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頁
簡寶華離開之后,段翮便不再往前,“江寧世子,與你有仇?” “不是有仇?!壁w泓澤說道,“只是那樣的人,我可瞧不上?!?/br> 江寧世子的名聲,段翮也是知道的,原本以為那般頑劣的人,應當是另一種模樣,怎料生得如此……俊雅。 “我最瞧不上的就是這樣的人了,游手好閑的,要不是因為江寧王妃替他說好話,只怕第一個從書院里趕出去的皇家的人,就要有他了。身邊還跟著一個不男不女的?!壁w泓澤做出了惡心的表情,“莫不然也不會未婚妻出墻,寧愿跟一個和尚好,也不要跟他好?!?/br> “泓澤……” “我錯了?!壁w泓澤看到段翮的神色,連忙說道:“你莫要和你爹爹說?!?/br> 段翮嘆息了一聲,想到父親的評價,九皇子雖然天性聰明,卻疏于管教。當今圣上有十位的子女,除去夭折的三位,統共還有七位子女。這七位中,有三位公主,分別是大公主、五公主和十公主?;首佑兴奈欢首?、三皇子、八皇子和九皇子。 因先后去后,后位空余?,F有賢妃和珍妃兩位,昭儀一位,昭容一位,剩下的便是美人才人之類。賢妃楊氏,生下三皇子、五公主和九皇子。珍妃只有一位公主便是十公主。二皇子的生母只是圣上臨幸的宮女,生下二皇子后,抬了昭容,大約是身子好,幾年后被翻了牌子,竟是又生下一子,便是八皇子。徐昭儀膝下則是大公主與五公主。 二皇子賢德兼備,只可惜生母地位太低,他前些日子曾言,“愿為賢王?!币獠辉诖?。八皇子與二皇子同為一母,大約也是如此。 能問鼎之人也只余賢妃膝下三皇子與九皇子。九皇子尚小,諸人都以為三皇子為儲君。 賢妃對于三皇子看重,九皇子自幼便受忽視,性子有些陰晴不定。因為這性子,賢妃越發不愛九皇子。 眾人雖然看重賢妃膝下的三皇子,這事也并無定數。圣上最為寵愛便是珍妃,珍妃生下的十公主,圣上愛憐之極,若是珍妃生下皇子,事情恐怕就要生變。 作者有話要說: 謝謝如山如水的地雷。 一連串的地雷砸暈我啦~ 親親你 ☆、踏破鐵鞋無覓處 簡寶華偎在趙淮之的懷中, 透過薄薄的衣裳,感受到男子精壯的軀體,和他身上的溫暖。暖陽籠著她, 微風拂面, 很是愜意。抬起頭看著趙淮之,看到他眼下有淡淡的陰影, 就算是沒有把田家的姑娘放在心上, 昨個兒他也是輾轉難眠的罷。 “小丫頭瞧什么?”趙淮之的手讓簡寶華看著前方, 此時身下馬兒輕輕一躍,跳過榆樹的根系, 就出了琉璃巷。 “瞧你睡得不好?!焙唽毴A不再看他。 “我是睡得不好?!壁w淮之說道,簡寶華與他熟悉了些,她雖然依然是挺著脊骨,卻也微靠在他的身上,她在秋日里的愜意, 讓趙淮之也不由得放輕松了些, “有時候,真覺得你不是個孩子?!?/br> “說不定, 我內里當真是個垂垂老矣的老夫人?!焙唽毴A半真半假說道。 趙淮之失笑。 “你不信?”簡寶華忽然扭過頭, 看著趙淮之。 她的瞳仁黑, 眼白亮, 黑白分明,她此時沒有笑,好似說得是真心話, 只看趙淮之信不信。 “若你是老夫人,我內里也是老頭?!壁w淮之說道。 簡寶華輕笑著,若是當真是個歷經世事的老者,怎會被人一步步的坑算。 趙淮之的手撫了撫孩童的頭發,“若是你當真是個老夫人,也定然是優雅得體的老夫人。我想,兒孫滿堂,事事如意的罷?!?/br> 他的聲音很是溫柔,簡寶華從他的聲音里聽出了不一般的祝福語氣,那語氣也有一些蒼涼,似是為自己的命運而迷茫。 簡寶華握住了趙淮之的另一只手。她的手軟而暖,手上的溫度透過手背,順著他的肌理,傳入他的體內,“世子,若是你想要往哪里走,韁繩在你的手中,只消夾緊了馬肚,控好韁繩就可以了。不是嗎?” 趙淮之昨個兒就被簡寶華的話觸動,她今日里的話指向更是明顯。低頭看著她的發髻,“齊家人對你不好?” 發髻里墜著的藍寶,在陽光下兀自璀璨著,不管有人看或者不看,它都光芒萬丈?!安话?。他們都很好?!焙唽毴A笑著說道,“祖父的性子好,又愛熱鬧,祖母的性子有些嚴肅,對我也是極好的。舅母,還有兩位表兄,都對我很好?!彼穆曇魵g快而柔軟,像是潺潺的溪流。 “那你為何如此早慧?” 簡寶華笑了,“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他們很好,所以我才要想的更多一些?!?/br> “你昨個兒的話提醒了我,”趙淮之說道,“左右我也懶得在書院里繼續進學,不如去大理寺如何?” 簡寶華被他的話里內容一驚,“你不讀書了?” “如果要考取功名,讀四書五經,那在書院里自然是合適?!壁w淮之說道,“我不讀狀元,只覺得策論有些意思,倒不如離開書院,做些正經的事?!?/br> 簡寶華很是沉默,她掌權的日子,最想改動的便是書院。開朝時候,建立書院的初衷是好的,只是一味讓所有人都研讀四書五經,到了如今便意義不大。大理寺斷案需要的是敏銳的洞察力,需要的是斷案的手段,需要的是對人心的把握;兵部要懂天時、地理風土人情還有對兵法的熟稔,如何治軍鼓舞士氣;工部、刑部、吏部,所需要的都是四書五經之外的東西,還有戶部,細分更是需要不同的長處;唯有禮部,大約是用的上四書五經的。只是想要改革書院,她一介女子之身,沒法做到,在那群大臣的眼中,動了書院,動了科舉,就等于是動了國之根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