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頁
書迷正在閱讀:柯學驗尸官、白天冷冰冰的指揮官晚上在我懷里哭唧唧、海島情書、公府嬌娘[重生]、一夢光遇、病嬌暴君他白天冷冰冰晚上要親親、明日方舟:這破船今天就得沉、和死對頭互穿后、危情邀約、我修歡喜禪NP
第二步多是文吏的差事,先前孫長史提議再招些文吏,裴君已經派人去做,初五便正式入職金吾衛。 如今金吾衛的文吏也有百來人,裴君有了一個新的想法,便是將文吏和金吾衛武衛分開來,變成金吾衛的獨立部門。 主要是為了金吾衛衙門新建的籍冊,以及日后對應的工作,文吏將不再單純服務于武衛的事宜。 不過這樣一來,文吏的官位官階也得稍稍改革。 原本正六品長史是金吾衛最高的文官品級,裴君在奏折中提出將長史提為五品,再新增幾個職位,兩個六品的副史,數個看管籍冊庫的小吏,數個記事書吏,還得有專人與其他部門對接。 需要對接的部門,包括但不限于京兆尹衙門、大理寺,以及守衛京城各城門的監門衛。 其中京兆尹衙門與金吾衛的職能有一定重合,這半年來合作已經初見默契,以后接觸定然只會多不會少。 大理寺則是查案時可能會來調籍冊或者需要金吾衛配合追兇。 而監門衛,裴君在奏折中表明,希望監門衛配合,日后所有進出京城的人員皆記錄在案,以便金吾衛隨時更新籍冊記錄。 這份奏折的細節,乃是裴君召集曹申、郝得志、孫長史四人一同探討而來。她主張提級長史一職,沒避諱孫長史,便是有為他升職之意。 孫長史也明白,因此這些日子都一臉的春風得意。 但事無定論,不可外揚,旁人問他皆笑而不語,只回家中與妻子傾訴喜意。 孫夫人也高興,“原還以為老爺這輩子只能止步于六品,沒想到裴將軍才來半年,就能升職了!” 孫長史捋著下巴上的胡須,笑道:“你先前還對我的忙碌頗有微詞,如今知道了吧?衙門中諸人做事如何,將軍皆看在眼里呢?!?/br> “我那是心疼你辛苦?!睂O夫人嗔了他一眼,又情不自禁地喜起來,“年前將軍多發俸祿,我已是極感恩,真沒想到還有好處,裴將軍跟旁的上官可真是不同?!?/br> 這話若被有心人聽到,就是在詆毀之前的金吾衛長官,也會給裴將軍惹麻煩。孫長史嚴肅道:“這話,切莫在外頭說?!?/br> “知道知道,我這不是高興嗎?只我們夫妻說?!睂O夫人保證道,“你升職這事兒,沒落準前,我也誰都不說,萬一不成呢?!?/br> 孫長史點頭,“你明白便好?!?/br> 孫夫人喜形于色,幻想道:“若真能升職,底下孩子的婚事,也能更好一些?!?/br> 孫長史捋胡須,頻頻點頭。 夫妻倆瞧著對方,忍不住笑起來。 京中各衛的官階基本相同,然而因為人數上有差別,某些官職的數量會不同,同時人比較多的部門,競爭也就更大一些。 如今金吾衛的人數在京城各衛軍之中排在前列,而且裴君奏折寫得合情合理,奏折送上去三日,明帝便批準了此事。 孫長史升職,越發用心地做事,不用裴君過問,也會主動督促,日日稟報籍冊整理的進度。 這半年來孫長史已經向裴君證明了他的能力和態度,裴君對他很是認可,也十分放心,便專心與監門衛大將軍談日后的配合。 都城四方共十一座城門可出入,每座城門有一個城門郞主管,每日進出人數眾多,登記十分繁瑣,可為了京城的安全,此事極有必要。 這半年金吾衛和京兆府衙審查京城所有人員,犯罪之事較之從前,已經有所減少,顯然想要犯罪的人還是有忌諱的。 此時便要說到建檔的第三步,裴君上書,建議為所有京城籍百姓以及長住京城的人發一個木制身份牌,上面標明住處以及相貌特征等。 木牌一直在制作中,已經陸陸續續發放到各坊坊正,有任何問題隨時可以反饋給各坊坊正,坊正會再反饋給京兆府衙。 這種身份牌肯定會有弊端,丟失、損毀或者被人仿制等皆有可能,但這是目前裴君能夠想到的最好的辦法。 而京城本地百姓持身份牌出入,城門守衛審查他們的身份時,登記起來也會輕松一些,主要針對外來人員嚴格便可。 可能仍然免不了假冒身份,但出入皆有記錄,兩廂一對比,總能在需要的時候提供線索。 具體的細節,裴君還在和監門衛商討中,正式敲定落實下去,可能要些許時日。 然而想要犯罪的人不會等他們準備好。 前日婁府尹還在上朝時向明帝奏報,說近一個月京中發生的犯罪事件比往年年末都少,今日謝漣便找上門。 他這個人,一出現便有事,而且還是案子。 而謝漣隨金吾衛進入裴君辦公的廳堂,一眼便瞧見一幅整面墻大的京城輿圖,之精細,吸引住謝漣的心神。 “裴將軍,這是何人所繪?” 裴君請他入座,隨口解釋道:“乃是我和金吾衛擅長繪圖的文吏所畫,這是第一幅,待到臨摹出第二幅之后,這副便會獻給陛下?!?/br> 謝漣從輿圖中挪開眼,看向裴君,毫無芥蒂地稱贊:“裴將軍細致入微?!?/br> 裴君笑了笑,問道:“謝少卿來金吾衛衙門,不知所為何事?” 謝漣說出來意:“不知裴將軍可聽說,年后京中接連起了三場大火?!?/br> 裴君點頭,“是,我知道?!?/br> 正月金吾衛巡防更嚴,三場大火皆發生在夜里,前兩場金吾衛皆有參與滅火,唯獨第三場,也就是昨夜這場火,因是官宦之家,府中下人便進行撲救,是以金吾衛和坊吏并未參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