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頁
書迷正在閱讀:回環【游戲向】、楚隊的神算外掛(穿越)、橙汁分你一半(1v1)、直上天堂、到站請送命、男朋友是買小魚干送的、治愈系婚寵、春夏之交(GL)、穿進漫畫后我拯救了男主、穿成炮灰的我拯救男主[娛樂圈]
魏小桃母親為了不讓女兒在村子里等死,冒著危險把她送了出來。 這也可以解釋為什么景云鎮的掌柜說延陵府有官兵封路以及魏小桃她娘親之前說的那些話了。 前世的認識文靖安當然不能跟文妙安和陳崇章說,只能找以前經常用的那個拙劣的老借口,回道:“我忘了在什么書上看到的,大概就是因為洪水帶來了臟東西,小桃她們村發了疫病?!?/br> 魏小桃說:“可大家都說臟東西在山上,官兵把山上的樹木都燒了?!?/br> 文靖安:“……” 顯然是官兵找錯了方向。 文妙安問魏小桃:“為啥你家人沒事?” 魏小桃:“有事啊,我爹也病了,不然就是他帶我和我娘跑出來了?!?/br> 文妙安:“……” 陳崇章下意識躲開,遠離魏小桃這個傳染源,文妙安也問文靖安:“現在離她遠一點還有用么?” 文靖安苦笑:“你說呢?現在我們也是高危人群了?!?/br> 魏小桃不知道什么是高危人群,但出于孩童的天真直覺,她感受得到自己可能連累了文靖安三人,主動推開文妙安,低聲道:“哥哥jiejie對不起?!?/br> 說罷起身要走,文妙安趕緊把她拉回來,一臉正色道:“有啥對不起的?你哪兒都不準去,就跟我們在一起,直到我們幫你找到你娘?!?/br> 魏小桃一時間不知如何言語,文妙安看向文靖安,文靖安說道:“崇章,你那兒還有酒嗎?” 陳崇章瞧了眼掛在馬背上的酒囊,回道:“沒喝過,一整袋都是滿的?!?/br> 文靖安再跟文妙安說道:“剛才我看見下邊有條河,你帶她到河邊用酒給她仔細洗一遍身體,她這身衣服不能要了,找一身你的給她換上,你剛才抱了她,也要用酒洗一遍然后換一身衣服?!?/br> 條件限制,文靖安能想到的只有這些了。 文妙安不懂里邊有什么道理,但文靖安這么說了她便照做,將魏小桃抱上馬背,陳崇章先到界碑上面觀察確認沒有官兵,他們才從樹林里騎馬出來,越過界碑,往下方延陵府方向走去。 下了山有便有一條大河,河面架了一座通行的古石橋,文妙安拿了衣服和酒袋,在橋底找了個合適的地方按照文靖安說的做,她的衣服太大,魏小桃穿不合適,就用短劍稍微裁改了一下,倒也合身,她自己也換了一套新的衣服,將舊衣服一把火燒了。 她們做完這些,天色已經昏沉下來,殘陽金光褪去,秋末涼意來襲,眼看著很快便要入夜。 文妙安不敢耽擱,帶魏小桃上了橋面,說道:“走吧,我們先想辦法進城!” 文靖安卻道:“我們不能進城?!?/br> 文妙安:“為啥?” 文靖安:“我們現在進去有可能會把疫病帶到城里,害人害己,非但不能進城,還要避免跟其他人接觸?!?/br> 他前世穿過來的時候到處封城封路,他自覺居家隔離,主動接受防疫宣傳,培養了良好的防疫意識,感謝國家。 文妙安恍然,問道:“那我們去哪兒?” 文靖安:“小桃家?!?/br> 文妙安:“……” 不僅是她,一旁的陳崇章也懷疑自己聽錯,詫異地看著文靖安,說道:“你在說什么?!” 文靖安堅定道:“我們把小桃帶回家?!?/br> 文妙安:“她娘好不容易把她帶出來,又那么信任我們將她托付給我們,怎么能把她帶回去送死呢!不行,我不同意!” 文靖安解釋道:“她娘冒著生命危險把她帶出來確實讓人敬佩,可要是她們身上帶了疫病傳了出來,傳給了城里其他母親和孩子,那該怎么辦?” 文妙安:“……” 這是一個個人生死與集體留存的典型難題。 文靖安干脆說道:“她娘把她帶出來的初衷是對的,把她帶出來的行為是錯的,我們不能因為承認她的初衷就對她的行為無腦縱容?!?/br> 簡單來說就是絕不當圣母白蓮花。 話說到這個份上,文妙安和陳崇章沉默不語,她們都想到文靖安說的沒錯。 文靖安緩了口氣,繼續說道:“也不能直接把小桃交回去,我們先到那邊了解清楚情況,以我和崇章的秀才身份,官府不會太為難,到了那邊看具體情況再具體分析?!?/br> 文妙安再不質疑,直接跟魏小桃說道:“小桃,你同意我們帶你回家嗎?” 魏小桃點了點頭,說道:“我不想讓哥哥jiejie們也生病,我不想其他人也生病?!?/br> 文妙安摸了摸她的頭,問她:“知道你家怎么走嗎?” 魏小桃指著河面:“從河邊一直走就能到?!?/br> 文靖安親自將她抱上馬,勸慰道:“放心,哥哥一定會想辦法救你們?!?/br> 魏小桃抿唇頷首沒說話,此時天色更加晦暗了。 第104章 殘忍 噤若寒蟬巍巍顫顫 大河兩邊荒草雜木生長繁茂,無路可走,他們只得騎馬下河淌水而行。 所幸這條河兩邊多石子沙粒,且兩岸水淺也才沒過馬蹄,這條不算路的路竟出奇好走,順流直下,不過一刻鐘眼前便出現了一個往左邊凹陷進去的大河灣,河灣被幾座大山兜住,兩者之間有一片緩沖的小平原。 魏小桃指著那片小平原說道:“到啦,那就是南花津?!?/br> 文靖安循著魏小桃指示的方向細看,發現遠處樹叢掩映下有稀稀落落的瓦房草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