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頁
書迷正在閱讀:我只是平平無奇的小配角、她不僅是前女友還是白月光、[快穿]寶寶不會輕易狗帶、末世女配甜寵日常[穿書]、六零致富日志、我在星際傳播中國古文化、一把菜刀殺遍娛樂圈[古穿今]、和每天舔屏的健身博主成了同學、心動真理、日光惹春
蔡徵皺眉:石姑娘這不是廢話嗎? 不是。石聆居然認認真真地回答,如果我們把這件小事做成大事,那我說的每一個字就都不是廢話,端看諸位大人要如何做了。 石聆說著,自懷中取出幾張紙:小女子這里有些想法,昨日整理成章,尚有許多細節不完善,還請諸位大人過目。 眾人神色各異,接過那些紙張,卻是在看見第一個字時便是一怔。 債? 什么是債? 有借有還才是債,欠了才是債。圣上的旨意是募,這姑娘卻拋出一個債,這是何意義? 然而越往下看,蔡徵神色越不能淡定。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許以厚利,還之于民。以朝廷為信,借銀于商,許以利潤,而后復還之。 這、這不就是打著朝廷的旗號向商人借錢嗎? 可是朝廷要錢還用借嗎? 借以后不僅要還,還要加上利息一起還,這真是前無古人了。 可是石聆寫得面面俱到,針對曲江水患一事,連細節都細細計算,還推算出了最終結果,既可解曲江燃眉之急,又能順應民意,官民雙贏。 這個想法實在是太大膽了! 蔡徵身為戶部官吏,對于國庫開支較之其他官員更為敏感,他比別人更知道石聆這個方法的可行性和困難,以及背后代表的意義。 這的確是一件大事,天大的事,若此法推廣可行,對于明珠朝經濟,可以說是一次前所未有的變革。 石姑娘,這是你自己想出的?蔡徵的態度已經完全變了。 這件事,可不是一個小姑娘能想出來的。 石聆沉吟半晌,還是搖搖頭。 這是先人的智慧,我只是加它物盡其用而已。 何止是變革???根本就是提前了好幾百年登場的金融革命。若成,此番變動必將計入史冊,若敗,她也就坐實了女子誤國這一說。 這也是為什么之前無論王煥怎么問,她都沒有說的原因。因為這一次,她的確是在冒險。她利用了朝廷對資金的迫切需求,和朝臣們的焦頭爛額,以及曲江水患,迫切需要朝廷與民眾上下一心的這個時機,提前了幾百年引進這個嶄新的概念。 國債。 ☆、道合 有債,就有債權。 國家以信用為基礎,以債的原則,向公眾募集資金,就是發行國債。在封建社會,由于特殊的時代背景,這種政府與債權的關系形成是非常晚的。 一件事物的出現和不出現,一定有著其必然的歷史原因。石聆也是在冒險,她不確定這個概念能否為時代所接受,但是就當下明珠朝的情況而言,哪怕是暫時的跳躍性舉措,也值得一試。 這是個生產力落后的封建時代,媒體少的可憐,新聞傳播渠道十分淡薄,想在短時間內不付出任何代價的募集可觀的財富很難,等著民眾自發覺悟,營造出那種抗洪賑災舉國齊心的氛圍更是不可能。 何況戰亂平息不久,百姓休養生息才十幾年,尋常百姓剛可裹腹,他們有什么錢? 錢都在少數人手里,錢都在商人手里。 想要收獲,就得付出,商人重利,情感牌打不通,就要拋出誘餌。 這個誘餌就是豐厚的利息。 可是士農工商,商者為末,即便日進斗金,商人依然是社會地位極低的存在,讓朝廷彎腰向這些人借錢,這的確是一件大事。 石聆并沒有指望這件事立刻成功,見眾人都沉默,她今日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沒有再多說,石聆只留下一句諸位大人可以考慮一下,便先行告退。 國債的基本概念,和為了適應當前時局而做的一些設想和改動,石聆已經都寫了出來。但是只靠這幾頁紙肯定是不行的。石聆不懂政治,即便在她的時代,她算是年輕的金融界精英,也不代表她可以一個人策劃一場大的經濟變革。 這幾頁紙是她拋出的誘餌,用來勾這些臣子,看看他們愿不愿意風風火火地干一場,成則青史留名,敗了,反正有她這個誤國的小女子擔著。她要的不是這些大臣的虛與委蛇,她要的是他們的頭腦,他們的知識儲備,他們肚子里的干貨。 她拋出了框架,真正填充內容,還是要靠他們。 石聆沒有想到的是,第一個來找她的卻是戶部尚書蔡徵,這個她以為會一直與她唱反調的人。 蔡徵將她請到了戶部,態度嚴肅,慎重,與之前截然不同。 蔡徵起身,對著石聆恭恭敬敬地一禮。 石聆受寵若驚,連忙退后:大人何故如此? 蔡某之前多有得罪,有眼不識金鑲玉,還望石姑娘勿要見怪。 石聆失笑:大人并未刁難我,只不過就事論事,有何責怪?大人萬勿如此。 見石聆懇切,蔡徵知曉這姑娘是真的沒有往心里去,也不多說,當即進入正題。 石姑娘,敢問師從何人? 終于被問到了這個問題。 的確,以石琮秀的出身和經歷,都不太該有石聆如今的名氣和成就,因此這件事石聆早有準備。 家師乃是一名云游道人,偶然結下機緣,不過他老人家并未留下姓名,如今也不知去處。依照年歲來算,多半已經不在人世了。琮秀未能在師父跟前盡孝,一直是一樁遺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