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家子的科舉奮斗路 第177節
書迷正在閱讀:國學學霸的成神之路(重生)、他的告白陷阱、穿書后成了皇帝的情敵、儒道神尊、羅網(骨科1v1)、無敵從繼承百億靈石開始、替嫁甜婚:老公,請克制!、直至盡頭【高干,NPH】、罪yin語、狩獵gl(純百、骨科)
永興帝眉頭微擰, 卻是畫風突轉道:“這些日子那西國使臣一意要與我大炎建交, 穆卿如何看?” 穆空青不知道永興帝對于大洋彼岸的情況了解多少,但瞧鴻臚寺卿這些日子同那位公爵打的太極來看,穆空青猜測,范家的船隊中, 估計有不少是永興帝特意派遣去的人手。 “陛下心中已有決斷。我大炎與西國遠隔重洋,如今也不過只有商隊往來,若只為買賣之事便要定兩國盟約,未免小題大做?!?/br> 穆空青試探道:“不過, 雖無必要簽訂契書,但看在西國有此誠意的份上,我大炎的船隊也可與西國船隊交好。日后出海,雙方或可守望相助?!?/br> 當然,這保障可不僅僅是對船隊而言的。 這會兒歷史進程雖然有些小紊亂,但是大體上也還在十六世紀的水平。 十六世紀有能力遠渡重洋的西方國家,一共也就那么幾個。 會在這個時候著意交好同樣有著龐大船隊的大炎,還始終執著于與大炎簽訂契書,成為正式盟友的國家,若是穆空青沒猜錯的話,無外乎就那么兩種可能性。 要么是海上霸主的地位已經不再穩固的舊王,要么,就是迫不及待地想要取代舊王的新王。 除非這個世界西方諸國所用的語言,全部都與穆空青前世所知不同,不然后一種可能性就可以直接排除了。 穆空青在廣粵時,是見過自家船隊聘用的舌人的。很顯然,歷史進程雖然發生了一定變動,但也不至于到這種程度。 這位西國公爵所說的語言,并不是穆空青熟悉的英語,也不似特征明顯的法語。 由此可見,這個“西國”究竟是哪一國,也就很容易推測了。 在穆空青原本的世界中,1588年8月的那場海戰過后,原本盛極一時的“無敵艦隊”覆滅,勝者成為了新的海洋霸主,日不落帝/國由此崛起。 雖然在后世,英國的勝利有大半都被歸結于運氣,但不可否認的是,即便運氣來了,也是要有實力才能抓得住的。 這場海戰中,雙方的實力差距絕對沒有到后人所說的“天差地別”的程度。 況且結合大炎船隊出海時的見聞來看,在這個時空,西班牙的勢力,也并沒有如穆空青前世那般強橫。 至少在美洲大陸上,還沒有土地成為外來者的殖/民地。 這樣一來,這個時空中的西、英兩國的實力差距,甚至是西班牙和其他海洋強國的實力差距,都比穆空青前世所知的要小。 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何這位被群狼環伺的現任霸主,已經有些迫不及待地想要尋找盟友了。 穆空青還不確定永興帝對如今西方諸國的形勢究竟了解多少,說話時自然也就收斂了三分。 永興帝聽了穆空青的話后,意味深長地看了他一眼,道:“穆卿手下能人不少?!?/br> 穆空青了然。 他手下可沒有這種能用短短幾個月的時間,就將各國形勢摸個大概的能人。 穆空青能知道這些,全靠他記憶力超群,前世學過的東西也沒忘干凈罷了。 倒是被永興帝派遣出海的人,那才是真正的人才??! 穆空青施施然再行一禮,卻并沒有多說什么。 永興帝笑道:“既如此,穆卿應當可以明了,糧種之事事關重大,在得朝廷明令之前,穆卿務必管束好家中之人?!?/br> 他說這話時,面上雖帶著笑意,可說出的話語卻十足冷硬,甚至帶上了nongnong的警告意味。 穆空青面色不變,恭聲應是。 而后,永興帝又同穆空青淺談了一番他得到這二者的過程,仿若方才的警告未曾存在過一般。 不多時,便有內侍在外頭提醒道:“陛下,時辰不早了?!?/br> 永興帝聞言起身:“三日后,朕欲往皇莊一行?!?/br> 這個皇莊,自然就是先前賜給穆空青的那一座了。 本季成熟的番薯和土豆,穆空青特意只讓人收獲了一部分。 為的便是能讓人親眼見證它們出土,確認它們的產量。 永興帝之所以不問高產糧種之事的真假,也是因為這個原因。 是真是假屆時一看便知,這會兒問得再多也都只是嘴上說說,同穆空青先前跟著土豆一起送進宮的紙條沒什么兩樣。 穆空青覺得,此次永興帝特意將他召進宮中,比起同他確認高產糧種一事的真假,更多的是在告訴他,此事在朝廷做出做出決斷前,必須要保密。 早先永興帝問起他農人身契時,穆空青便知曉,永興帝應當是不希望糧種之事過早傳出的。 只是那時候,穆空青只想著,若是此時就傳出高產糧種的事,那現在這點兒糧種根本沒法分。 別說是分給百姓種植了,就是發往各地府衙,令府衙培育良種的量都不夠。 屆時給誰?不給誰? 