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頁
至于其他世家子弟就更不提了,而張恩施等人也從剛才的局促中漸漸緩過神來,不知為什么,他們看到謝舒閑適自若的神態,忽然在心中想,原來世家子弟,也沒什么不同。 他們著麻衣又如何,豈不聞一品白衫的道理? * 清秋,天邊的晨光隱隱浮動,一夜的寒氣漸漸褪去,巍峨莊嚴的皇城響起一道又一道鐘聲,緊接著從皇宮外城直至御街,轟隆隆的鐘鼓聲依次奏起。 今日并無早朝,因為到了一年一度的會試開考之日,會在禮部貢院外圍嚴設兵衛,以防意外。 御書房里,慶帝翻閱著禮部尚書交由他的名單,詢問道:“今科舉子有多少人???” 禮部尚書朱涵拱手答道:“回稟陛下,今科最盛,較往年多了五十六人,一共有一千八百三十一人,這全是陛下之功?!?/br> 慶帝的臉上并無多少喜悅之色,他忽然將手中的名單一拍道:“你看看,今年的這份名單里,到底有多少寒門子弟!” 朱涵聞言心頭一驚,慶帝此言是直指今年科舉中世家子弟太多的問題了!可朱涵是有口難言啊,這會試可是除卻殿試以外最高級別的考試,本身就對能夠參加科考的人才學有一定的要求。 當今天下能夠讀得起書的人即便是寒門也絕非是完全窮苦困頓之人,畢竟只有先有時間和條件考中了秀才,才有減免稅負,領取補助的機會。 所以在科舉考試上,世家子弟自然有著天生的優勢,再加上陛下多次流露出倚重科舉的架勢,今年參加科舉的世家子弟格外多,也不奇怪了。 就在朱涵思考著如何辯解的時候,慶帝又淡淡道:“罷了,你可知朕推行科舉的本意?” 朱涵聞言點頭,卻不敢明說,這整個朝廷誰不知道慶帝是想要用寒門,打壓世家? 朱涵想了想,也回過味來慶帝到底是什么意思了,他開口道:“陛下用心良苦,臣豈能不知,陛下是想惠及天下百姓,讓草澤有望起家,寒門也能入仕?!?/br> 說到這,朱涵低頭道:“臣定不負陛下的期望?!?/br> 慶帝嘴角不禁揚起一抹微笑來。 其實慶帝絕不會因為這名單里有這么多世家子弟而失望,相反,他心中極為得意。 要知道他百般推行科舉,為的就是要讓科舉成為天下風氣,如今就連那些眼高于頂的世家子弟都爭著要參加,足以見得其中的影響力。 當然,慶帝舉辦的科舉的最終目的還是要找自己能用的人,若都是那些世家子弟,那和之前又有什么區別? 所以慶帝特地敲打朱涵,就是為了讓他明白自己的意思。 朱涵退出去的心情沉重,陛下的要求,說難也難,說簡單也簡單。 陛下想要用寒門,可每年能過會試的不過百余人,這意味著一千多名來自各地的舉人當中能夠力壓其他人的佼佼者才有機會勝出,然而這不是大部分寒門子弟能夠做到的。 不過,這只要在會試取得一甲名次的人,就有去殿試的資格。 到時候,最后的名次還不是陛下所定,所以朱涵只用做的是,確保有合適的人。 * 天還未蒙蒙亮,謝舒便和眾多的舉子一同等候在貢院。 整個偌大的貢院除了考官點名的聲音,并無其他,因為只要往四周一望,看到將考場圍的水泄不通的禁衛軍甲士,想必沒有人還有說話的心情。 經過嚴格的檢查后,謝舒得以進入考場,找到了自己的考棚,接下來他將在這里度過短暫又漫長的時光,直到酉時考試結束。 這一天晨鐘暮鼓中,將決定所有人接下來的命運...... 謝舒等待試卷發放的時候,難得有些緊張,他閉了閉眼靜靜平復呼吸,讓自己放松下來。 而每每到了此刻,腦海里會現出那朦朧煙雨,便是他向來閑暇時的慰藉。 第086章 謝舒靜坐了一小會兒, 聽到外面巡檢完畢,方才發下還是新墨的卷子。 今年由禮部負責科考,主考人是禮部侍郎蘭英, 考題則出自翰林院。 無論歷朝歷代, 翰林院都是眾所周知的養才儲望之所, 地位清貴, 只有每年會考得了一甲的三人和二甲第一名傳臚有資格去翰林院, 其余人還需要朝考才行。 翰林院主要負責的內容為修書撰史,起草詔書,為皇室成員侍讀等還有擬定科舉的題目, 當然如今起草詔書的職責已落到慶帝所設的中書省里,翰林院又要清閑許多了。 謝舒展開試卷從上往下一覽,經義幾道題都出自四書五經的內容,并不算刁鉆, 只是繁瑣細節之處需要注意, 謝舒看了一眼, 心中大致有數,接著又看向詩賦。 記得之前鄉試的時候, 是以《文選》中“黃華如散金”為題, 此句看似平常, 卻極有誤導性, 如果沒有看過《文選》此書只會將黃華當做菊花, 寫作秋景。 因此謝舒也注意著,這次試詩會不會依舊以古句命題。 果然只見這次的詩賦出題直接給出了固定的題目,詩以“天德清明詩”為題, 并且要以題中平字為韻, 限五言六韻。 看上去是一副標標準準的應制詩。 只是天德清明?這是哪個典故? 謝舒有些眼熟, 這四個字好像前不久才看到過,謝舒思忖片刻,便想起來了,這題目其實還是脫胎于四書五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