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頁
顏月回首,眼中似有淚光閃動,語氣卻是毫不退縮:“先生,需我做什么,您只管吩咐,只要他沒事,顏月,萬死不辭?!?/br> 作者有話說: 最近卡文有點狠,小修了綱,臨時加更的,如果發現什么bug可以評論留言哈~萬謝~ 第65章 (修) 不久后, 臨安侯府傳出消息,太子殿下受到刺殺,傷勢嚴重, 以院正為首的一眾太醫束手無策。 直到久傳盛名的圣手沈寶田入府,廢了九牛二虎之力才保住了殿下的一條命。 但太子殿下雖傷勢平穩,但刺客詭譎, 竟攜毒刺殺, 太子心脈重創,陷入昏迷,據傳他日就算醒了, 怕也會心智衰退,宛若孩童。 這消息雖只直呈圣上,但還是人多口雜,被人傳了開去。這下消息一出, 民間倒只是流言四起, 議論紛紛,朝野上下卻直接亂翻了天。 圣上那邊,本是先后召見了沈召和段風。 不知他二人匯報了什么, 圣上盛怒呵斥, 聲音遠遠傳開, 外間伺候的宮人都嚇得伏了一地。 接著院正急急前來,匯報太子傷情。知道太子的情況, 殿內卻久久冷寂無聲。 最終, 沈召與段風再次被召進殿, 但退出殿外時兩人臉色均是不好, 尤其段風更是臉色沉重, 一言不發直奔臨安侯府。 不久后, 京兆尹那邊掛了案宗,卻是揪了董尚書的一個布衣門生。據說他早年間曾得了董尚書賞識,此次不服董尚書的親外孫三皇子被外封郡王,一心替其出氣,竟膽大妄為出了重金請了江湖殺手刺殺太子。 江湖人士最為霸道,得了酬金后為防完不成任務,竟然在兵器上喂了毒,這才導致太子殿下昏迷不醒。 再說皇后宮內,闔宮宮人因著主子臉色不好,均是瑟瑟不敢言語。不想皇后膽戰心驚等了半天,卻聽了這些消息。 她左思右想,卻不知事情究竟是哪里出了偏差?明明是盧雨帶隊,但盧雨的身份卻直接被忽視開去,反而是幾個死士身份被查了出來。 這么多年,她悉心部署,也并非盲目之徒,那些人的確都是披著江湖亡命之徒的外衣。 只是為何京兆尹只查到了父親的門生便結了案?那名門生雖是嘴緊,但蛛絲馬跡,再細細攀扯,也并非不會繞到后宮這? 聯想到顧玨中毒昏迷,難道傳言屬實,太子將來即使醒轉也會變得癡傻? 殿下子嗣稀薄,成年者不過顧玨顧瑾二人。若是顧玨再無法擔當大任,豈不是顧瑾上位的好時機? 圣上必是考慮到這一點,這才令沈召查得差不多便草草結了案。畢竟若是真的徹查出什么,牽扯到自己身上,日后顧瑾身上豈不是有了難以推脫的污點? 圣上也對顧玨的身子不看好,這才留了后手準備!想通了這點,她惴惴半天的心情立刻好轉,立馬派心腹傳書于董尚書,意欲趁熱打鐵,鼓動一群朝臣上書,好安排下步計劃。 她哪里知道,這劍上喂毒的說法卻是沈寶田思前想后,又與院正商議,匯報給圣上首肯后,故意傳出來的。 顧玨身中胎毒一事,除了沈寶田及院正,原僅有圣上與太后二人知曉。那事涉及到先皇后,本是密辛中的密辛,饒是沈寶田也是先皇后中毒后才被請到宮內替她醫治的。 那來源蹊蹺,又毒發奇特的浮生究竟是如何落到先皇后身上的,這么多年來竟是無一人知曉。 先皇后死后,圣上悲痛不已,一向勤政的他甚至罷朝十日,待先皇后下葬后,直接原封不動保留她的宮殿,日日打掃,卻再也不許其他人入住其中。 而圣上對其的滿腔愛意更是直接延續到她留下的唯一的兒子身上,尚在襁褓中的顧玨就被封為太子,由太后養育,圣上親自教導,一言一行皆以儲君培養。 但不想浮生之毒卻因著血脈被延續到顧玨身上,大秦不會容許一個身患奇毒,他日或至瘋狂的儲君!察覺到這一點,權衡輕重后,這件事便被死死瞞住。還好沈寶田手段高明,一邊遍尋解藥,一邊用銀針封住毒素蔓延,這些年來,顧玨倒也生活的與常人無異。 如今,太子已長成,此次毒發,恰借了刺客一事,將其放到明面上。哪想到,明明是想更好醫治顧玨,卻使得許多人誤解了圣上的意思。 不久后,立刻就有朝臣上奏,太子殿下傷重又身中奇毒,三皇子外派之事理應推緩,以備不時之需。至于這個不時之需是什么需,不言而喻。 圣上大怒,顧玨是他的最愛的女人所生,也是他最為驕傲的兒子。沈寶田坦誠,有一定把握可以使之恢復如初,哪怕有一絲希望,他也不會容許別人染指屬于他的東西。 只是他的盛怒,卻換來了更多請求的奏章。還不待他下旨處置,董尚書抓住機會,又悄悄向外散布了消息,漸漸的,民間甚至還傳出太子顧玨傷重未醒,于社稷乃是禍事的傳言。 眼看事情壓制不住,內外相逼下,圣上為穩定民心,只得下令,顧瑾外封的事情被允許推遲了下來。 只是對于背后鼓動的董仲書,圣上哪里不知,又如何咽的下這口氣?他直接下旨,其門生刺殺太子,其惡難容,判凌遲,其家眷男者充軍,女者為奴。 而董尚書察人不清,延害太子,身為三朝閣老,更應謹言修身,革去一切職務,其家族子嗣三年內不得參加恩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