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頁
    風荷不免有些疑惑, 郎君為了今日就能見到姑爺, 早上帶著她先行一步, 商行的其他人連同所有車馬都在后面。    幸運的是剛好趕上了,眼看即將見到姑爺,郎君也該十分歡喜才對, 怎么好像有什么心事的樣子。    風荷不敢詢問,只能暗中猜測,難道郎君是擔心姑爺如今和從前不同了......    說實話,半年前, 那封泥金帖子同家書一起從京城寄到府上時, 風荷也是擦了幾回眼睛的。    昔日在金陵時, 姑爺便在一眾才子是第一,沒想到去了京城, 也能夠勝過全天下人!    知府萬大人都親自上門恭賀, 說是姑爺連中三元, 這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以后還能青史留名。    青史留名?    這四個字讓風荷簡直心生敬畏, 她知道,那些再大的官,就算萬大人這樣的, 也不一定在史書上留下名字。只有能讓百姓都知道的官才行, 如今姑爺的名字就誰都知道。    而姑爺之前寫的兩首詩, 金陵好多人都能背得出來。一想到這兩首詩都是寫給郎君的,風荷也有一種說不出的自豪。    現在再回憶謝舒最開始的樣子,風荷只覺得恍如夢中,如今的謝舒才是她認的姑爺。    他會陪郎君下棋,會和郎君說笑,他每次看郎君的時候,神情是極溫柔的。也只有這樣的姑爺,才值得讓郎君念念不忘,甚至做出那些決定......    但這一年過去,確實發生了太多翻天覆地的變化,姑爺如今已經是翰林院的編修,聽說從翰林院出來的官員都不簡單,往后升遷極快,而且姑爺今年才二十四歲呢。    可即便如此,風荷還是相信,姑爺不會變的,她記得姑爺看郎君的眼神,好像滿心滿眼只有郎君一個人似的。    不過,風荷想起這段日子里,雖說自從姑爺及第,虞家滿門光耀,可不斷也有風言風語傳出,說是以姑爺如今的地位名聲,怎么還能做什么贅婿,還說......京城里有不少名門望族都看中姑爺,想讓他當女婿呢!    這些郎君從來不說,可未必不放在心里。    想到這里,風荷也不由得沉默下去。    虞楚息下意識地交握著手指。    不知為何,眼看離目的地距離越來越近,他的心跳的越快。    虞楚息后知后覺,發現自己有些緊張。    一年未見,該說什么好呢?原本定下的兩年之約,他卻提前來見他了。    他如今是什么樣呢?是胖了還是瘦了?    書信里再多的文字也不能描繪出他的樣子,他總是說一切安好。有時候,虞楚息擔心打擾他,于是回的很短,怕話總有說完的一天。    可還好,好像還能再說許多。    這次來京城,虞楚息從兩個月前開始啟程,但實際上從很久之前,他就開始準備了。    這段時間以來,虞家的錢財暗中源源不斷地往京城匯入,商行選址,雇傭人員,貨物采買都需要數不清的銀子。    因為江南和京城距離太遠,他無暇兼顧,便將大部分的重心都放在京城,但興起的商行很難盈利,賬面也虧空了許多。好在虞家如今由他做主,即便有人察覺到什么不對,他也能遮掩得住。    父親的身體雖然沒有好轉太多,不過精神一日強過一日,甚至能下床走動了。    就算如此,虞楚息其實也知道自己能陪伴父親的時日不多,但他還是在得到了父親的允許后離開了江南,之后他又派人去接二叔回來,代替自己照顧父親。    這些決定無論結果如何,虞楚息都不后悔。    只是為什么,眼看都到門口了,虞楚息渾身一陣熱一陣冷,心跳越來越快,甚至有點想轉頭回去。    忽然馬車停在了府邸的臺階上,很快里頭傳來家丁的問詢聲,他們雖說都是當初自己所派,但沒見過他不認得也不奇怪。    虞楚息挑起一角車簾,注視著府邸正門的匾額寫著的“狀元第”三字,并不像是謝舒的作風。這上面的字體倒和之前皇帝在西園御筆親寫的幾塊匾額一樣,看來同樣是御賜了。    此時風荷下去和那幾名家丁說了一會,對方仍是十分慎重,并沒有打開大門的打算,只是派人進去稟報。    虞楚息倒不會覺得怠慢,想來也是,若是他,見自家大人那個從未蒙面的夫郎突然冒出來也會猶疑萬分的。    但不知為何,虞楚息現在明明已經鎮定下來,可為什么一想到要見到謝舒,還是有些心慌?    就在這時,門內再次傳來一個少年的聲音,一副老氣橫秋的語氣:“什么夫郎不夫郎,我們主子只有一個夫郎,根本不在這,你們把門打開,我倒要看看,又是誰......”    少年的話音在這戛然而止,仿佛見到了什么不敢置信的場景一樣。    而風荷的嬌呵也隨之響起:“好啊,一年沒見洗墨你真是長本事了,連郎君你都不認得了!”    洗墨一臉又哭又笑,他已經好久沒有這樣外露的表情了,好像又回到了虞府的時候。    郎君!風荷jiejie!終于見到你們了!    洗墨來不及多說,大喊一聲道:“你們快將郎君迎進來,我去叫主子?!?/br>    接著,身影如迅風一樣不知閃哪去了。    見狀,風荷松了一口氣,不禁笑道:“還以為來京城一年有什么不同,怎么還是和以前一樣?”    *    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而長安也不遑多讓,綠柳如蔭,李花如雪,桃杏遍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