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全家都帶金手指 第389節
越想越覺得要感恩大山。 因為太神奇了。 他們一路趟過來,夜里能找到避風避雪的山洞,這么冷的天還曾路過有活水的小溪,手伸進去還不算太冷,能讓大家洗洗。 又從來都是只聞動物叫和動物路過的聲音,嚇的他們一動不敢動時,卻發現動物瞟著他們跑過了,他們從沒被野生動物攻擊,這是何等的幸運,說出去別人可能都不信。 幸運到趕明向張大人復命,石頭他們就聊過:“想必張大人會認為我們是在撒謊。有時候想說真話也難?!?/br> “那就別告訴他了,讓所有人覺得咱們就是厲害,那還不好?” 可是他們真的有那么厲害嗎? 和敵軍交手那陣,有人看見過蛇幫忙。 有一條老大的蟒蛇,曾幫他們干翻了一隊的敵軍。 沒有蛇,他們這里的人,可能會多死好多個。 所以,當每次占了山上的便宜,獵捕了山上的野物吃進肚就會控制不住懺悔,想告訴這座神秘大山:“我們知足,我們感恩,我們不貪心,求諒解,請保佑我們繼續好運常伴?!?/br> 然后好運真就伴著了。 誰讓有左小麥伴著不會迷路,還有一位理論知識極為豐富會分析地形的羅峻熙,再加上一位執行高手楊滿山打配合,想不幸運都難。 六子的傷腿好了很多,他指著半山腰冒煙的位置喊道:“快看,那里好像有人?!?/br> 曾大膽經過這五天四夜被人抬著走,很是休養了一番。 又神仙水草藥膏不停的補,至少不再咳血了。 聞言捂著傷口急忙回頭喊楊滿山:“楊哥,快拿你那玩意兒過來看看?!?/br> 楊滿山沒著急看,先將望遠鏡給了小妹夫,“怎么樣?!?/br> 羅峻熙一邊看著望遠鏡,發現負責看守的人還真不算多,看來是將俘虜都拴上了。一邊嘴角控制不住微翹:“應是找對了?!?/br> 找對了,代表他們的隊伍搞好了能壯大。 還能趁此機會添置裝備。 他們的箭羽以及很多裝備都沒有了。 所以這一次更要智取。 為了觀察半山腰那伙人,什么時候活動手腳出去打獵,什么時候選中俘虜帶人下山,什么時間段看守的人最少,以及俘虜被關在哪里等等關鍵問題,楊滿山這一隊人硬是又在山上蹲守了三天。 三天里,他帶領兩名手下悄悄下山兩次,親自探聽情況。 與此同時,張大人、李知縣、朱興德帶領的一眾糧隊,終于到達了終點。 酒隊的成員們,那些來自游寒村以及各村各鎮的農夫們,也親眼見證了,什么叫做邊境的藩鎮,什么叫做真正的戰場。 張大人虎目含淚:“放糧!” 朱興德也觸目驚心,急忙張羅著讓兵士們吃頓飽飯。 第三百六十一章 兒女情長被亂世左右 “我們已經斷糧十一日了?!?/br> 十一天時間里,是藩鎮附近各城、各鎮、各村百姓從自己嘴里省了又省給駐守將士送糧。 到后來,早就沒糧食了,好些兵將只能吃口百姓送來的咸菜就著水,喝個水飽。 老百姓們還自發組織人手在寒冬時節上山,尋找一切能吃的東西送給駐守官兵們吃。 做買賣的,更是用一輛輛手推車,推著布匹等等能換糧的物什,不辭辛苦走出很遠試圖和人換糧。 關于這點,朱興德他們在路上知道了。 因為快抵達目的地時,驛站只是個空擺設,管是什么吃的都沒有。。 倒是越快到藩鎮,越是能在路上見到零零散散趕路推車的百姓。 問及趕路人這是去哪里,本以為這些人是抱著去他鄉躲兵禍不再回來的心思,可是讓人意外的是,老鄉們回答只是打算推著自家打獵得來的獸皮去換糧。 要是能換得多一些,打算送去一些糧食給駐守的官兵們。 張大人曾問過淳樸老鄉們,“還打算回去?不害怕城破嗎?” “去哪啊,房屋田地都在這里,拖家帶口去外面不好活的。祖祖輩輩又葬在這里,怎可能將祖產墳地扔下。再著,有的閨女兒子早就成了家,一家走,姻親不走也是不成的?!?/br> “所以才會齊心協力想幫助駐守官兵,寧可從自己嘴里省糧食?”這些百姓瘦的啊。 “是啊,他們不好, 俺們能有好嘛。大伙能做的也就是想辦法找糧食盼著打贏。早些打贏, 就能少遭些罪。大人,您不知道, 官兵們老慘了,為了守住這道城門,沒吃沒喝沒藥,聽見戰鼓響還要迎敵, 那肚里都是癟的哪里有力氣。多虧了你們來啦, 你們咋才來呢?!?/br> 是啊,他們還是來晚了。 張大人沒去向百姓解釋,其實朝廷早就派出糧隊趕往這里。 那時糧食還不是在永甸縣所在城池征糧,是從另一個城池開倉直接糧草用船運, 無奈過江時遭了埋伏, 這才有了他親自來督運陸運送糧。 