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頁
之前我關注了好多討論游艇事件的博主,也收藏了很多論壇帖子,現在我又打開了那些頁面,看看是否有什么新話題。 這件事的熱度降下去了,各個網站上相關內容越來越少。今天我打開微博,卻立刻被一條很靠下的本地話題吸引了目光。 “游艇事故受害人衣物被找到”。 我點進去詳細看。是昨晚出的消息,那時候我沒看手機,所以沒能第一時間知道。我不認識其他受害人,所以警方當然也不可能第一時間跟我說這個。 說是受害人衣物被找到,其實也沒找到所有人的,只有其中三個人的部分衣物。 衣服并不是從海里撈起來的,而是出現在A市附近一處不對公眾開放的海灘上。那個區域不是沙灘,而是礁石灘,衣物似乎是被潮水帶了上來,落潮后掛住石頭,就留在了灘上。 新聞很短,沒有深入描述,也不知道衣服具體是什么情況。 不論如何,反正它們只是衣物,不是遺體。 論壇上傳出了很多難辨真假的消息,有人自稱認識什么相關部門的人,能拿到第一手消息,說衣服上有血跡,但血液成分不明,不屬于衣服的主人。 這東西真假難辨,我也不全信??戳艘欢迅髀废⒑笪姨貏e清醒,才五點多,也睡不著回籠覺了。 我決定干脆起床出去吧。這個小賓館確實不太行,房間里有股潮腥味,而且非常濕冷,還沒外面舒服。 前臺小妹走了,現在換了一個老大爺。他比小妹健談得多,可能因為我明顯是外地人,這又不是旅游區,他實在對我好奇,我退房時他一直問東問西的,我基本都敷衍過去了。 我馬上就要出門時,他叮囑了一句“別去海邊”。我問為什么,這次他倒沒有夸夸其談,而是只說了一句“特別冷”。 其實我是打算去海邊的。我還沒有看過這一帶的海,現在去車站也沒車,我還能去哪呢。 要找海邊也不難。這一帶道路起起伏伏,我站在比較高的坡道上,就能直接看見海面在什么方向。天已經亮了,只要看準方向走,很快就能走到。 這里不是景區,沒有能供人游玩的沙灘,我當然會注意安全,不會走上礁石灘,只是站在堤上遠遠看一下而已。 在各類文學藝術作品里,大海這個東西通常有兩種常見形象,一個是熱情美麗,一個是深沉憤怒。人類要么與它擁抱熱戀,要么與它抗爭,然后在它的懷中死去。 此時,我面前的大海既不美麗,也不憤怒,它展開一片厚重的深灰色,躺在晨曦的薄云下。 我想起昨天老張講的故事。故事里那些年輕女孩,媳婦,丫鬟,采珠人,女兒……如果故事是真的,她們應該也都見過這樣的大海。 而且她們多半沒看過其他關于大海的作品,文學繪畫都不太可能看過,現代影視就更不可能了。 所以,她們沒有見過熱情的戀人,也沒有見過憤怒的死神。 她們遙望著的一直是此時這樣灰色壓抑的大海,它穩定而成熟,沉默寡言,微微發出呼吸的聲音。 這種大海像什么呢?熱情奔放的詞匯用不到它身上,它也沒有顯現出任何暴怒或危機的跡象。 要說它給我的感覺像什么……我覺得更像是城市,就是我住的地方,我家,我生活了幾十年的、熟悉的、毫無新鮮感的城市。 如果我是個小學生,在作文里用這種方式來形容海,可能沒有幾個老師會認同吧。但這就是我此時最真實的感受。 思緒神游時,我忽然察覺到余光中有什么東西在動。 我把目光投向那個方向,依稀看到很遠處一個小小的礁石動了。它動幾下就停止了。 我繼續瞇著眼看,太遠了,光線也不是很好,看不清。 估計那不是礁石,是什么雜物掛在了礁石上,被水流推著動了吧。 正在我想轉回頭時,余光又捕捉到了顫動。 我再次盯過去,沒錯,不是錯覺,那邊確實有個會動的東西。 它和礁石的顏色差不多,像自帶保護色似的,它先是伏在一塊大些的礁石后面,左右各探出來一次,又升高了一點,把什么部位探出礁石,然后再縮回去。接著它一躥離開了大石頭,斜著換到了另一塊石頭后面。 我不知有什么動物會在這一帶活動。接著我想到,可能不是動物,是人吧? 應該是附近的小孩子。小孩模仿大人趕海,去海灘上撿東西、挖小螃蟹什么的。 那小孩動一動,停一停,一直是伏低著身體,估計是在挖東西。過了一會兒,他從礁石后探出頭來,從這里看不見他的五官,只能看到小小的腦袋,看來確實是個孩子。 他多半也看見了我。我就站在堤上,道路兩旁空蕩蕩的,一眼就能看到這里站著人。 可能是怕被大人發現,他迅速縮回腦袋,換了幾個位置。我站得比較高,仍然能隱約看到他。 那孩子沿著礁石縫隙移動,手腳并用,爬得很快。一開始他橫向移動,我還以為他是為了躲我的視線,又觀察了一會兒我才發現,他沒有刻意躲我,而是在以之字形路徑慢慢靠近堤岸??磥硭菧蕚渖习痘丶伊?。 隨著他靠得越來越近,我忽然心口一緊。生理先于理智做出了反應。 我猛地察覺到,這個孩子不對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