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頁
書迷正在閱讀:反派萌萌噠:男神我不劫色、軟硬兼施(快穿NPH)、都市最強戰神、陪嫁丫鬟是前妻、穿越之咸魚后宮生活指南、地府微信群:我的老公是冥王、金融大玩家、財團大佬的小嬌妻又颯又野、女配的花樣作死、快穿:黑化吧前女友
劉主席也有些激動:“是該好好報道一下。小鄧同志這樣的典型不宣傳,你們報社就是失職了,我這個婦聯主任頭一個不答應。四月二十號是吧,到時我們婦聯的同志都去小莊頭,讓人看看,婦女同志們的辦事能力和氣魄?!?/br> 鄧琳瑯笑微微的聽著兩人對自己的表揚,神情與頭一次來到劉主席辦公室沒有一絲不同,并不因自己取得了成績沾沾自喜,令劉主席對她的認可上升了好幾度,自己想想又說:“這樣,我向主管縣長匯報一下,最好請他出席一下?!?/br> 如果有一位副縣長出席的話,黃土梁公社的領導就不能不通知。雖然副縣長確定成行,縣里也會下通知,鄧琳瑯覺得自己有必要向錢書記提前匯報——縣官不如現管,自己的福利院可是在黃土梁公社的地盤上。 公社對此自然是重視的,哪怕還沒確定副縣長到不到,錢書記已經決定自己那一天一定會出席。而黃石坑公社,鄧琳瑯就沒有自己去通知,而是借用錢書記的電話,跟馬主任通了個消息,請他通知福利院,她會提前一天把三個孩子接到小莊頭。 雖然最開始沒有把三個孩子計算在向陽花福利院之內,但是鄧琳瑯還是希望,那三個孩子能盡快融入進來。增加她們的參與度與儀式感,鄧琳瑯覺得是一個很好的辦法。 第84章 ◎揭牌儀式◎ 不止黃石坑福利院的孩子們要有參與感和儀式感,小莊頭的婦女們也需要。此時正在忙著春耕,是鄧琳瑯把開院時間定在半個月后的原因:孩子們住進向陽花福利院后,小莊頭的婦女們幾乎都會參與照顧,她們理應在這個重要的時刻,被人們認識,接受孩子們提前的感謝。 沒有一個人的付出是理所應當的。 黃土梁公社福利院的孩子們接來時,小莊頭的婦女們還沒有啥感慨,因為鄧琳瑯早已經給孩子們送去了春裝,個人衛生也已經養成了很好的習慣,干凈的孩子們讓人很容易接受。 等到黃石坑公社的三個孩子被接來,婦女們都忍不住搖頭:這都幾月了,大家下地連夾襖都穿不住,孩子們還穿著開花棉襖,熱的一個個只系了一個扣子,走起路來不時露出小肚皮。 “難怪小鄧心軟把這三孩子一起接過來?!睂O桂英看著孩子們黑乎乎的臉蛋、皴裂的小手和亂糟糟的頭發,以及發間可疑的不明生物,直接跟鄭秀敏嘀咕:“黃石坑也太不把孩子們當回事兒了吧?!?/br> 黃石坑可以不把孩子們當回事兒,向陽花福利院卻很把孩子們當回事兒。三個孩子被一齊領進安了淋浴的洗澡間,每個孩子身前有一位小莊頭的婦女,替孩子們脫了衣裳就是一通洗。 洗過還不算,三個孩子都被理成了短短的五號頭——她們頭上都有不明生物,不剪短太難清理。 理完頭的孩子,被套上厚實的夾襖,也是鄧琳瑯提前請孫桂英等人做好的,每的件都很合身,完全不是孩子們剛來時穿的開花棉衣可比。 孩子們雖然舍不得自己的舊棉襖,看向被堆在一邊的棉襖有些不舍,卻沒有一個不滿,反而都十分珍惜的摸著身上的夾襖,不相信這么好的衣裳是自己的。 “奶奶,我想留著過年穿?!弊钚〉囊粋€孩子,怯生生的對給自己換衣裳的鄭秀敏說了頭一句話,幾乎沒把鄭秀敏的眼淚招下來:“不用,過年的時候,你們鄧mama和奶奶給你做新衣裳?!?/br> 三個孩子都不敢相信的看著鄭秀敏,心里默默想著她說的是真是假。一直圍觀的黃土梁福利院的四個孩子,此時上前來了,好奇的看看這個、看看那個,對已經熟悉的鄭秀敏說:“鄭奶奶,我也要?!?/br> 要的自然是過年的新衣裳,可把黃石坑來的孩子們嚇著了,眼睛都不敢再跟鄭秀敏等人對視——在她們有限的記憶里,是不能自己要東西的,如果要了就會挨罵甚至被拍打兩下子。 雖然她們跟黃土梁的孩子們還不熟悉,卻在來前就被告知這四個也跟她們一樣,都是福利院的孩子,難道她們不知道這個規矩嗎? 哪怕還不會說同病相憐四個字,孩子們卻天然明白了這句話的含義。黃石坑的孩子中最大的一個,沒有聽到意想中的責罵,終于鼓起勇氣抬頭,小心的對鄭秀敏說:“奶奶,我不要新衣裳,你別罵她?!?/br> 孫桂英一把摟住這個可憐的孩子,輕輕拍著她的后背說:“不罵,鄭奶奶脾氣可好了,誰也不罵?!?/br> 剛放學回來,跑來看熱鬧的許建功,吃驚的看著孫桂英,覺得她說的那個鄭秀敏,一定不是天天追在身后罵他的親娘。 有了求情的情誼,七個孩子很快熟悉起來,在大妮和許建功的帶領之下,上樓下樓的熟悉自己將來的居住空間,二妮和另外兩個小孩子不時喊著哥哥jiejie等等我,整個院子里一下子充滿了孩子們的笑聲。 第二天大家也在歡笑,因為主管婦女工作的楊副縣長,真的跟劉主席和婦聯的同志們一起,來參加向陽花福利院的開院儀式了。 陪同他們一起到來的,有黃土梁公社的錢書記,黃土梁公社婦聯全體成員,福利院寧院長,還有得知消息后,坐著公社拖拉機突突突趕來的黃石坑公社馬主任。 陳老實和鄭春山、鄭秀敏等人則早早站在村東的路口,一路堆笑的把人迎到了村西頭。早楊副縣長一行一步到來的寧記者,不停的按著相機快門,給自己接下來的報道增加著素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