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頁
書迷正在閱讀:回環【游戲向】、楚隊的神算外掛(穿越)、橙汁分你一半(1v1)、直上天堂、到站請送命、男朋友是買小魚干送的、治愈系婚寵、春夏之交(GL)、穿進漫畫后我拯救了男主、穿成炮灰的我拯救男主[娛樂圈]
其中,考官的選取是最重要的一個環節。 第93章 進場 錦上添花雪中送炭 鄉試之年,禮部二月開春便物色八月的鄉試考官,考官全部都要求進士出身,像許司業、王所思這種同進士的官員一輩子都沒資格獲此殊榮。入選人確定之后要通過禮部專門的考試才能進入正式名單,隨后經過復雜的考核、討論流程,最終名單才會奏呈天子,天子詢問禮部尚書與相關大臣,最后御筆欽點。 皇帝會欽點一名正考官,一名副考官,由于這兩位考官是從京官里面選□□的,因此本身擔任何種職務并不能明確,沒法像“提督學政”一樣給他們一個統一的命名,只能以“考官”稱呼,但毫無疑問的一點是,當這兩位考官離開京城赴任地方之后,他們便擁有了至高無上的權力,這就又回到了原先那個命題。 科舉始終是“人考”而非“法考”。 兩位主考官的文章品味與政治傾向會直接影響到考生的成績,特別是成績優異的考生,最后評定一定以兩位考官意見為準,考生若能提前了解兩位考官的喜好,好處不言自明。 林寧宴將這次兩位考官的資料寄了過來,對文靖安和陳崇章來說,不是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有了加上林寧宴送來的考官資料,加上許司業送來的備考資料,這就為他們的鄉試創造了最佳的條件。 當然了,畢竟那些出自世家大族的考生也能弄到這些東西,所以最關鍵的還是要靠他們自己的能力,這些輔助只是不讓他們輸在起跑線。 林寧宴信中也提到了這一點,讓他們不要過于依賴外力,自己的本事永遠是最可靠的。 讀完這封信,這次他們就不等鄉試結果出來再給林寧宴回信了,而是直接寫了一封回信。 內容是說他們的打算。 如果鄉試通過,不管會試有沒有把握,他們馬上出發去帝京參加明年的春闈,到時帝京見面;如果沒有通過鄉試,他們就會返回北昌府,在府學潛心讀書,三年之后再做打算。 寫完回信,每日的流程便是讀卷寫文,兩耳不聞窗外事。 到了七月底,云州官府組織的趕考大隊伍終于抵達安慶城,領頭的自然是申知府了,這回王所思和宋教諭竟然也跟著過來了,不過他們另有要務在身! 因為今年永寧縣在云州院試拔得頭籌,王所思和宋教諭居首功,陸公臺說到做到幫他們做了推舉,王所思成為了今年鄉試的“同考官”,宋教諭則成為了“房官”。 何謂同考官、房官? 除了朝廷欽派的兩個正、副考官之外,地方另外還要選取八名同考官、房官,這些同考官、房官一般在一州的府學學官、知縣中選拔,要求舉人以上出身,他們不但能負責協助正、副考官進行鄉試準備工作,最后也是能參與閱卷的。 能夠主考一州鄉試是無上殊榮,同理,能夠作為一州鄉試的同考官、房官也同樣臉上有光,但也不僅僅是出風頭這么簡單,鄉試搞好了,那是能記在功勞簿里邊的,算是一份政績,為日后升職打下了一般官員求之不得的基礎。 不過朝廷也不傻,王所思和宋教諭既然是云州官員,那么他們就不能做云州的同考官和房官,他們只能擔任平州或者蒙州的鄉試考官,實際上平州、云州和蒙州三州鄉試都聚集在安慶貢院開考的奧妙正在于此。 比如讓平州考官監考云州考生、云州考官監考蒙州考生、蒙州考官再監考平州考生,如此循環錯開,有效防止老師監考學生的情況出現,否則讓王所思和宋教諭監考且批改文靖安和陳崇章的答卷,即便他們不會徇私舞弊,但其他州縣可就難說了。 因此王所思和宋教諭也不用避嫌,親自登門拜訪,對文靖安和陳崇章表示感謝,后面就都是些客套話了,兩人走了之后便沒再來,倒是申知府中間來了一趟,也是知根知底的老相識了,申知府勉勵了一番,說他們依然是今年云州科舉的希望,再說有任何需要隨時過來找他云云,之后也不愿多叨擾,讓文靖安和陳崇章專心備考,他自己欣然離去。 鄉試開始之前的一個月安慶城是熱鬧的,鄉試開始之前的半個月安慶城便又安靜下來,因為趕考的考生基本到齊,都在各自的住處安心備考,連街上的車馬都蕭條了許多。 八月初八才是正式進場的日子,八月初五文靖安等人便要開始進行準備工作了。 首先要做的去購買答卷紙。 鄉試的答卷紙是要考生自己購買的! 當然不是隨便去哪家書肆購買,而是要去官府指定的衙門購買,答卷紙一共要買三份,一場考試一份,這種答卷紙不是一般用紙,它是官制紙,有固定的用量和講究,每份答卷紙包括七張草稿紙和十六頁謄寫答案用的朱線紙。 草稿紙一片空白,朱線紙每一面十二行,每行只能寫二十五個字,那么算下來一場考試最多能寫9600字。 買到三份答卷紙之后,文靖安要去收卷衙門上交,出示自己的供單、院試結單,衙門書吏在名冊上核對他的身份和信息,確認無誤之后在三份答卷紙上各加一份新寫的供單,上面的內容也是文靖安的姓名、籍貫、容貌、祖上三代等等信息,然后蓋上印章,這三份答卷紙便算生效了。 也是在八月初五當天,關了三年的安慶貢院大門再次打開(之前修繕打理貢院走的是小門),但這還輪不到文靖安等考生靠近,而是先由各州的正、副考官領著同考官、房官、受卷官、彌封官、謄錄官、對讀官等等上百人的隊伍先行進入貢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