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頁
實際上來到她這處的人,來之前心里就有了個解決的法子。只不過是主觀性太強,又太過模糊,他們不敢確定不敢面對罷了。張儒秀收了錢,便把這些不成模樣的法子逐漸雕刻成上好的成品,一字一句地講給他們聽。再熬些雞湯,顧客也總是皺著眉頭進去,眼里帶紅地出去。 每一位出去的客人,大差不差地都會給她招來些新的生意。她被玉仙觀那處的人稱作“解憂小娘子”,他們好奇她面簾下的臉,好奇她為何每日午后準點開鋪,準點關鋪。不過她也始終不肯透露出半點消息來,那些人也總是無功而返。 …… 四月十九,司馬光口中的揭榜日。 這日卯時,東華門外便站了許多人,都在等著放榜。 如何放榜?自然是在“唱名”儀式上,侍郎拿著皇榜,一個個地喊出新進士的名字及名次。 唱名賜第,官家親自來主持。官家高坐于殿中,下圍立著的盡是京官,而一眾進士則是在殿下列隊等候。 甲寅科狀元為呂溱,榜眼為李絢,探花為祖無擇。 而司馬光,則是進士第六名。 司馬光聽到自己的名字被念出來,隨即出列,邁步走入殿中,叩謝皇恩。 進士的名字一個個地被侍郎念了出來,而省元范鎮的名兒卻始終沒有出來。 一旁的人站不住,小聲催促著人快上前對官家說自己是省元,求官家調整名次。 原來是省元殿試后,若是位次偏后,便可在儀式上申請官家將自己的名次提前,這是官家給省元的照顧。 當年的歐陽修如此,如今范鎮也可行這事。 不同于一旁新進士的催促著急,范鎮倒是一臉鎮靜模樣。 “第七十九名——范鎮!” 唱名人終于念出了范鎮的名兒。 范鎮一臉風輕云淡,邁步沉穩,出列謝恩,歸隊。 司馬光站在一旁縱覽了事件全程,心底也升起對這位進士的敬意。 司馬光側目望過去,隊尾的范鎮直視前方,平靜得像是一潭死水的波面。 …… 放榜的消息傳得很快。 不久后,司馬池便知道了司馬光的位次。老丈人雙眼一熱,直拉著聶娘子的手說欣慰。與此同時,張存也接到了信兒,直拉著林大娘子的手說自己當年沒有看錯人。 雙方都浸在一片喜悅之中,自然也沒留意到司馬光什么時候給張儒秀遞了封信。 張儒秀這邊,自然也是被信打了個措不及防。打開那一封信前,她都不敢相信那么正經的司馬光會給她寫了封信。 信里報了下他的位次,張儒秀看到這處時,眉頭一挑。心里暗嘆,不愧是她的未婚夫,不愧是她下半輩子的男人。 當然,信上也不只有這幾句無比官方的話。一張信紙,前半部分正經嚴謹,后半部分才是寫信人真正想說的話。 “我想,同你一起出去,好么?去哪兒都可以,這次還是都聽你的。我只是想叫你同我一起。無論怎樣,只要你站在我身邊,我就很高興?!毙诺穆涔P處,是“司馬君實”四個字。 張儒秀看完,便將那信紙投入到燃得正旺的燈爐之中,霎時紙成了灰燼,字也不再留存。 好么?當然啊。人生本無多少喜事,能盡興時自然要盡萬分的興。 第24章 他的動心 張儒秀還是把這事告訴了爹爹和阿娘。二老倒是支持, 直言人開了竅,腦子靈光。 司馬光信上說,他會在龍津橋上等著她。 他的說辭委婉動聽, 沒有說叫張儒秀到哪處去, 反倒是強調自己在哪處等著她。 司馬光把選擇權交給了她,哪怕是她之前早已承諾過自己會赴約,可信紙上還是鋪滿了寫信人的不安。去或不去, 他的身影都在龍津橋上可見。 司馬光約在了申時二刻, 午后的熱氣都散了去,單穿個外罩還是有些涼??蓮埲逍銋s并不在意, 簡單收拾了一番便覓了駕馬車迤邐而去。 汴京外城中, 蔡河周邊共有十二座橋,龍津橋便是其中最出名的一座。出朱雀門百步即龍津橋,依架于四水貫都其中之一的蔡河之上。 蔡河原是趙匡胤疏通河道、避免淤塞,在后周的基礎上所建的河道。建朝以來,汴梁城人繁地盛, 原本冷清的河道上也多了橋, 有了橋, 周邊便又生出了許多夜市。這樣層層貫通,蔡河邊人也多了起來, 自然成了外城里不多的鬧區。 一眼看不到頭的龍津橋上,亭臺幾座, 板石路寬敞, 橋上人雖多,走走停停間, 倒也不擁擠。 張儒秀上橋前過天街州橋時, 買了個用梅紅匣兒裝著的果脯蜜餞, 想著帶給司馬光吃。 上了橋,她便四處張望著找尋一人,走走停停,驀然回首,卻發現司馬光在一小亭子處等著她。那亭子小,只容得下兩三人。司馬光站在亭口,背后是空無一人的亭內。司馬光的眼也一直在追尋著,猛地看見張儒秀,便揮揮手示意。 司馬光看見,張儒秀的眼眸明亮,看見他的那刻,手里提著匣兒小跑過來。她頭上插著根點絳朱絲銀墜簪,隨著輕快的步子,七上八下,好不歡脫。 橋上的行人給她讓了道,她臉上帶著笑意,就這么毫無顧慮地奔向他。 橋邊古桐與榆柳相互掩映,紅日被幾縷薄云掩著,卻還是遮不住晾曬許久的光。明明她沒有出聲,可司馬光卻好似聽見了她朗朗的笑聲;明明他的心跳還是那般沉穩,可他恍惚間,卻覺著心漏跳的幾分,縱使這般,心里也生出了莫名的無端的欣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