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頁
書迷正在閱讀:回環【游戲向】、楚隊的神算外掛(穿越)、橙汁分你一半(1v1)、直上天堂、到站請送命、男朋友是買小魚干送的、治愈系婚寵、春夏之交(GL)、穿進漫畫后我拯救了男主、穿成炮灰的我拯救男主[娛樂圈]
出得考場,這回就不是陳三娘、文妙安和文三貴在考場門口等他了,而是宋教諭帶著陳崇章與永寧行館的胥吏前來“迎接”,當然了,永寧縣其他參考的學子也在迎接的范疇,只是文靖安這個案首是重點迎接對象。 按照以往的規矩,頭場考完之后,永寧行館的胥吏會請當日考試的考生吃飯,這頓飯文靖安逃不過,便跟陳崇章一起去了,不過他提前跟宋教諭打好招呼,席間絕不喝酒,快去快回,放榜之前繼續準備初覆。 頭場考完之后第三日,也就是廿一下午,本年府試第一輪的成績便發案了。 發案名單寫作形式也是以五十人為一組,寫成圓形,第一案正中間那人便是頭場案首。 到了府試這一關,文靖安再也不用自己去擠著看案上的名單了。 便是在發案之后的盞茶功夫,早有人行館的胥吏瘋一般跑回來,大喊道:“中啦!中啦!文小爺又中啦!正場案首!” 文靖安此時正跟宋教諭、陳崇章以及一眾考生在大廳里等到消息,那人一喊,這條消息便如雷震傳開,宋教諭當場代文靖安給了報信者一袋賞錢,那人領了賞錢樂不可支,連連跟宋教諭與文靖安道喜。 隨后又有其他人把文靖安連同其他永寧縣學子中榜的名單拿過來,本次府試永寧縣一共有一百多學子參考,頭場竟然有半數人通過,比往年二三十人差不多多出了一倍,而那些頭場沒有通過的考生則失去了參加后續覆試的資格,只能下一年再繼續努力了。 因為頭場考了案首,雖然還沒有資格得到知府大人親自接見,但府學的學官以及其他行館的教諭便都紛紛過來道喜,文靖安象征性微笑應對,到了深夜才好不容易歇了口氣。 正場發案之后第二日,覆試便如期而至。 如前所言,覆試是一篇四書文,一篇五經文,一篇賦文,考試時間也是一個白天。 四書文是老生常談舊內容,五經文也沒什么新意,題目是“好生之德,洽于民心”。 這道題出自《尚書·大禹謨》,原句是“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好生之德,洽于民心?!?/br> 意思是:在處理兩可的疑難案件時,寧可偏寬不依常法,也不能錯殺無辜。大禹愛生命的美意,合于民心。 題干的意思就是推行仁治了,毋庸多言,又是一道贊頌古代君王仁政,然后自古溯今延伸到當今皇帝身上的經典題目,換湯不換藥,只是題目從四書變到了五經,也正因如此難度加大了一些,如果有的考生沒有熟讀五經,不知道這句話的出處與意思,那也是無法切題的。 文靖安當然沒有問題。 他把重心放在了最后的賦文一項。 這次賦考的題目是“賈島訪友不得,賦以‘山中高人,林下仙士’?!?/br> 這道賦考出得很精妙,題干之中暗藏了賈島“松下問童子”那首最著名的小詩。 那么這篇賦就要寫出賈島進山尋人、松下問童、林密云深等等場面,一共八段,每段要以“山中高人,林下仙士”做韻尾。 顯然這跟作詩不同,難度大了很多,頭場的試帖詩他花兩刻鐘能寫完,這篇賦文沒有一兩個時辰是寫下不來的,得先在草稿紙上找到合適的韻腳字,然后一句句套進合適的內容,最后組裝拼接成一片完整的賦文。 為了保險起見,這回他就不能提前交卷,在申時正(16:00)作為頭牌第一個出場了,而是慢寫慢答,一直等到了第三批放牌,也就是酉正(18:00)才出場。 事實上到了這一輪,不止是他放慢了出場速度,其他很多考生也同樣熬到了酉正,甚至他出場的時候,看到后面座位至少還有一半人沒有交卷。 那就證明,試題越來越難了。 第80章 聲名 府試案首恭喜賀喜 試題難度的增加也讓文靖安馬前失蹄了一回。 兩天后初覆發案,這回案首就不是他了,而是另一個來自晉寧縣的學子。 他的名次只排到了第二。 對于一般學子來說第二也足夠風光了,但對于要沖刺小三元的文靖安來說卻是有一定危險性的,因為府試的最終成績也是取三場考試的平均成績,他頭場拿了案首不表示最終的案首就是他。 宋教諭親自去府衙托關系打聽,回來才得知文靖安這次是在五經文那一題出了差錯,知府大人認為他的文章太過“舊俗”,缺少了“靈性”。 這點文靖安百口莫辯,這些年他全部的八股文寫作思路都是往“歌頌先賢,贊頌皇帝”這方面來靠的,這是他跟林寧宴總結出來的科舉秘籍,客觀來說這當然是制勝法寶,但科舉考試有時候真的很講運氣,因為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文章這種東西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利波特,科考時寫的文章如果恰好遇到閱讀品味相投的考官,成績自然會好一些。 科舉考試的另一個弊端也正在此,八股文沒有統一的標準答案,文章是否優劣與考官評判有很大關系,我們常聽說“人治法治”,那么延伸一下,科舉考試就是“人考”而非“法考”了。 就拿文靖安這次遇到的主考官知府大人來說,他顯然更喜歡有靈性一些的文章,至于怎樣才算有靈性自然是他說了算,天王老子也猜不透他的心思。 不過結果已是如此,文靖安便不必耿耿于懷了,畢竟最終結果還沒有出來,案首未必就不是他,只是留了一個懸念,只盼到終覆的時候給那位主考官知府大人留下一個機靈點的印象。 --