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144)
書迷正在閱讀:神君爹爹:娘親是個滿級大佬、公主她拳頭硬了、南國枯木又逢春、刺撓、攤牌了!老劉家撿的女娃是錦鯉、茶藝長姐,反向帶娃[六零]、穿書后和王爺演戲保命、絕世醫妃、炮灰女和男戲子[穿書]、一篇追夫火葬場
唯一不好的就是,這些水桶沒有蓋子,里面的魚又裝太多了,得一個個小貨郎守在水桶邊上,用手當蓋子,免得魚跳出去了。 時常能聽到小貨郎,哎呀哎呀的尖叫聲,因為魚太狡猾了,明明上一刻還安靜到不行,結果下一刻就從水桶發射了出去。 趕緊氣呼呼地去將魚抓回魚桶,抓還抓不穩,滑不溜秋的,以前沒抓過魚。 也虧得魚桶離運河有一段距離,不然魚又逃回河里面去了。 豆子差點哭了,他的魚最不聽話了,抓一條魚回來,又跳出來一條,累死他了。莫少珩看著來的人越來越多,眼睛一轉。 碼頭嘛,可以形成一個賣活魚的市場。 在現代,碼頭的魚是最新鮮的,也是最便宜的。 因為沒有場地門面費用,沒有中間商賺差價,又因為剛才河里打撈上來最新鮮,深受老百姓喜歡。 招了兩人,說了幾句。 不多時,就有人吆喝了起來,各位鄉親,今日我們鎮北王府出魚,趁著是個喜慶的日子,便宜出售了。 剛從河里面打撈上來的,看看,活蹦亂跳。 快來購買了,價格便宜。 眾人: 不由得上前詢問了兩句,結果還真被價格驚喜到了。 這是因為,莫少珩原本是準備用這些魚來做咸魚的,咸魚價格肯定比不上新鮮的活魚。 所以,稍微降價,在百姓看來是賺了便宜,但其實莫少珩要是能賣掉,還是賺了的呢。 快過年了,祝福大家年年有余啊。 喜慶的話一說,氣氛一到,還真有不少人歡天喜地的購買了起來。 莫少珩看著現場的火熱,現在也僅僅是一部分來看熱鬧的而已,等消息傳開,來買魚的人就會越來越多,特別是貴族,貴族有時候在意的本來就不是價格,而是食物本身。 以前莫少珩運回城的活魚都是自己的魚府在使用,他們想買都沒地方買,但現在不同了。 再說,現在的魚價更加的合理了。 莫少珩心道,碼頭魚市應該不成問題。 這時,豆子跑了過來,氣呼呼,世子,我剛才被魚欺負了,還好好些人看我守魚困難,都過來買我的魚,都賣光了。 莫少珩都給逗笑了,今天辛苦了,等會我們員工食堂也吃魚,紅燒魚怎么樣? 第88章 給圣人送禮 碼頭魚市的事情,甚至都傳到了圣人面前。 圣人桌上擺了一張圖,圖上畫的一個穿著寫著一個貨字衣服的小孩,懷里正抱著一條大魚,笑得一臉的明媚。 畫師的技術很好,將意境完全表達了出來,光是一看這畫,就能感覺到其中的歡快氣氛。 莫少珩主動降低了魚價,今日涼京百姓買魚者眾。 聽說,莫少珩會將魚市持續下去,也就是說我涼京百姓以后的生活愈發的豐富了。 圣人恩了一聲,這小貨郎今日倒是開心。 此時,烏衣巷,員工食堂。 豆子和羅招娣正自告奮勇地幫著殺魚。 豆子兩只手將魚按在地上,招娣哥,趁它沒有掙扎了,我們快點殺了它,好做紅燒魚。 羅招娣比劃了好久,可是我以前沒殺過魚。 兩人: 結果兩人因為幫倒忙,被趕出了廚房,垂頭喪氣地來到大廳,和一群小貨郎乖乖巧巧地等著吃飯。 今日的晚餐,就是一碗米飯,一碗紅燒魚,還有個菜湯。 等燒好的紅燒魚端上來后,那入口即化的口感,那魚rou獨特的味道,立刻征服了一群人。 一群小貨郎吃得特別認真,慢慢地理著魚刺,跟一群小豚鼠一樣。 鮮魚,哪怕降價了一些,普通百姓都舍不得買。 像這樣一人好大一碗,這群小貨郎,簡直幸福到了極點。 真好吃。 紅燒魚太入味了。 我覺得我們員工食堂的大叔,比別人飯館的大廚還厲害。 一夜冬帶雨。 莫少珩現在的事情,除了每天細心種植子母樹,其實都是藥童在照顧,莫少珩也就每天看一次。 子母樹的成長實在太快了,基本rou眼可見的每天都在拔高一點。 然后就是說服圣人和百官,修訂北涼律。 進展得還算順利。 還有一件事,莫少珩用城外的槐樹花做的香皂,售賣得太好了。 