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頁
只可惜用在感情上,怕是什么道理都是用錯了地方。 正當這兩日溫彥行一個人天人交戰之時,老師的回信終于到了,只不過信中卻沒有太多他想要的明確信息,陸相在給學生的信里,更多是說了些讓他稍安勿躁的話。 其實內亂平息眾人隨圣上回京之后,陛下為了感念內相的功勞,縉紳榮之,特派遣了宮中宦官去江東接了老師的母親到京城頤養。只是到京不久,其母便也是因身體有疾去世了,老師遂因家母喪而解職,后來便扶靈回了東都洛陽,寄住于嵩山之上的豐樂寺,也是直至三年孝期結束,方才回京真正受相。 所以,溫彥行明白老師與他細述這些往事的意思,一是告誡他守喪期間,還是要依制而規,依禮而行;再者是因為老師起復時日尚短,京中局勢也是錯綜復雜,一時間需讓溫彥行在沂州做的怕也不多,還是要從長計議,靜待日后的消息。 其實真正令溫彥行焦慮和不安的,也莫不過是眼下這每日突如其來的閑適,畢竟從記事起就自覺要勤奮苦讀,稍年長些便一邊游歷一邊繼續工于詩文政論,后來便是科考,再后來入朝之后更是一刻也不敢懈怠,從未有過理由像今日這般無所事事,甚至還心猿意馬的看起了閑書...... 真正能圍困住自己的,都正是本人自己。想通這些,也不過是費了一點點時間而已,既回之則安之,像老師說的那樣,身不能居廟堂之高的時候,心也要有所平緩才行,雖處江湖之遠不是自己的本志,卻也要懂得接受才行。 這樣想著,便連那位院子里的陸二小姐也沒那么討厭了。想來人家也不會同舅母久居于此,在其離開之前,兩兩互不相擾下,能這樣臨時作個伴兒倒也不錯,聊勝于一人獨處之時的彷徨與孤寂。 心下安然間,便也心安理得擺弄起了從母親那里新得的瓷器茶具,還發現陸婉兒從江南道帶來的茶葉竟有兩種。 一種是適宜秋冬冷天里飲用的炒制巖茶,茶湯紅郁鮮亮,滋味該是溫暖馥郁又覺厚重的;而另一種則是更適宜夏日沖泡的蒸制綠茶,茶色淺綠清澈,味道更偏苦澀鮮甜,入口有清爽回甘的記憶,因此常在暑氣時飲用,感受更好。 畢竟在京中之時,也常與老師一同飲茶議事,還在相府喝過不少圣上賞賜的貢茶,加之前些日子又剛研讀過茶經,溫公子對此道可是比陸婉兒懂得太多。 復一日命仆僮把屋內茶桌也搬到窗前,推窗見景,自飲自酌的溫少爺,倒是把文人的氣質,連同這書房的微妙氛圍感瞬間拉滿了。 以至于,跟隨多年算是陪伴長大的仆僮,每次遇見都不免心生感慨,自家少爺不愧是天下讀書人的楷模,也不愧是整個溫府的驕傲,長得帥就算了,連這讀書飲茶的樣子都像一幅畫般煞是好看。 再加上與之前在外應事時,干練整潔的衣著妝發所不同,俊逸慵懶,風流倜儻的隨意間,頗有隱世君子之風。 只可惜啊,這么好看的公子,也只有身邊的仆僮才能瞧見;不照鏡子,怕是連少爺自己也是看不見的。倘若是被哪家的世家小姐看到這一幕,還不曉得要被迷成什么樣子呢!也不知道三年之后到底是誰家小姐,能有幸成為溫家的少奶奶?畢竟少爺這年紀也真是老大不小了...... 殊不知仆僮這是純屬多cao心了,窗外樓下那小院兒里,不是正有人默默地陪著對飲嗎?!從溫家少爺的眼中倒影瞧去,正是那盛產于江南的妙齡女子,陸婉兒是也。 第38章 觀花未見種花人 灑在院子里的花種子,原來不用到夏天那么久。 因今年的春比往年暖,種子撒的時間也早,因此不過月余時間便有些零星的小花骨朵兒冒了出來,隨后就會從一小朵到一大叢的陸續開起來。 還有些不怎么會開花的灌木和大葉綠植,很多本就是移栽過來的,在那棵高大銀杏樹的帶領下,慢慢地抽枝發芽,雖經歷了嫩黃、嫩綠、鮮綠、翠綠.....等眾多顏色上的豐富變化,卻讓人只覺在不經意間,便都已是枝繁葉茂一派郁郁蔥蔥的模樣了。 不僅是花草,破舊圓瓷水缸改造的小池塘里,也有了不小的變化。因睡蓮也屬于直接移植過來的根系播種,日日天氣晴好日曬充足,加上丫鬟玲兒自知此物不好尋,于是更加十分勤懇,不僅夜晚氣溫很涼時會移入溫室,甚至還常用些溫水好生將養著,因此直接越過漫長萌芽期的小東西,雖距離花期還有幾個月之久,圓圓的小葉子卻已是新生了不少。 細看之下也會發現,荷葉下優哉游哉的小蝌蚪體型比初來之時,已經大了太多,還有小小的四肢正開始鉚足了勁兒地往外長。 聽玲兒說院子里這都不算什么,城外的變化才大咧!陸婉兒心癢難耐央求著丫鬟,同她一起悄悄出城去看看,畢竟來時路上還是處處冰雪堆積,滿目蕭條的景象。 可對于出城之事,玲兒可不敢私自做主,見二小姐滿心期待的樣子,便去稟了府中管家,管家又將陸家小姐想要出城去瞧瞧沂州春色的事兒回稟了夫人,于是主人便特意安排了馬車和下人,挑著陽光明媚的日子,帶陸婉兒去了城外的莊子上游玩了一日。 自小常年生活在江南道的陸婉兒,冬天也常見滿眼的綠,大抵也沒想到過,原來北方的春是這般生動。 從立春打算動手修整光禿禿的院子開始,便已是陽氣初生萬物漸次復蘇的信號,一切都像一位天上下凡的仙女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山朗潤起來,冰雪消融讓水也漲起來,連太陽的臉都紅了起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