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頁
“喬相圍觀多年,居功至偉,其功不必臣贅言?!痹⒐P好像根本沒聽見群臣的紛紛議論,也感受不到他人含著恨意的眼神,“只陳秋臺一案,此乃臣與喬相共查,陳秋臺謀反證據確鑿,縱然是太子親舅,也該以國法處置?!?/br> 他聲量不高,不卑不亢地繼續道:“太子是陛下親子,既是子,又是臣,太子謀反,非是父子刀戈相向,而是臣子欺君罔上。謝相字字稱父子,卻忘了先君臣,后父子的道理。今臣子謀反,卻為逆臣而誅殺鞠躬盡瘁之臣,請恕臣目光短淺,實在不明白,這究竟是什么令人稱道的好謀算?!?/br> 第77章 話音未落,老太傅已冷笑出聲,道:“元大人一席話當真是慷慨激昂,倒令我等汗顏了?!彼@話雖是對元簪筆說的,看向的卻是皇帝,“喬郁有功如何?陳秋臺一事喬郁所作所為確實不妥,喬郁明為肅清朝堂,實則劍指太子!宮中流言四起,宗室人心浮動,逼得太子謀反,動搖國之根本,元大人不若問問,他喬郁汲汲營營得是什么好謀算!” 此言之處,四座駭然。 謝居謹沉聲道;“太傅,慎言?!?/br> 陳秋臺一事具是皇帝下令,就算喬郁真有私心,充其量不過是推波助瀾,太傅這話,竟在暗指皇帝!謝居謹忍不住向上望去,果不其然看見皇帝神色有些陰沉。 喬郁似乎極疲倦地說了句:“陳秋臺案確實是臣有私心,臣處置不當,請陛下責罰?!?/br> 喬郁只提自己之過,將皇帝摘得干凈。 謝居謹余光瞥見青年人艷麗蒼白的臉。 皇帝冷冷道:“此事早就蓋棺定論,不必再提。元卿,你說這些,想必不是只為了陳太子之罪吧?” 元簪筆道:“事態如此,再殺喬相已毫無意義。斛州府與此處相距不遠,設守軍八萬,臣想,能否從斛州調兵,以拱衛中州?” 絕無可能。不少人在心中想。 斛州守軍是先君惠文帝所設,其目的一開始確實是為中州處于危局時保護皇帝。斛州望族顧氏世代為守將,手握重兵,深得皇帝信任。 顧氏一族理應忠于皇帝,且也確實忠于皇帝。 然而皇帝得位并非十分名正言順,故太子死得又過于蹊蹺,只是當時先帝重病,幾位皇子在斗爭中或死或流放,朝中除今上之外再無可繼承大統者,故先帝在重病中立其為太子。 不少人心有疑慮不滿,其中便有顧氏一門,雖沒有直白顯露,對這位陛下的政令卻大多陽奉陰違,儼然一割據地方的諸侯。但斛州位置太過特殊,周圍乃是中州、宛州、前者為國都所在之地,后者繁華,國家稅銀三分出自宛州,無重兵守衛,守將顧淵渟又做的極聰明,給朝廷留足了面子,朝廷將斛州一事視為國之頑疾,卻無可奈何,只得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從顧淵渟那調兵? 以顧淵渟對今上的態度,他不轉而幫助太子,前后夾擊已是忠貞的做法了! 皇帝若有所思地望著元簪筆。 他似乎也覺得,讓顧淵渟出兵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就算可能,顧淵渟會不會向他提出什么額外的條件?這些條件,與喬郁的命比,哪個更貴重呢? 喬郁面上的淚水已干了,唯有眼角還透著抹絕艷的紅。與他蒼白的臉色相襯,紅愈紅,白愈白,像是幾滴血灑進了新雪里。 皇帝收回目光。 這位能輕易決斷他人生死的九五之尊淡淡地開口了,好像就此寫好了喬郁一生中的最后一筆,他道:“太子失德,然朕與太子畢竟終是父子,若起戰端,則生靈涂炭,朕不愿牽連百姓,亦不愿父子相殘,”他望向下面,奇怪的是,喬郁這個將死之人的臉色并不很難看,反觀元簪筆,皇帝似乎看見了他的手在微微顫抖,他攥緊了拳,須臾之后又放開,“朕應允太子?!?/br> 一種難以言喻的驚喜在謝居謹心中擴散。他面上不顯,只道:“陛下圣明?!?/br> 喬郁一黨皆面色死白,好像能隨時拖出去下葬。 一官員眼前發黑,踉蹌了下,若非身旁人眼疾手快抓住了他的手臂,他或許已直接跪了下去。 皇帝聽到了浩浩蕩蕩的陛下圣明。 喬郁一手壓在另一手上,置于身前,彎腰,慎之又慎地行了一個恭敬無比的大禮,“臣,領旨?!?/br> 他只要稍微偏頭就能看見元簪筆,但他一動不動,畢恭畢敬地保持著這個姿勢。 皇帝嘆了口氣,抬手打斷了欲言的元簪筆,道:“將喬相帶下去,等……”他頓了頓,“等太子來,再做處置?!?/br> 寧佑十年,他做過同樣的事情。 也是一群人貌似恭順地逼迫著他,末了,高呼一聲陛下圣明。 雖然沒有立刻殺了喬郁有些遺憾,但太子不日將至,誰都可能留喬郁一命,唯有太子不會。 喬郁若死,陛下還能不能找出一個人來壓制世家?誰又愿意冒這樣的險? 皇帝倦倦道:“眾卿且去?!?/br> 不論是得意,亦或者絕望,不甘,眾臣還是行了大禮離去。 元簪筆毫不猶豫地大步向外走。 來時陰云密布,細雨如絲,迎面落在人身上,寒得砭骨。 夏公公在元簪筆身后叫道;“元大人,元大人——” 元簪筆腳步頓住,夏公公快步追上來,將傘撐到元簪筆頭上,因為個子矮些的緣故,他還需踮腳,喘氣道:“在后面叫了大人半天,大人可算聽見了,老奴這身子骨實在經不起折騰?!彼f得熱絡,元簪筆的神情卻沒有一絲一毫的放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