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頁
眼見著這篇評論下的樓越蓋越多,盧毅也開始有點后悔。 他性格溫和,沒有什么攻擊性,只在自己擅長和關注的地方特別固執。就因為這點固執,他到三十多歲還只是個碼農,沒有像很多善于變通的同事那樣轉了技術管理,或是產品經理。 隨著關注這篇熱文評論的人越來越多,這篇熱榜文的作者也繃不住了。 作者也是個暴脾氣,直接下場,在盧毅那篇評論下和盧毅干上了。 作者:你怎么那么能挑刺呢?就你能耐看出來了是吧?我看你現實里應該是個沒人理的low貨,所以跑到網上來找存在感了?你能你上,你會寫你寫??! 看到這個回復,盧毅剛剛升起的后悔蕩然無存。 他紅著眼眶,咬牙切齒地盯著那條評論,狠狠一拍桌子。 我上就我上!就這種玩意兒,誰不能寫! *** 寫個古代題材,也能卷得這么厲害嗎? 辦公室里,連勝剛看完陸秀才屢試不第那段,嘖嘖稱奇。 她開始好奇起這篇文的走向。 這是要走退婚流? 按照往常的套路,應該是這么發展了。 還是打臉流? 但連勝怎么也沒想到,陸秀才突然另辟蹊徑,走起了升級流。 故事里,屢次不第的陸秀才為了散心,參加了一次文會。 在文會上,因陸秀才認真評價了幾名才子的大作,結果卻被惱羞成怒的才子們抱團諷刺,極盡侮辱之事。 這還不算,文會過后,才子們寫起了各種文章批判陸秀才,直指他因屢次鄉試不順,心理已經扭曲,才會抨擊別人的文章找存在感,自己卻寫不出一個屁來。 為了證明自己不是沒路子養家的無用之人,為了證明自己也能寫出錦繡文章,陸秀才給書局寫起了話本。 結果,一炮而紅。 第22章 四平八穩 安穩的生活是作家的大敵 在盧毅架空的歷史里,陸秀才的時代因為生產力的發展,進一步改革了造紙技術和印刷技術,書籍開始被大量普及,知識也不再是被特權階級壟斷的產物,即使是最普通的百姓也能買得起書。 但買得起書,不代表就有書可買,因為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緣故,市面上流通的書籍,大部分還是經史子集的圣賢文章。 傳統書籍被大量傳播,普通老百姓日益迫切的閱讀需要卻無法被滿足,因為雖然書籍普及了,但閱讀卻是有門檻的。 于是通俗易懂的話本應運而生。 就像戲劇有劇本一樣,話本是供說書人講故事的稿本,既然是給說書人和普通人閱讀的,用的當然是市井語言,講的也是百姓喜聞樂見的各種故事。 此時,話本剛剛興起,寫話本的卻沒有幾個正經的讀書人。 舉凡名士大儒都在著書立傳,秀才舉人又為了投身官場而奔波,就算剛剛學業有成的童生都瞧不起這樣低等的工作,寧愿去做賬房先生或書記,所以寫話本的,不是迫于生計的落魄文人,就是喜歡聽戲聽書的浪蕩之人。 陸秀才是話本文人里的異類。 他從小學的是圣賢文章,寫的文章是四平八穩,起承轉合講究的是格局,他在詩詞歌賦上頗有天賦,引經據典也信手拈來,寫的話本就自帶逼格,一眼就能看出底蘊深厚。 以前陸秀才寫文章,總是被老師可惜少了那么點靈光。 如今他寫話本,為了害怕被株連,用的是化名,他腹中又有一腔戾氣,自然是怎么痛快怎么寫,怎么直接怎么來,靈光卻開始閃現。 再加上他又屢試不第,有豐富的生活經驗,那話本子里普通學子想要獲得成功需要付出的努力和不平事被寫得活靈活現,更是將那些被圣賢之言包裹的遮羞布一舉扯下,引起了不少讀書人和供養學子之普通人家的共鳴。 陸秀才的第一本話本《求官記》,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成功后,陸秀才察覺到自己的話本風格正好填補了市場的空白,于是再接再厲,筆耕不輟,又連續寫了兩三個披著歷史故事的皮卻痛斥時弊的故事。 因陸秀才是正經文人出身,故而文辭犀利而冷厲,有文人的風骨??伤麑憱|西卻沒什么文人的架子,故事新穎有趣,用詞通俗易懂,哪怕是沒讀過書的老頭老太太也能聽懂,所以他的話本是出一本熱銷一本,頗有洛陽紙貴的架勢,很快就風靡當朝。 一時間,街頭巷尾的茶館酒肆里,那些說書人如果不能說兩段陸秀才話本里的故事,都會被人笑話不合時宜。 坊間的說書人要說陸秀才的話本,那是要給抽成的。無論是打賞還是茶水費,陸秀才都能分得一杯羹。 很多聽了書的聽者不知道下文如何分解,卻抓耳撓腮地想知道接下來發生了什么,只好去書局買一本陸秀才的話本自己尋找答案。 于是陸秀才的話本加印了一次又一次,看他書的人越來越多,每本話本還未結束,就有忠實的讀者在書局催促預定下一本了。 陸秀才供書的書局把他奉為上賓,很多其他的書局也斥巨資來邀稿,邀請陸秀才去他們書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