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頁
書迷正在閱讀:得償所愿、他是心頭雪茫茫如白首、和死對頭互換身體了[娛樂圈]、死對頭弟弟看我的眼神很不對勁、教授,你認錯O了、死性不改、和覬覦我的大佬聯姻了、假少爺淚失禁后成了萬人迷、多血質和抑郁質、重生嬌妻有點兒兇
葉向榮上部作品完成于三年前, 講述的是一個底層女人的悲慘人生,女人只有初中文化,受環境和性格影響沒有反抗意識,被父母安排嫁給一個比自己大二十歲的老男人。 雖然老師和同學都極力勸阻,但女人還是選擇孝順父母,簡單掙扎過后退學嫁人。 女人婚前是父母的奴隸,婚后變成了丈夫的奴隸,男人虐待她,打她,同村的小姐妹看不過想帶她逃走,可她偏信生了孩子男人就會對她好。 女人生了孩子,男人卻變本加厲,不僅打女人連年幼的孩子也不放過,男人失手打死了孩子,女人終于醒悟,決定離開男人。 女人逃走,男人在車站攔住她跪地認錯,女人的父母也來了,以死相逼求她回去,女人離不開,她被自己無用的善良綁架,她無法對傷害自己的人狠心,所以選擇臥軌,獲得了自由。 這部作品的討論大多集中在人格獨立、自我、反抗、教育、道德綁架、孝道等,家暴雖然也被討論,但并不是重點。 觀眾大多喜歡也習慣用主角視角看世界,《嫩芽》的主角葉群是個介于成年與未成年之間的孩子,這個年齡對于大部分觀眾來說更方便代入‘孩子身份’,因此觀眾也就能更加直觀深刻的體會到家暴帶來的傷害和壓抑。 觀影過程,觀眾會跟隨葉群的視覺體會孩子眼中真實的家暴帶來的心理傷害和物理傷害,而不是以母親或旁觀者的角度去考慮辯證,為了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庭忍受家暴到底是一種偉大還是自私。 扯下所有的借口和粉飾,家暴就是最直接的傷害。 兩部作品共同之處是父親家暴,母親最后都死了,不同之處,一個是孩子死了,另一個是父親死了。 博主大膽分析,這兩部作品的母親靈感來源應該是同一個人,三個孩子的靈感來源也是同一個人,那個孩子就是作者本人。 葉向榮在之前的作品里把‘自己’寫死了,為的是擺脫孩子這個‘累贅’,讓母親覺醒并且沒有后顧之憂的離開家暴男,但母親敗給了孝道和她的善良的本性,所以失敗了。 于是在《嫩芽》里,葉向榮轉換思路把反抗的戲給了孩子,但是年幼的孩子無法獨立生存,所以他寫了兩個孩子,一個是完全無法獨立生存的葉星,一個是即將成年、勉強可以掙扎著獨立的葉群。 葉父的死很突然,也很詭異,電影里葉父的死是一場意外,但是根據劇情推測,葉父死的時候葉星是在家的,況且就死在了門口,經過的鄰居難道完全沒有發現不對勁? 而且兄弟倆對父親死亡這件事太淡然了,就好像早有預料,葉父死后鄰居的閑話也暗示,兄弟倆和父親的死并不是毫無關系。 沈陌這個形象對葉群來說過于完美,就像是為葉群量身打造的救世主,故事最后,罪惡的一切后果都被葉群和沈陌承擔,有道德瑕疵的沈母和無法獨立的葉星卻獲得了簡單‘美好’的新生活。 沈陌的人設在某方面來說過于理想,善良、溫柔、有著超越常人的道德底線,所以會因為當年的‘不辭而別’對分別許久的童年好友葉群心存愧疚,也會因為心疼葉群承擔葉群的人生。 葉群不是個沖動的人,從前期的表現來看他比一般人能忍,有智慧,有心計,卻在最后沖動的殺了人。 而且,葉向榮是獨生子。 因此根據種種細節推斷:葉群和沈陌都是‘葉星’、即真正的葉群幻想出來的人,是為了拯救‘葉群’而被創造的工具人。 年幼的‘葉群’無法反抗家庭,所以他給自己幻想了一個哥哥,自己則偽裝成無害的葉星。 葉群保護‘葉星’并解決了父親這個障礙,父親死后依靠哥哥的力量無法獲得生活的保障,所以他幻想了鄰居沈陌,這也是沈陌和葉群無法善終的原因,因為他們并不是真實存在的人。 結論:葉星就是葉群,葉群和沈陌是作者幻想中的救贖,嫩芽則代表塵埃落定后獲得新生的葉星(葉群)。 - 郁沐看完以后忍不住搓了搓胳膊:博主的腦洞會不會太大了? 但似乎有點道理。 他在拍的過程中因為入戲葉群的確幾次產生過葉父如果死掉就好了的陰暗想法,表演過程多多少少也帶入了這種情緒……葉向榮還夸他演得到位。 費運收拾完廚房端了盤切好的水果過來坐下,插了塊蘋果喂他。 郁沐張嘴咬住,蘋果入口酸酸甜甜,嚼起來脆脆的,他吃完又要了一塊,靠在男人懷里一起看手機,心有余悸道:“網友腦洞太大了?!?/br> 費運贊同的點頭:“都是人才?!?/br> 郁沐點開評論區,網友留言有贊同有反對,總體很和諧。 【腦洞好大,我被說服了,二刷走起】 【三刷的我仿佛看了個寂寞】 【被安利了,劇情好刺激】 【這么說葉星才是boss?】 【看的時候就覺得不對勁,葉星很乖但是好像缺了點什么,原來是小孩的身體里住了成年人的靈魂,小演員演得也好絕】 【擦,雞皮疙瘩起來了】 【博主想多了,葉星和葉群如果是一個人,小葉群怎么解釋,葉星明顯是二胎,沈陌那么完整的故事線,有血有rou,你說他是幻象?太扯了!】 【我也不同意,葉群已經夠苦了,而且人設完全自洽,才不是誰的幻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