百姓們不知道這一茬,官兵們是清楚的。 所以當看到朝廷又馬不停蹄補運第二波糧草,當看到張大人他們一行人風塵仆仆趕來,一張張經過硝煙洗滌的年輕面孔, 終于從麻木變的鮮活起來。 有好些人眼圈兒泛紅:“我們就知道, 朝廷不會不管我們!” 還有奔走相告的:“朝廷送糧草啦?!?/br> 連傷員點兒缺胳膊斷腿的兵將,都試圖走出來想親眼看看。 趴在城樓上值守的兵卒們,聞言心情激動到緊緊攥住手中的箭,感覺雪花落在頭上不冷了, 他們還能再多堅守一陣。 “這回我們吃飽飯, 必須去干他們!”這句,才是更多人的心聲。 主將營房里。 六十歲老將、這次掛帥的東征大將軍譚老將軍, 托著病體推開了仆從給的藥碗, 特意換上一身戎裝面見戶部張大人,和上一任主帥之弟李知縣。 這次見面,張大人和李知縣才得知他們連敗兩場仗, 裝備損失很重,城門被敵軍曾攻打過四次, 差一點點就沒守住。 還知道了, 朝廷特意派去的議和欽差壓根兒就沒回來。 之前送去對面的和親公主, 更是沒起到任何作用,生死不知。 甚至很有可能, 連上一次被委任的錢糧官、督運官都被抓了。 譚老將軍還失了猶如親子的副將干兒子譚大洪。 譚大洪是在戰場迎敵被活捉的。 以及,據說他那唯一愛念書的小孫子也失蹤了。 他小孫子是在回老家趕考才杳無音信的。 如果沒猜錯, 這是被抓了, 應是想在關鍵時刻用來威脅他。 而譚老將軍最近身體很不好, 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在聽到以上這些消息才被氣病的。他越想越窩囊。 心里不是沒怪過圣上的。 自從圣上年紀大了,龍體欠安,什么事兒總想著議和。 就這樣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十幾年時間過去,什么都給,養大了外族人的心,這一年不僅直接對我方開戰,而且對待和親公主想必都不如仆從。 譚老將軍單獨留下張大人密談, 問皇上龍體如何,是否還有昏睡的病癥。 張大人面露隱憂, 微微點了點頭。他出來前至少還是這樣的。很多事情面臨著群龍無首的狀態。 圣上又不想退位,總是在清醒過后斥責太子的決定,使得太子很多情況下束手束腳, 還要分心思防著其他幾位兄弟,怕在圣人龍體欠安的這種情況下,被進了讒言說他篡位。 所以戰爭、糧草、國計民生、甚至科舉, 都受了影響。 主賬里,兩位身居高位的大人異口同聲嘆了口氣,這個態度不言而喻。 主賬外,李知縣見到朱興德就咬牙切齒道:“全是齷齪手段!” 朱興德猜測剛才李知縣進主賬,是不是聽說了誰的家人又被賊人給害了? 這才讓李知縣是想起被害的哥嫂和侄子侄女。 朱興德不知道該怎么勸慰李知縣,傷痛只有在自身才能知道那個滋味兒,只能生硬的轉話題,告訴李知縣自己在忙些什么。 有種人叫朱興德,他眼里永遠有忙不完的事兒。 他為人實際,認為長吁感嘆最沒有用。 朱興德抵達這里后,他就開始安排運糧的人手不能白待著。 身手特別能耐的,他尋到這里的兵將讓帶著,讓給介紹一番戰場情況以及一旦開戰,他們這一方如何布置。 一句話概括就是,這些有本事的人成了正經的兵,戰鼓響就要與戰士們一起迎敵。 這是一種。 第二種是一般能耐的,屬于有一身力氣的,朱興德召來一隊受輕傷的兵卒以及藩鎮,讓這些人帶著他們的人去搬運石頭。用車一車車運來。 之所以搬運石頭等物什,源于他們帶來的裝備很有限。 又打聽一番才知道這里早就缺箭羽了,是頭兩次吃敗仗吃的,戰馬損失不少,弓箭更是損失不計其數。多運一些石頭,運到城樓下備著總比沒有強。 第三種運糧隊成員們干的是接手傷員、不會就互相學,再接手做飯運水等活計。 朱興德認為最好連水都多準備一些。 以免打不過時,敵軍強攻爬城樓,用水澆城墻上,這種天氣沒一會兒就凍成冰。 朱興德和李知縣正說著話呢,突然被一聲“報”打斷。 副帥帶著手下站在主賬前等待召喚。 看來這是有急事啊。 此時主賬內,張大人也剛和譚老將軍講完楊滿山一行人的任務,以及路上出現的狀況。 所以當副帥帶著手下向主將匯報敵方好像有異狀時,譚老將軍先看了眼張大人。 張大人一個激靈道:“難道糧倉那面得手了?” 要不然大軍駐扎在城外,除了要下令攻打他們還能出現啥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