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2頁
書迷正在閱讀:念你入骨:爵爺蓄謀已久、放肆迷戀、永安探案錄、逃生游戲的正確打開方式、來自末世的領主、老板的金絲雀是天然呆(1v1)、一春塵情、地球人的蟲族日常、日久成癮、飛升失敗后我撿到了主角的金手指
待眾人站定,樂聲大作,在禮贊官的帶領下,眾人給高臺上宮檐下緩緩走出的皇帝行禮,山呼萬歲。 徐湛抬眼看去,皇帝今日難得身著朝服,隆重而威嚴。與前幾次面圣時的感受大不相同,今日的靖德皇帝才真正像一個帝王,端坐在龍椅上,目光如炬的掃過眾人,開始講話。 不過是些規勸上進的套話,以及對本科貢生入朝為官的期盼,卻足以令第一次瞻仰天顏的眾位考生血脈噴張,當即有兩個沒用早飯的考生血虛暈厥,被人抬了出去。 已有多次面圣經歷的徐湛并未感到特別震撼,反是父親早上的話讓他倍感壓力,他知道父親不過是看他態度敷衍給他提個醒,可他身上肩負的除了父親的期盼,還有師長的教導和外公的養育之恩。 眼前全是外公的慈祥面容,郭先生的苦心勸學,楊老先生板著一張算盤臉沒好氣的斥責,懷王自己一腦門子官司,還不忘一早送來上好的文房四寶為他打氣…… 在眾人各懷心事的神游中,皇帝的致辭終于結束了,眾人再度跪拜行禮,山呼萬歲,除禮部的監考官員外其他各部官員紛紛離場,六部只留下禮部尚書、內閣只留下首輔次輔兩位閣老。 禮贊官宣布本次考試的內容:分上下兩場,上場考策問,下場考實務。 眾人面面相覷,雖在圣駕面前不敢喧嘩吵鬧,內心早已亂如熱鍋上的螞蟻。以往殿試只考策問,最多再加一場時文,實務是什么,誰聽說過? 只有徐湛知道,由于會試的大面積泄題,封存的殿試題被拿出一道臨時充作了會試題,殿試題需要補齊,于是這位與眾不同的皇帝又別出心裁了。 正當眾人手足無措之時,首輔馮閣老那沙啞老邁的聲音響起:“不必緊張,上御奉天殿,親策諸位貢生,是因為諸位是大祁未來的官員,殿試不黜落,諸位大可悉數陳列,勿憚勿隱,諸位的諫言,朝廷亦將采而行之?!?/br> “是?!北娙诵卸Y答道。 禮部官員開始分發題目和題紙。 徐湛深吸口氣,仔細審題。 第一場是策問,考題是三四百字的長題,然后一字一句擴寫,以千字為下限,成文后兩千三千余字的也常有,因此殿試才是最能體現考生水平的考試,非但需要真才實學,還需對政務有獨到見解。 題目大意為:朕撫天下二十有三年矣,夙夜敬事上帝,憲法祖宗,選賢任能,愛國憂民,兢兢業業,未嘗松懈,為什么水旱災害頻繁,黎民受難,北戎時警,倭寇尤甚?朕有愛民之心,固欲使臣工上下一心,除盡兵患,固本□□,以媲美虞周之治,有什么可行的辦法? 僅僅三百五十七字的題目,上至堯舜之治,下至百姓之困,涉及治國方略,非是往屆策問可比。 光是審題,就令在場多數貢生在料峭春風中汗流浹背,這題答好了送分,答不好送命啊。 徐湛心中長長嘆了口氣,為什么災害頻發、南倭北虜滋擾,陛下您心里沒點數嗎? 如果當年采納王閣老收復河套的諫言,何來北方的兵患;再說近些年的災害,又有幾成是天災,幾成是人禍?而對于馮氏父子來說,倭寇不能不剿,更不能全剿,東南局勢是馮黨謀身立足的倚靠,沈岳一日在東南,馮黨則一日不會倒,談不上傭兵自重,只是不能讓皇帝高枕無憂。 大祁立國一百多年,弊端頻現,積重難返,這么大的一個爛攤子,還想媲美虞周之治? 不知什么時候,皇帝已悄然離場,監考的官員們坐的累了,紛紛走下場來巡視。 徐湛看向一身緋色官袍負手踱步的父親,后者在一貢生身后停住腳步看題,一抬眼,撞上了他的目光,滿眼都是警告之意。 徐湛將目光收回,他又不是不問世事的書呆子,還能將實話寫在紙上么,如何曲筆,如何粉飾,全看臉皮有多厚了。 “臣對”二字工工整整的落在紙上,胸中已有考量:“臣聞帝王之御極也,體君道以奉天心,而后可以建久安長治之業。肅臣紀以奉天職,而后可以成內修外攘之功?!?/br> 以“君臣職責”破題,才應是本題的關鍵。 “臣愚以為:上者,下之表也;政事者,臣之紀也。足兵以除寇,將帥之責任也。安民以固國,守令之職業也?!?/br> 說到治國,首先淺談了唐虞三代的治國方略,時下亦存在諸多弊病,亦有水災、外敵侵擾,然而有禹、皋、稷、契等一干賢臣輔佐,“如此勤克之臣,方能奉天職?!?/br> “陛下遏亂之志,果決如雷霆,而諸臣不能奉楊威命,已茂肅清之烈。是自負于堯舜成宣之主,而有愧于唐虞城周之臣多矣?!?/br> 既然陛下堪比堯舜成宣之主,勵精圖治,政令正確,國家治不好,那一定是因為群臣無能,是有司選人不當,周官治下不明,將帥率軍不嚴,陛下您是一點問題也沒有呢。 掏空腹中所學,用半個篇幅將皇帝的責任摘干凈,徐湛頓筆扶額,心想:總算能說句人話了。 他知道,上到皇帝,下到內閣學士、六部九卿,最不想看到的就是那些大刀闊斧的改革變法之言,可大祁在當前的政體運轉之下積弊已深,不變革祖宗之法,又如何重振朝綱,解決內憂外患?數千年王朝興替總結出的經驗告訴人們,除了改革,只有選材。 于是徐湛緊緊抓住“選賢”這一核心,分別列舉了“文選”和“武選”的具體措施,而只字不提邊防事務,不提朝政方略,只從選拔人才方面提出修正弊病之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