從道理上來說,自然是先派發往土地肥沃的魚米之鄉,用最短的時間種出更多土豆用來育苗,才是最優選擇。 可這叫那些生活在偏僻貧瘠之地的百姓怎么想? 他們的生活本就困苦,比起最先得到高產糧種的那些人來說,他們更需要這些糧種來救命。 可是偏偏,偏偏他們要等到最后一批,才能拿到這救命的東西。 不患寡而患不均。 用這種蘿卜去吊著那些在生死線上的百姓們,可能有一定安撫民心的效果,但也有可能是會出事的。 但結合永興帝突然提起與西國結盟一事,穆空青便覺得,事情應當沒有他想的那么簡單。 不讓百姓知道,避免引起不必要的sao亂是一個原因。 更重要的,恐怕還是不想讓這個消息,被海外諸國知曉。 大炎擁有廣袤的土地和大量人口,這是優勢,也是讓永興帝不敢做出某些決策的束縛。 大炎想要不落于人后,必然不能只倚靠少數船只出海,發展海貿勢在必行。 然而海貿獲利過巨,想要參與海貿的成本也同樣不低。 若是不想看到海貿只被少數大商把控,那么朝廷也只能鼓勵行商,讓更多人擁有出海的資本。 而這一切的基礎,就是糧食問題可以解決。 有土地的百姓不再為溫飽而發愁,沒有土地的百姓也可以用銀錢買到足夠的糧食。 若是沒有穆空青,永興帝心里即便有再多雄心壯志,此刻為百姓考慮,也必然只能徐徐圖之,以防動搖國本。 可以說,穆空青在此時獻上的兩樣高產糧種,直接推翻了永興帝關于海貿一事的規劃,也徹底改變了永興帝于海外諸國的態度。 不與西國結盟,是因為大炎國土廣袤,又離西方大陸甚遠,沒必要攪合進他們的事情里。 但與西國保持友好往來,甚至是在必要的時候給予援手,則是穆空青和永興帝在了解過西方諸國形勢之后,心中存下的私心。 穆空青不希望如今的海洋霸主永垂不朽,更不希望按照上一世的歷史進程,任由新王即位,再一次成就日不落。 那么最好的辦法,莫過于讓他們彼此牽制,鷸蚌相爭。 很顯然,穆空青的想法在某種程度上,和永興帝不謀而合。 只不過,在穆空青獻上糧種之前,永興帝只想看他們鷸蚌相爭。 而在得知土豆和番薯的產量之后,永興帝便想著,大炎該如何做那個最終得利的漁翁了。 永興帝在位數十年,經歷風雨無數,他絕不會小看任何人。 大炎的船隊抵達西方大陸不過數月,他便能將西方諸國的消息摸個大概。 反觀西方諸國的船隊來到大炎又有多久了?他們怎么可能對大炎的狀況一無所知? 若是大炎尋獲高產糧種的消息傳開了,天知道這些人會不會直接調轉槍口,轉而開始防備大炎。 永興帝不想冒這個風險。 一場宮宴結束,穆空青第二日便親自去了城外,對所有知曉此事的農人們都下了禁口令,同時也與他們的家人同樣簽下活契。 先以朝廷明令進行恐嚇,再以許以重利安撫人心。 這些能被莊子聘用的農人,本就是事先查證過的老實人,經了穆空青這恩威并施的一遭,自然再不敢向外透露消息。 而先前已經知曉此事的人,穆空青也沒有再去管束,只叫這些農人們放出話去,也不提別的,只管說這東西是權貴們喜歡的稀罕物便是。 兩天后,一輛毫不起眼的灰布馬車駛入了京郊一處農莊。 穆空青得了消息,早早便在莊子上候著了。 這會兒見有馬車入內,也是二話不說便帶著管事迎了上去。 然后穆空青便眼睜睜看著那輛并不算大的馬車里,硬是下來了近十人。 除了一個一直跟在永興帝身后的青年外,其他人穆空青都認識。 從永興帝到六部堂官、內閣閣老,一個不落全都來了。 就連只掛了個名頭,隨時準備告老還鄉的禮部尚書,都顫顫巍巍地從馬車里走了出來。 禮部尚書甫一站定,便露出了一個溫和的笑:“老朽聽聞穆大人得一糧種,或有救世之能,便厚顏擠上了馬車。倒是苦了諸位了?!?/br> 幾位閣老連道不敢。 永興帝笑罵:“一把年紀了,知道擠還跟來?!?/br> 這位禮部尚書當年可是輔佐永興帝登基的老臣,也只有他敢在永興帝跟前這般玩笑了。 穆空青恭恭敬敬地給這老幾位行了個大禮。 在場諸人,乃是這整個大炎權勢最大的幾人。 其中最年輕的文大人,也已過了五十了。 他們擠在一輛毫不起眼的灰布馬車里,來到京郊一處農莊中,為的便是親眼瞧一瞧,大炎的未來。 早有準備的農人們已經拿著鋤頭,站在了田地里。 一鋤頭下去,立刻便有人拿著竹簍將東西拾起來,放入一旁的水缸中洗去泥土,再倒入大筐。 大筐裝滿之后,管事便帶著人將其抬到永興帝一行人的面前過稱,而后將寫有編號和重量的紅紙貼在筐上,以作標識。 一旁拿著紙筆的下人一邊記一邊報數:“甲三筐土豆,一百三十斤?!?/br> “丙六筐番薯,一百四十二斤?!?/br> 這莊子上攏共只種了兩畝土豆和兩畝番薯。 外帶田邊的荒地上,也各種了半畝從未打理過的。 只是那邊兒雜草叢生,要將東西挖出來,也須得費上些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