香皂洗臉洗手,不僅洗得干干凈凈,還能留下淡淡的槐花香。 當香皂上架的時候,就直接深受百姓的喜愛。 更是吸引了大量的諸國商人,前來下單。 這東西稀奇,又好運輸保存,優點太多了,自然成了諸國商人心儀的商品。 莫少珩想了想,香皂的技術是自己的,但那城外的槐樹林是涼京百姓種下的。 莫少珩現在仗著身份在使用,也沒人敢說什么。 但長此以往,總也不能心安理得。 想了想,做了一個決定,將賣香皂一半的利潤用來支持義務教育。 也就是說,莫少珩準備成立一個助學基金,為那些實在讀書困難的人家,免費提供課本。 因為朝廷已經免了學費,現在又免了一部分人的課本費用的話,這一部分人相當于真正的全免了。 消息一出的時候,可是轟動了好久。 聽說,是因為莫少珩的香皂使用了城外的槐樹花,所以拿出賣香皂的一半的利益來促成此事。 沒想到,我們早年在城外種植的槐樹,居然還能為我北涼做這等好事。 可不是,我每年都要去種一棵槐樹呢,明年我種兩棵。 也虧得是莫少珩。 朝廷上也是震驚莫名。 這等壯舉,屬實難得。 什么使用了城外的槐花,換作其他人,占了這等便宜,怕是只會悶聲話都不說一句。 莫少珩此舉的好處,連他自己都沒有預料到。 因為關于修訂律法的提議,阻礙的人竟然少了。 或許莫少珩說的法制社會,是在為天下先。 其實修訂律法也就費事了一些,若真是修改得不合理,也不可能通過的。 一時間,竟然不少人都松了口。 莫少珩當時也愣了好半響,深深地鞠了一躬。 其實修律法哪里有他們說的那么簡單,他們不過是找了一個借口,給自己一個臺階下。 是日,開春之際,北涼準備重修北涼律。 由北涼少師,傳學博士莫少珩,以及三公,還有幾位律法博士主導。 等莫少珩走出金殿的時候,就覺得外面的陽光都明媚了不少。 北涼律他也看過。 其中很多條款,要求百姓做得跟圣賢一樣。 雖然出發點可能是好的,但不現實也不太可能。 律法不應該是要求百姓做到什么道德的標桿,而是規定一個底線。 這個底線就是一條紅線,明確的犯罪的紅線,觸之必罰。 還有一些條款太過嚴苛了,也需要適當修繕。 這可不是一個小工程,每一條每一款都需要仔細斟酌才行。 走出皇宮,結果一群學生手里拿著紙和筆,直接圍了過來。 這里是三街戰報的記者,請問你對這次修訂北涼律有什么看法? 莫少珩: 還真是一本正經。 若僅僅是一些學生胡鬧,莫少珩也不會理他們。 但,現場居然還圍了很多百姓。 百姓對修訂律法還是有些心慌的。 正豎起耳朵,想要聽一點風聲。 莫少珩想了想,是得給百姓一個交代,免得人心浮動。 也正好借三街戰報,來傳遞一下這次為何要修北涼律的初衷。 莫少珩想了想,道,之所以修訂憲法,是因為 希望這個世界能對善良的人溫柔以待。 并真正的做到,懲jian除惡。 莫少珩以此為論點講解了起來。 什么是律,什么是法,為什么百姓才是最需要律法的。 律法應該是普通百姓,捍衛自己權益的最好也是最有力的工具。 若是循規守紀的百姓,最期盼的應該也是律法的完善。 一個法制的社會,才能讓百姓得到公平的對待,才能幸福安康,踏踏實實毫無顧忌地認真生活 一群學生認真記了起來。 百姓也認真的聽著。 從一開始的迷茫,到后來眼睛放出了光明。 真的有這樣的世界嗎? 比起朝廷上擁有特權的貴族,其實更能感同身受,感覺到莫少珩說的律法的好處的,反而就是這些百姓。 慢慢的,除了百姓,又有一些走出來的官員,也在頓足聆聽。 莫少珩這一講,沒想到竟然講到了傍晚。 抬頭一看,也被聽講的人數嚇到了。 拱了拱手,這才上了趙棣早就等在一旁的馬車離開。 眾人這才蘇醒過來,恍若隔世。 用這個時代讀書人的話來說,有些聽圣賢講書的意味,沉迷而不自知,多少人竟然有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 用莫少珩的話來說,就是邪教頭子開大會,將人說得五迷三道的。 馬車上,趙棣表情也古怪得很。 他覺得,讓莫少珩去煽動輿情,一定是一把好手。 