尾。 不會坑的,畢竟是從好幾年前就想寫的白月光文。只是覺得筆力太淺,寫不出那個味兒來。還是要感謝一直追更的小天使們!手動比心~ 第62章 會陪著你 張儒秀聽罷司馬光這一番圖變的話, 頗為震驚。 此時說出這番話的司馬光,好似顛覆了她對他的認知一般。 在遇到司馬光之前,張儒秀以為他是位迂腐頑固的人, 后來的王安石變法也在印證著他的那些保守激進的想法。她從史書與萬人傳誦里, 粗略地了解了他。 張儒秀一直以為,自己很了解對面的人。直到方才他說出那番圖變的話,才叫她重新思考起來, 要不要換個方式來了解他。 “怎么了?我說的你不同意么?”司馬光見張儒秀一副呆愣模樣, 關切地問。 張儒秀回過神來,輕咳一聲。 “不如說說你的見解罷?!睆埲逍慊氐?。 司馬光心里雖有疑惑, 只是強壓了下去, 沒敢多問。想了半會兒,開口道:“其實問題已然眾目可見了?!?/br> “澶淵之盟換來幾十年和平,叫百姓都安居樂業起來,也叫軍隊越發冗雜。休戰期間,每年仍有數萬人充軍。而這些兵長期得不到cao練, 便都懈怠下去, 占著公位不做公事, 甚至可以說是好吃懶做?!?/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