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頁
就這樣,李辭辛享受了“濃烈”的母愛差不多半年。 等他已經基本上完成了生存能力的學習。母海獺就來了個態度一百八十度大轉彎,直接斷奶遺棄了他。 不過李辭辛也終于可以繼續任務了。 這一次,系統依舊摳門地只能使用三個基因。還是和上次一樣,選擇了那老三樣。力量、隱身和強腐蝕液。 這一下子他從六十幾斤的小可愛,變成了五百斤左右的大可愛。 找了一個平靜的海面,李辭辛照了一下。還好模樣并不猙獰,像是個加大號的公仔娃娃。 當海獺的這半年,他也從資料中了解到,海獺這個物種,與這次的任務目標巨儒艮,有著非常重要的關系。 巨儒艮是人類出現的歷史上,第二大海洋哺乳動物,體長6~9米,體重在4噸~11噸。和大象差不多大,甚至更勝一籌。 當然它們和大象的確有著淵緣,后世經過基因檢測,海牛目關系最近的就是長鼻目。 在進化史上,它們共同的祖先分了家,一支成了后來的大象,一支往海洋進軍,成了海牛與儒艮。 海牛目分海??婆c儒艮科,后來共三種海牛與一種儒艮。 巨儒艮一開始的名字,叫斯特拉大海牛??蓪嶋H上細分的話,應該是儒艮科的才對。 因為儒艮和海牛還是有所不同的,比如它們的尾巴和嘴。儒艮是月牙型的尾巴與布袋狀的嘴,而海牛則是鏟子型的尾巴與分瓣的嘴。 斯特拉這個名字不是地名,而是源于巨儒艮的第一個發現者,同時也是悲劇的開啟者。 1741年,熊國著名探險家維圖斯.白令,帶領著自己的船隊,在彼得大帝的指令下,去開啟一條新的航線,以縮短與當時華夏帝國的貿易路線。 可是1741年六月,他們的船隊遇險,大部分船員死亡。剩下的人流浪到一個荒無人煙的荒島之上,后來這個島被命名為白令島。 就在這里,巨儒艮與人類第一次相遇,結果帶來了滅頂之災。 船長維圖斯.白令因為壞血病而死去。當時,作為船上隨行的博物學家與醫生,斯特拉就成為了暫時的領導人。 這些船員為了活下去,他們想盡辦法捕捉能吃的東西,什么海獺,海象,只可惜難度太大。食物來源極其不穩定,經常吃不飽。 直到后來,他們發現了巨儒艮。 雖然巨儒艮長這么大塊頭,可實際上它卻是地地道道的食草動物??亢2莺推渌I参餅槭?,幾乎沒有攻擊力。甚至斯特拉本人都稱它們為“溫柔的巨人”。 對于陷入絕境的這些人來說,這不亞于是海面上漂浮著一塊肥rou,他們開始想辦法捕食這些大家伙。 斯特拉在他著作的《海洋獸類》中,光巨儒艮的部分就占了一半篇幅,上面詳細記錄了他們當時屠殺巨儒艮的方法與步驟: 他們會用大鐵鉤勾住水中的巨儒艮,然后三十幾個人一起用力拉。等拖到很淺的地方時,巨儒艮會用前肢抵住海床,防止自己被拖上岸。 這時就會有人用長矛刺向巨儒艮,最后殺死它。 書中記載,巨儒艮的rou質非常鮮美,像極了牛rou;油脂可以用來照明;皮甚至可以用來補船。 就這樣,靠著捕殺巨儒艮,這些人得以熬過寒冬,第二年船被修補好后,離開了這座荒島。 如果故事到這里就結束了,也許巨儒艮還不會滅絕。 可是,事與愿違,斯特拉船隊的傳奇冒險,將巨儒艮這個物種的消息帶了出去。 渾身是寶,又容易捕捉的巨儒艮,也被皮毛商盯上了,大量的探險者來到這片海域,對巨儒艮進行了毫無節制的屠殺。 有推測,巨儒艮可能是一夫一妻制的動物,具有結群性。所以殺死一頭之后,其它的都不會離開,往往都是被人類一鍋端。 僅僅27年的時光,1768年,有記錄的最后一只巨儒艮被捕殺,從此這個“溫柔的巨人”就徹底消失了。 甚至連軟組織標本都沒有留下,只剩下光禿禿的骨骼。 后人經過研究,推斷在更新世時期,巨儒艮曾廣泛分布于北太平洋,全新世時期數量開始大規模減少。 到人類發現它們的時候,估計就只剩下阿留申群島、科曼多爾群島以及白令海峽附近存在著,而且數量也不多,估計在1500頭——2000頭左右。 這樣的種群數量已經比較危險。 而人類卻是加快了進度,對其造成了摧枯拉朽的破壞。直接至其滅亡。 李辭辛知道,現在船隊還沒有流落科曼多爾群島,他必須趕在前面,找到巨儒艮。 不過那些船員…………要知道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想法。 這個時候的人們,認為自然資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所以他們對于這些動物的索取,根本不會有節制。 即使到了二十一世紀,一樣有人存在這樣的觀念。想要改變這樣的情況,那可太難了。 不過,現在李辭辛的首要的目標:是游過寬廣的海域,前往科曼多爾群島的白令島。阻止禍事的源頭! 出發! 第44章 死亡海域 寒風之下, 卻艷陽高照。 一群海獅正零零散散地躺在沙灘上曬太陽,遠處的海浪中,一個黑乎乎的身影正努力的往這里游。 不一會兒,一頭大海獺上了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