看看,剛才那些聽講的人,一個個跟著魔了一樣。 莫少珩其實有些理解,他們為什么會那樣。 因為利益攸關。 很多事情,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但一但和自己相關,共情能力就會變得特別強烈。 再說,他們處于社會的最底層,太需要像律法這樣的工具保護他們了。 等三街戰報一出,肯定會引起更大的轟動。 金殿上,很多官員不愿意修訂律法,就是怕引起不必要的麻煩。 但如今,依莫少珩所講的內容,雖然會引起轟動,卻是朝著的是好的方面,百姓都期待的方面。 莫少珩倒是為朝廷解決了一個大麻煩。 趙棣問道,你為何這么關心百姓的死活? 看似有些奇怪的話,但問得一點都不奇怪。 莫少珩是鎮北王府的世子,從一出生就不是普通的百姓,是貴族中的貴族。 按理是接觸不到普通百姓的生活的,也就不可能站在普通百姓的角度想問題。 莫少珩一愣,然后嘴角帶笑,其實,我曾經也是一名普通的百姓。 見過美好之后,哪里還能繼續在淤泥里面翻騰打滾。 為百姓多爭取一絲光,這是他力所能及,無關道德,無關其他。 趙棣: 接下來的日子,莫少珩很長時間都呆在了勤政殿,和三公,還有幾位律法博士,一起修訂律法。 比想象的難。 因為這是一個階級的世界,貴族本身就擁有很多很多的特權。 經歷幾千年才能推翻的三座大山,是莫少珩獻出生命也無法做到的,他也不會那么傻,明知道必死還去赴死,沒有意義。 但他能做到的就是,盡量讓百姓得到公平的律法的保護。 比如,什么刑不上仕大夫這些特權,莫少珩連半點反對的意思都沒有。 他提出修訂律法能夠成功,前提條件就是,他沒有表示出半點會動貴族利益的意思。 哪怕圣人答應了讓他修法,他也不敢去動有些不能觸碰的東西。 他要做的,就是將一些現代的有利律法條款,夾帶進來。 一開始,莫少珩還乖乖巧巧地跟著三公和律法博士們修法,但時間一久,莫少珩的那些奇怪想法,或者另開途徑的一些想法,將三公和律法博主都震驚得心情澎拜。 人類最寶貴的是什么? 是思想,是先進的正確的思想。 三公和幾個律法博士,每天都要被莫少珩的一些想法震驚一番。 新世界的大門都被打開了。 他們大概明白,莫少珩為什么能被稱為北涼的第一名士了。 想常人之所不能想,突破了當下世人的范疇啊。 能做到這一點的,在歷史上被稱為先賢。 莫少珩就有些慚愧了,這些不過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比人看得更高更遠罷了,不值得被人夸贊和稱道。 修法在一天一天的進行著。 朝廷今年也特別忙。 因為三年一度的科舉又要開始了。 第二屆的北涼科舉。 有了第一屆科舉的成功,相信第二屆會更上一層樓。 其實也是可以想象的,畢竟第一屆,觀望的讀書人居多,特別是貴族,很多人還放不下身段來和寒門弟子爭呢。 可是第一屆,朝廷直接錄取了一百名官員,這一百名官員被分配去了各地,主要負責義務教育,聽說都是做得有聲有色,眼看其中不少都能因為功勞而高升了,羨慕死了不知道多少人。 當各地將報考縣試的人數報上來后,滿朝文武和圣人都愣住了。 有多少人報名? 統計的人再次答了一次,眾人: 面面相覷。 一個針對寒門的選拔入仕的科舉,竟然發展成了全民選拔制度。 莫少珩趕緊咳嗽了一聲,恭喜圣人,賀喜圣人,從報名的人數來看,我北涼文教大興啊。 正可謂,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眾人: 話是這么說,也的確是難以想象的文教大興之相。 但 有人問道,敢問少師,你當初提出科舉制度之時,是否就已經想到了今日之景? 莫少珩是打死不會承認的,只得含糊道,當時,當時也沒有想到,我北涼的讀書人居然如此的熱情。 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